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彭德懷走在隊伍的前面,整個身心都被眼前這滾滾熱流灼燙著,熔化
著。
突然,他看見了自己的畫像!
他的心頭先是一陣滾熱,眼窩也禁不住濕潤起來,可隨之而來的,卻
又是發自心靈深處的疑惑與驚顫..彭德懷的心漸漸平靜下來。他禁不住在
心裡告誡自己:勝利了,要警惕,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須知,一個傻瓜的阿
諛奉承所帶來的結果,遠比100 個敵人的危害還要大得多!
一排巨幅畫像被眾人抬著,迎面走了過來。
彭德懷迎上去,笑了一下,指著自己的畫像說:“這模樣長得不好,難
為畫家了。還是扯下來吧,不要舉著它過市了!”說完,他走過去,將畫架
上的像一把揭了下來。
人群驚住了。
他拿起自己的畫像,仔細看了看,微微一笑,爾後一把撕成兩半,隨
手扔在地上,像輕輕翻過一頁日曆。
人群立即圍住他,千百雙驚奇質疑的目光仿佛在問:你是誰?為什
麼?!
他望著大家,歉意地笑了笑,然後大聲說道:“同志們!同胞們!我是
彭德懷,就是這個畫像上的人!不要抬我的畫框子,應該舉起毛主席和朱總
司令的畫像,還有我們的紅旗!”說著,他接過身邊一位同志的紅旗,向著
狂歡的人群和陽光燦爛的天空,認真地揮舞了幾下。
幾乎在這同一時刻,遠在北京的毛澤東主席邁著巨人的步伐,健步登
上了天安門。面對億萬歡呼的人民,毛澤東揮臂發出了那震撼全世界的莊嚴
而偉大的聲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此刻的彭德懷,當然看不到天安門廣場那雄偉壯麗、舉國歡騰的熱烈
場面,但他的耳畔卻仿佛震響著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那洪
亮的聲音:我們的道路是艱辛的,但它是我們自己走出來的!
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它是我們自己奪得來的!
我們的命運曾經是坎坷的,但它一直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後記
我在重病中,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不顧醫生、妻子和朋友們的勸告,
拼著命在寫這本書。胃在出血,腎在出血,還有數量不少的蛋白時刻在流失,
卻不得不咬著牙堅持寫下去。從炎夏到金秋,拖著久病無力的身體在寫著,
只憑著這一口氣,這一點精神,總算完成了這部作品。
曾經不止一次,我想把這本書的寫作任務辭了。然而,每當想到腳下
踩踏著的這片遍流著先輩父兄的血,遍灑著先輩父兄的汗,遍印著先輩父兄
數千年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留下的重重疊疊的足跡的陝甘高原上這
特有的厚實的黃土地,我便不忍心了。如實地記述這段黃土地上曾經發生過
的衝鋒陷陣英勇戰鬥流血犧牲的殘酷悲壯的歷史,將歷史的本來面目再現於
人世間,為腳下這片生我養我的黃土地竭心盡力做點貢獻,這是我神聖的使
命,義不容辭的職責。正是出於這種心理的驅使,終於完成了這部作品,並
將它奉獻給讀者。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當年曾親身參加了中國大西北解放戰鬥的王震、
王恩茂、楊得志、李志民、閻揆要、羅元發、張達志、張仲良、高錦純、杜
瑜華、蔡長元、鄭三生、曾思玉、鄭維山、陳宜貴、程悅長、吳宗先、關盛
志、劉懋功、張國維、張開基、梁仁芥、楊守謙、王文林、張英輝、劉光漢、
楊懷年、陸岩石等老同志;原國民黨將領彭銘鼎、馬(忄享)靖、蔣雲台、沈
芝生、王灝鼎、丁宜中、孟企三、賀新民、陳定行等人士,或口頭長談,或
提供史料,給予很大的幫助;解放軍出版社的諸同志為此書的儘快出版做了
許多努力。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書是寫出來了,身體尚待醫治與恢復。不論讀者怎樣評說這本書,我
想,也只能如此了。
作者1987 年8 月初稿於病中1988 年6 月改定於病中再版後記人世間
的事情,往往有不少的巧合,也叫偶然性。當解放軍出版社的有關負責人和
編輯飛抵蘭州與我長談這本書再版前的修改意見時,秋雨綿綿,正值8 月26
日。
這是蘭州決戰勝利的日子。感謝他們提了許多珍貴的意見,才有了這
本書再版後的面貌。
我總是自信地認為,寫作是沒有什麼技巧的。寫作從來只憑一種感覺,
一種意念,一種深沉的情緒。讓感情的潛流宛如深深的山谷里一縷清清的小
溪隨著文字緩緩地從稿紙上流淌下來,至於什麼結構什麼技巧,那全是評論
家尋覓出來的一些無關緊要的名詞和概念。因為在我的寫作過程中,最初曾
因學來的那些結構和技巧折磨得幾乎常常是廢寢忘食心神不寧頭昏腦脹,往
後漸漸地才悟過來這完全是自尋煩惱自討苦吃自作自受,於是越來越不去想
什麼結構什麼技巧了。這本書自然沒有結構和技巧可言了。
著。
突然,他看見了自己的畫像!
