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將近二十年又過去了,上述論斷仍然十分正確。中途島戰役確實如人們所經常說的,是一個轉折點。然而,只有從長遠觀點,這一點才看得清楚。當時,只有為數很少的日本人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三代就是其中極少數人之一,他甚至痛哭流涕地反對過這次行動,他看到自己果然可怕地言中了。他知道取得最後勝利的希望已成泡影,作為飛行員,他懂得損失那麼多航空母艦、飛機、飛行員和技術人員意味著什麼。海軍軍令部的其他人仍然從水面作戰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不可能,也不願意了解發生了什麼。 [ 註:巴德對三代的採訪。 ]
一些年輕的飛行員對近期的前景抱悲觀的看法。他們知道日本暫時只好轉而採取守勢。然而,他們已用自己的“鮮血向全世界表明:在海戰的新時期,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空中力量已取代了以戰列艦為中心的火炮力量,在海戰中起主要作用”。 [ 註:“悲劇之戰”。 ]
戰役的結局對源田的震動確實很大,但他仍然沒有認識到月本已喪失了打敗美國的能力。只是在以後回顧這段歷史時,他才認識到中途島海戰加上日本從瓜達卡納爾島的撤退是個轉折點。 [ 註:源田的陳述。 ] 草鹿也沒有認識到中途島戰役是個分水嶺,雖然他認為它“對日本海軍是個可怕的打擊”。因為他們仍有像“瑞鶴號”和“翔鶴號”這樣強大的航空母艦,還有更多的航空母艦正在建造之中。 [ 註:《聯合艦隊》,第92頁。 ]
當事的美國人也沒有想到,從那以後,他們可以在海上通行無阻了。斯普魯恩斯說,當時在珍珠港的人誰也沒想到中途島一仗就定了這場戰爭的命運。他解釋說:“在當時情況下,我們只是想到自己沒有受到挫折。我們沒有被占優勢的日本艦隊打敗。中途島之戰當時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起點,是我們在艱苦激烈的對日作戰中的真正的出擊起點。” [ 註:對斯普魯恩斯的採訪,1964年9月5日。 ]
尼米茲強調指出:“中途島戰役雖打勝了,但事情才剛剛開始。跨越太平洋的進軍還沒有開始。中途島海戰之後,我們並投有感覺到我們已贏得了這場戰爭。這毫無疑問是個最重要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仍然要對付一個頑強的敵人,仍然要作出艱巨的努力。” [ 註:對尼米茲的採訪,1964年9月4日。 ] 三年多艱苦卓絕的戰爭證明,這兩位海軍將領說得很正確。
那麼,中途島戰役意味著什麼呢?最直接的事實當然就是有形的東西──人員的傷亡和裝備的損失。統計數字不容置疑地告訴我們誰贏得了這次戰役: [ 註:數據來源:《中途島海戰》,第249頁以及《尼米茲》,第107頁。 ]
美 國 日 本
人員傷亡 307 2500
損失航空母艦 1 4
損失重巡洋艦 0 1
損失驅逐艦 1 0
損失飛機 147 332
此外,日方還有1艘巡洋艦遭重創,2艘驅逐艦遭中等程度的損壞(不包括兩艘相撞的在內),1艘戰列艦、1艘驅逐艦和1艘油船受輕傷。美方中途島遭大規模破壞,荷蘭港受中等程度破壞,基斯卡島和阿圖島失守。
但是,無形的東西──那些可能發生而沒有發生的情況──也應當考慮。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根據就不太堅實了,這也像所有的揣測必然會引起爭議一樣。不過,如果山本實現了關於攻占中途島、消滅尼米茲的航空母艦的計劃,他的下一步作戰計劃就是進行澳大利亞戰役。因為太平洋艦隊的空中打擊力量一旦喪失,美國就沒有什麼力量能抵擋得住山本了。如果山本得以切斷澳大利亞的生命線,麥克阿瑟部隊就會變得孤立無授,而且一旦日本完全控制了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它就能堂而皇之地長期侵占東南亞。同時,如果日本占領了中途島,它至少能騷擾夏威夷,甚至能威脅到美國西海岸。不難想像,保衛美國的呼聲可能會達到這一地步:首要的戰略──首先對付希特勒──可能會因此而嚴重受挫。戰爭的最終結局也許是相同的,但所付出的代價卻遠非人們所願意設想的。
