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林三洪微微挺身,還是沒有抬頭,終於說道:“自我洪武太祖立國以來,分封諸王,為的就是拱衛大明三萬里河山。普天之下俱為大明嫡血,無論何處有事,不管局面如何兇險,都可以做到八方來援群起而攻之……”

  “說的不錯,當年的蒙元滅國無數,兵馬何其強盛?然我太祖起兵反抗蒙元暴政,橫行百年的蒙古帝國竟然應聲而倒無人來援,皆是因為各自為政互不統屬。你說的很好,繼續。起來吧,站著說。”

  林三洪這才起身,垂手在一旁謝過之後繼續說道:“太祖皇帝本意是好的,為的就是防止四方六夷趁兵馬雄壯之機,而逞疆域之內。可此一時彼一時,當今我大明國力強盛,放眼天下已無人可及,正是銳意進入大舉開拓之時。自當令出中樞權集一統,以舉國之力,內可安定民生打造極盛之世,外可征撫海內成千秋帝國。若再行分封之事,只會落得內鬥內耗……”

  第七十三章 威福並重

  前一任的大明皇帝,朱棣的嫡親侄子,建文皇帝,行的就是削藩集權之事,其實這個舉動本身並沒有錯,也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事情。只不過因為手段用的不恰當,而且太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相信中樞的權威,這才落得悽慘下場。林三洪這麼說,若是個心眼兒小的皇帝,立刻就會暴跳如雷的命令左右把林三洪拉出去砍了。

  朱棣的皇位是怎麼來的?還不是挑著“奉國靖難”的旗號篡位而來?當初靖難的時候,朱棣的實力並不占據優勢,也曾在明里暗裡得到那些藩王的支持,即便是那些沒有幫忙的也沒有幫倒忙,而是躲在一邊等著看建文的笑話。這個時候說起這些削藩的事情,一句“挑撥”就能讓林三洪死無葬身之地。

  林三洪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再不敢往下說,終究沒有說出“削藩”這個建文皇帝想做而沒有做成的字眼來。

  聽了林三洪這麼幾句之後,朱棣並沒有勃然大怒,更不會擊節叫好,而是沉吟不語。

  林三洪趕緊跪倒請罪:“臣萬死!”

  在很多時候,做臣子的即使是說對了,也不會落下好下場,尤其是在這種事情上,當年的晁錯還不是被當作替罪羊給犧牲掉了麼?若是朱棣還沒有下定削藩的決心,為了穩住地方藩王,只怕也會犧牲掉眼前的這個言官,林三洪就沒有機會見到明天的太陽。

  可這也是個機會,要是說對了時機,以後就會飛黃騰達,富貴功名什麼的就不必說了,關鍵是可以讓自己跨出關鍵性的一步。危險是有點,不過朱棣深夜召見,顯然是已經下了決心,所以總的說來,勝算應該在八成以上甚至可以達到九成。

  朱棣站起身,來回走動幾步,林三洪這才注意到永樂皇帝竟然是個瘸腿之人,似乎是左腿有點不便的樣子,走路的時候總是顯得一高一低。

  “你年紀輕輕,有這樣的見識已是不凡,只可惜我大明朝不是人人都有你這樣的眼光……”朱棣仰頭看著天上的月亮,似乎是嘆息了一聲,對身邊的護衛千戶說道:“劉成,宣旨吧。”

  劉成展開早就準備好的黃綾聖旨說道:“林三洪接旨。”

  這可是很正式的聖旨了,林三洪急忙跪接。

  “奉天秉運,大明天子詔曰,言官林三洪者,自任中以來,辨明刑獄,劾威福亂政之官,提京樞吏治為功,彰百官風紀,希進大用,特簡拔為考功清吏使。委以奉敕地方,拊循湖廣。凡地方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有大臣奸邪小人構黨者,可專其敕行事……”

  考功清吏使是個從五品的官職,而且是那種臨時性質的職務,並沒有一定的定製,只有在三年一次的官員考績中才會任命數量不等的人員擔當,辦完了差事之後還要撤銷。因為考功清吏使的職責就是考核地方官員的政績,按照慣例,這個職位的官員都是由吏部和督察院共同推舉,林三洪是御史出身,有這麼個任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幾十年之後,這個職位才成為常設的官職,並且由從五品提為正五品,劃歸吏部管轄,明末就又撤了,恢復為以前的臨時性質。)

  “你這個考功清吏的欽差大臣要下到湖廣之地,替朕看一看那些地方官員,是不是奉公守法公忠體國……”朱棣低頭看了看林三洪,意味深長的說道:“背後的意思朕也就不多說,你也是聰明人……”

  “是!”林三洪抬頭說道:“考功清吏不過是表面的工夫,萬歲是要臣到湖廣一帶考察百官行止,為將來的……削藩做準備。”

  “你明白就好,領旨吧。”

  等到林三洪恭恭敬敬的領了聖旨,叩頭謝恩完畢之後,朱棣又道:“事關重大,朕怕你辦不好,所以還有一道旨意留給你。劉成,取第二道聖旨給他聽聽。”

  怎麼?還有聖旨?

  劉成繼續取出第二封聖旨,展開念道:“佞臣賊子林三洪者,枉不顧天恩體恤之意,渾不念朕寬仁之心,竟威福地方捏造謠傳,妖言惑眾於前,挑撥朕於諸藩屏之兄弟之誼於後,不誅之則國法何存?此等獠奸之宵小,實為國之禍苗,凌遲處死,夷九族難消其罪……”

  剛才還是加官進爵委以欽差之任,還不等林三洪歡喜呢,忽然之間就又是一道降罪的聖旨。不僅要把林三洪凌遲碎剮,還要株連九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