他的心頭先是一陣滾熱,眼窩也禁不住濕潤起來,可隨之而來的,卻
又是發自心靈深處的疑惑與驚顫..彭德懷的心漸漸平靜下來。他禁不住在
心裡告誡自己:勝利了,要警惕,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須知,一個傻瓜的阿
諛奉承所帶來的結果,遠比100 個敵人的危害還要大得多!
一排巨幅畫像被眾人抬著,迎面走了過來。
彭德懷迎上去,笑了一下,指著自己的畫像說:“這模樣長得不好,難
為畫家了。還是扯下來吧,不要舉著它過市了!”說完,他走過去,將畫架
上的像一把揭了下來。
人群驚住了。
他拿起自己的畫像,仔細看了看,微微一笑,爾後一把撕成兩半,隨
手扔在地上,像輕輕翻過一頁日曆。
人群立即圍住他,千百雙驚奇質疑的目光仿佛在問:你是誰?為什
麼?!
他望著大家,歉意地笑了笑,然後大聲說道:“同志們!同胞們!我是
彭德懷,就是這個畫像上的人!不要抬我的畫框子,應該舉起毛主席和朱總
司令的畫像,還有我們的紅旗!”說著,他接過身邊一位同志的紅旗,向著
狂歡的人群和陽光燦爛的天空,認真地揮舞了幾下。
幾乎在這同一時刻,遠在北京的毛澤東主席邁著巨人的步伐,健步登
上了天安門。面對億萬歡呼的人民,毛澤東揮臂發出了那震撼全世界的莊嚴
而偉大的聲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此刻的彭德懷,當然看不到天安門廣場那雄偉壯麗、舉國歡騰的熱烈
場面,但他的耳畔卻仿佛震響著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那洪
亮的聲音:我們的道路是艱辛的,但它是我們自己走出來的!
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它是我們自己奪得來的!
我們的命運曾經是坎坷的,但它一直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後記
我在重病中,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不顧醫生、妻子和朋友們的勸告,
拼著命在寫這本書。胃在出血,腎在出血,還有數量不少的蛋白時刻在流失,
卻不得不咬著牙堅持寫下去。從炎夏到金秋,拖著久病無力的身體在寫著,
只憑著這一口氣,這一點精神,總算完成了這部作品。
曾經不止一次,我想把這本書的寫作任務辭了。然而,每當想到腳下
踩踏著的這片遍流著先輩父兄的血,遍灑著先輩父兄的汗,遍印著先輩父兄
數千年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留下的重重疊疊的足跡的陝甘高原上這
特有的厚實的黃土地,我便不忍心了。如實地記述這段黃土地上曾經發生過
的衝鋒陷陣英勇戰鬥流血犧牲的殘酷悲壯的歷史,將歷史的本來面目再現於
人世間,為腳下這片生我養我的黃土地竭心盡力做點貢獻,這是我神聖的使
命,義不容辭的職責。正是出於這種心理的驅使,終於完成了這部作品,並
將它奉獻給讀者。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當年曾親身參加了中國大西北解放戰鬥的王震、
王恩茂、楊得志、李志民、閻揆要、羅元發、張達志、張仲良、高錦純、杜
瑜華、蔡長元、鄭三生、曾思玉、鄭維山、陳宜貴、程悅長、吳宗先、關盛
志、劉懋功、張國維、張開基、梁仁芥、楊守謙、王文林、張英輝、劉光漢、
楊懷年、陸岩石等老同志;原國民黨將領彭銘鼎、馬(忄享)靖、蔣雲台、沈
芝生、王灝鼎、丁宜中、孟企三、賀新民、陳定行等人士,或口頭長談,或
提供史料,給予很大的幫助;解放軍出版社的諸同志為此書的儘快出版做了
許多努力。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書是寫出來了,身體尚待醫治與恢復。不論讀者怎樣評說這本書,我
想,也只能如此了。
作者1987 年8 月初稿於病中1988 年6 月改定於病中再版後記人世間
的事情,往往有不少的巧合,也叫偶然性。當解放軍出版社的有關負責人和
編輯飛抵蘭州與我長談這本書再版前的修改意見時,秋雨綿綿,正值8 月26
日。
這是蘭州決戰勝利的日子。感謝他們提了許多珍貴的意見,才有了這
本書再版後的面貌。
我總是自信地認為,寫作是沒有什麼技巧的。寫作從來只憑一種感覺,
一種意念,一種深沉的情緒。讓感情的潛流宛如深深的山谷里一縷清清的小
溪隨著文字緩緩地從稿紙上流淌下來,至於什麼結構什麼技巧,那全是評論
家尋覓出來的一些無關緊要的名詞和概念。因為在我的寫作過程中,最初曾
因學來的那些結構和技巧折磨得幾乎常常是廢寢忘食心神不寧頭昏腦脹,往
後漸漸地才悟過來這完全是自尋煩惱自討苦吃自作自受,於是越來越不去想
什麼結構什麼技巧了。這本書自然沒有結構和技巧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