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這輩子只做過一件事——此後慈禧,一切的政治因素,幾乎都有他無關,雖然他也很貪婪,但他沒害過人,他不算個正值的人,但也非壞人,在心理上,他是個正常人。

  小德張,清末最後一位大太監,開始折騰了。

  他蓋了房子,占地:50畝。

  他為隆裕作了一頂轎子,耗資:70萬兩白銀。

  他搞了一雙慈禧穿過的、鑲滿珍珠的鞋,價值:70萬兩白銀。

  他裝修了一座宮殿,剋扣銀子200萬兩。

  等等等等,不一一細說。

  對這一切,隆裕一句話也不說,她覺著無所謂,一個太監,賺幾個錢算什麼?隨他去吧。

  就這樣一直折騰到辛亥革命。

  武昌革命一聲槍響,清王朝就此完結,隆裕完蛋了,新皇上溥儀完蛋了,小德張也完蛋了。

  逼清帝退位的大總統袁世凱認為不再需要太監,便將小德張趕出宮廷。

  對於袁世凱的野心,小德張不是不清楚,這位袁大頭先替清廷鎮壓南方革命軍,又替孫中山逼清帝退位,目的無非是借刀殺人,自己先當總統,再當皇帝,所以小德張便對袁世凱說,你若是當了皇帝,我還可以給你做大總管。言外之意,別丟下我不管。

  但袁世凱對太監明顯很不感興趣,雖說他很想稱帝,但實在不願在20世紀的現代社會中還保留太監這個群體,所以他拒絕了,他對小德張說,我在天津給你買了兩所房子,你去享清福吧。

  就這樣,最後一個大太監小德張,離開了紫禁城,十幾年後,所有的清宮太監,在一個叫馮玉祥的人的槍口下,全部離開了紫禁城,他們哭著,鬧著,抱著裝了自己生殖器的罈子,被遣散回家,太監這個群體,至此畫上了句號。

  小德張去了天津後,愛折騰的本性沒有變,他一口氣,娶了三房姨太太,作為男人,他算是麼都有了,作為太監,他也擁有了他本不該擁有的。

  事實上早在慈禧還活著的時候,小德張對女人的興趣就已經非常之大,說來不信,他曾經和清末貴族舞蹈家裕容齡談過戀愛。

  裕容齡的父親曾做過日本公使,後來又任法國公使,裕容齡由此精通日語、法語,還學會了芭蕾舞,回國後,便作了慈禧的翻譯,一來二去的,竟愛上了當時掌管御膳房的小德張。

  雖然對方是個太監,但早已西方化的裕容齡並不放在心上,他們約會、擁抱、親吻,除了上床之外,什麼都做了,小德張在心理上,得到了巨大滿足,他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人了。

  但這場戀情最終還是悲劇性的結束了,因為小德張畢竟不是真正的男人,作為一個貴族家庭,是無法容忍一名太監的介入的,而慈禧也斷然不會同意這類交往,幸好她一直蒙在鼓裡。

  裕容齡後來嫁給了一個清朝大臣的公子,自此之後,小德張對女人的追求一發不可收拾。

  雖然他早已失去了性功能,但對女人的要求仍舊很苛刻,他的三房姨太太深居簡出,不能輕易見男人,猶如被軟禁一般,就這樣日漸衰老凋謝。

  他曾追求過一個處女,叫方金翠,本是日租界一所妓院的妓女,一見面,便打得火熱,令小德張沒想到的是,這方金翠雖出污泥竟未染,還是個處女,他一激動,便要娶,不料方金翠卻拒絕了。

  拒絕的理由很簡單,你是太監,我是處女,這輩子怎麼過?難道一輩子就這麼含苞待放的凋零了不成?

  雖是太監,但小德張依舊感到了失戀的懊惱,他一怒之下,花了1200塊大洋,生生買了個處女作老婆,向方金翠示威,這就是他第四房姨太太,叫張小仙。

  但娶老婆並不能讓小德張的生活就此豐富起來,他依舊無聊,依舊擁著一大堆財富無事可做,除了養魚養花寫字練太極以外,他不知該如何打發日子,就這麼度過了北洋政府時期,度過了民國前期,度過了抗戰,迎來了1949年。

  連溥儀都能得到特赦,更何況一輩子只知斂財的小德張呢?他平平安安的度過了一系列政治運動,直到1957年去世,他的後半生是那樣的平靜,平靜得沒有一絲漣漪。

  而他的曾經戀人裕容齡則沒他那麼好的運氣。

  她強壓著對這個太監的思念,一直生活在北京,建國後成為國務院文史館館員,1966年,全國性的瘋狂時刻到來,她被作為封建殘餘批鬥,後被打斷雙腿,一直熬到1973年,終於病故,中國第一個芭蕾舞舞蹈家,就這麼離開了人世,不知她臨走的那一剎是否看到了那一邊的小德張?

  好了,既然連太監的女朋友都永遠的離去了,太監自然也就該至此打住了,這篇長文,該結束了。

  我自清朝太監的閹割方式開始起筆,自東周列國一路走到了清末,跨越了幾千年,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特殊群體的方方面面,有奸詐,有血腥,有刀光劍影,也有喜悅,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寫太監呢?

  是啊,為什麼要寫太監呢?

  我說過,讀史的意義在於,以史為鑑,當然,有人認為以史為鑑是不可能的,因為歷史幾千年都這麼過來了,即便是再“鑒”,難道後世就不會再犯前世的錯誤麼?

  持有這個觀點的人不在少數,甚至某類年輕的史學大人物也這樣說過,但我要說,以史為鑑是一種努力,是一種嘗試,是不能放棄的,人總要死,但我們不能因為我們會死,就不把今日、明日、後日過好,我們不能因為我們會死,就放任自己重犯上一代人的錯誤,難道不是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