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t;ahref=.>.

  第四十二章 意圖整人

  日頭斜斜的照耀著,御花園的荷塘里已是擠擠挨挨滿眼翠綠,荷塘中的飛檐小亭之中,兩個人正在愜意的垂杆而釣。

  暖洋洋的日頭,波光粼粼的荷塘,擺上一壺清茗,垂下一彎魚鉤,果然舒爽愜意。

  林三洪給正在釣魚的朱棣行了禮,朱棣手指荷塘,做個噤聲的手勢,示意林三洪先不要說話,以免驚跑了要上鉤的魚兒。

  誰讓人家是皇帝呢,等著吧。

  林三洪垂手一旁,偷眼看朱棣身邊的那個老僧。

  按照歷朝歷代的規矩,無論多高的爵位,也不管是什麼樣的重臣,按照禮數都不可能和皇帝肩並肩坐著。要是不知尊卑上下的和皇帝平起平坐,說輕了是僭越,不知君臣之禮;說重了是意圖不軌反心昭彰。偏偏眼前的這個老僧就是這麼和朱棣肩膀挨著肩膀的坐著,不僅沒有身為臣子的自覺,反而眯縫著眼睛似睡非睡,一點要避嫌的意思也沒有。

  朱棣穿的是身常服,僅僅是用一根五色帶子束在腰間,光頭無冠。那個老和尚也很隨便的樣子,一襲袈裟就搭在小亭的護腰欄杆上,僅穿一身淺灰色的僧袍。

  “一定是姚廣孝。”

  朱棣身邊的和尚沒有幾個,能夠如此的除了素有黑衣病虎之稱的姚廣孝之外,絕對沒有第二個了。

  姚廣孝這個僧人對於朱棣的作用極大,朱棣能夠下定決心動靖難之役,和姚廣孝的極力慫恿不無關係。貫穿整個靖難過程,這個老和尚出力很多,雖然未臨戰陣,論起功勞絕對是第一。

  老和尚處心積慮的篡奪燕王造反,並且一舉成功,自己卻不肯做官。朱棣屢屢要給要職都被老和尚回絕了,雖然擔著錄僧的職位,其實更多算是宗教人士而不算是什麼官員。不是官員的出家人,尤其是和朱棣本人的關係很近,自然就少了很多俗禮上的約束,或許這也是病虎和尚更加然的原因。

  水聲響動之中,一尾金鱗釣上,朱棣哈哈大笑:“又是一條肥的。”

  旁邊的老僧睜開雙目,按住掙扎甩動的魚兒,摘下魚鉤,揚手就把魚兒扔回到荷塘之中,頌一聲佛號說道:“這些貪吃的魚兒,總是沒有記性,見到香餌就忘了災禍,世間萬物莫不如此,縱是萬靈之長的人,又有多少能看到香餌之後隱藏著的鋒銳魚鉤?”

  朱棣微笑著說道:“姚師傅,這個就是我給你提起過的林三洪,少年才俊吶,眼光不錯,今天還給朕擺了一道好大的難題。”(廣孝是賜名,第二年才有的,小說就是小說,為了行文的方便直接使用姚廣孝這個名字,考據人士退散)

  聽到朱棣使用“姚師傅”這個稱呼,林三洪忽然想起一件事情。

  朱棣口裡的師傅,可不是對和尚使用的那種平常稱呼,雖然對任何一個和尚叫一聲師傅都不算什麼,可用想姚廣孝身上就有很大的區別了。因為姚廣孝不僅是個僧人,還是朱棣為長子朱高熾選的老師。長子朱高熾能夠把北平守的堅如磐石穩如泰山,並且積累起眾多人脈培植起許多勢力,背後自然有這個老和尚的影子。

  老和尚眯縫成一條線的眼睛微微睜開一了些,上上下下看了林三洪幾言,慢悠悠的說道:“你的俸祿不夠開銷?還敢拿到金殿上來說,用心良苦吶。如此一來,滿朝文武各部官員都被你說成是貪官,得罪的人可不少哇。”

  林三洪從來也不相信書本中關於高人的那些描述,什麼“精光爆閃”“雙目如電”純粹就是胡扯,人的目光要是真有這種直擊人心的力量,那還是人麼?但是這一次卻感覺到了,老和尚的目光好像真的有什麼力量,給人一種很古怪的感覺。

  這種感覺就好在夜路獨行的時候,總會莫名其妙感覺到背後有人跟蹤一樣,仿佛被什麼兇惡猛獸在暗中伺視一般讓人如芒在背。

  再仔細看時候,覺老和尚的眼睛確實有點與眾不同,眼珠的顏色有點淺,好像某種貓科動物。老年人往下耷拉的眼皮和巨大的眼袋共同作用,讓這一雙三角眼更顯兇惡。

  黑衣病虎姚廣孝的名字不是平白就叫起來的,還有旁邊的永樂大帝朱棣,都是一時雄才,這倆人可不那麼好糊弄。

  林三洪也不敢象在金殿上那樣如小丑一樣耍一出鬧劇出來,更不提強烈要求漲工資的事情,而是做出很誠懇的樣子大聲說道:“漲俸祿云云,不過是提醒萬歲朝中諸多官員有貪墨之嫌。自古以來,壓榨地方,媚上欺下之官數不勝數,食於民而禍於民之吏層出不窮。按照我朝官吏薪俸,顯然不能支撐官員的奢華生活,他們出則車食則魚,錢從哪裡來?望陛下明查。小民斗膽,縱拼著官職不要,也要讓陛下知道,朝中大臣未必全都是清正廉明之君子……”

  “我朝薪俸確實不高,但是薪俸高了,官員就不貪墨了?”朱棣年輕的時候也曾深入民間,絕對不是不出廟堂的君主,深知官場的積弊。給官員漲工資絕對不是防治貪墨的根本方法:“林三洪啊,我知道你心中別有所想,要不然也不會鬧出今天這麼一出,你是怎麼想的,給朕細細說道說道吧。”

  就算是給官員漲了俸祿,林三洪也摸不到幾兩銀子,為了這麼幾兩銀子就鬧出這麼大的動靜,把滿朝文武都得罪了個遍,難道真的是為那點可憐的俸祿?朱棣還沒有傻到這種地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