不過這一切畢竟沒有發生。萊頓說: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人損失,或者說丟棄了一支曾經威震太平洋的海軍航空兵部隊──一支精銳的、所向披靡的部隊。它已經永遠不可能捲土重來了,永遠不可能再像在戰爭頭六個月里那樣橫掃一切、令人聞風喪膽了。這就是中途島戰役的偉大意義……” [ 註:對萊頓的採訪,1964年7月22日。 ]
從戰術的觀點來看也確實如此。美國海軍學院有一篇有價值的研究文章能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
……它鼓舞了美國戰鬥部隊的士氣……它制止了日本向東擴張;它結束了日本人在戰爭的頭六個月中所向無敵的攻勢;它恢復了太平洋上雙方海軍實力的均勢,此後實力對比就逐步變得有利於美國了,它消除了對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的威脅。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希望能儘早與美國艦隊進行決戰,最好在美國人建造出的艦艇數量還沒有占優勢之前進行決戰。現在他不得不放棄儘早地在遙遠的海上進行這場艦隊較量的想法。相反,他只好坐等美國人的進攻了。由於損失了航空母艦,他的活動範圍比過去離本土近得多了。這樣,日本人被迫採取了守勢。 [ 註:“中途島海戰分析”,第210頁。 ]
一些年輕的飛行員對近期的前景抱悲觀的看法。他們知道日本暫時只好轉而採取守勢。然而,他們已用自己的“鮮血向全世界表明:在海戰的新時期,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空中力量已取代了以戰列艦為中心的火炮力量,在海戰中起主要作用”。 [ 註:“悲劇之戰”。 ]
戰役的結局對源田的震動確實很大,但他仍然沒有認識到月本已喪失了打敗美國的能力。只是在以後回顧這段歷史時,他才認識到中途島海戰加上日本從瓜達卡納爾島的撤退是個轉折點。 [ 註:源田的陳述。 ] 草鹿也沒有認識到中途島戰役是個分水嶺,雖然他認為它“對日本海軍是個可怕的打擊”。因為他們仍有像“瑞鶴號”和“翔鶴號”這樣強大的航空母艦,還有更多的航空母艦正在建造之中。 [ 註:《聯合艦隊》,第92頁。 ]
當事的美國人也沒有想到,從那以後,他們可以在海上通行無阻了。斯普魯恩斯說,當時在珍珠港的人誰也沒想到中途島一仗就定了這場戰爭的命運。他解釋說:“在當時情況下,我們只是想到自己沒有受到挫折。我們沒有被占優勢的日本艦隊打敗。中途島之戰當時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起點,是我們在艱苦激烈的對日作戰中的真正的出擊起點。” [ 註:對斯普魯恩斯的採訪,1964年9月5日。 ]
尼米茲強調指出:“中途島戰役雖打勝了,但事情才剛剛開始。跨越太平洋的進軍還沒有開始。中途島海戰之後,我們並投有感覺到我們已贏得了這場戰爭。這毫無疑問是個最重要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仍然要對付一個頑強的敵人,仍然要作出艱巨的努力。” [ 註:對尼米茲的採訪,1964年9月4日。 ] 三年多艱苦卓絕的戰爭證明,這兩位海軍將領說得很正確。
那麼,中途島戰役意味著什麼呢?最直接的事實當然就是有形的東西──人員的傷亡和裝備的損失。統計數字不容置疑地告訴我們誰贏得了這次戰役: [ 註:數據來源:《中途島海戰》,第249頁以及《尼米茲》,第107頁。 ]
美 國 日 本
人員傷亡 307 2500
損失航空母艦 1 4
損失重巡洋艦 0 1
損失驅逐艦 1 0
損失飛機 147 332
此外,日方還有1艘巡洋艦遭重創,2艘驅逐艦遭中等程度的損壞(不包括兩艘相撞的在內),1艘戰列艦、1艘驅逐艦和1艘油船受輕傷。美方中途島遭大規模破壞,荷蘭港受中等程度破壞,基斯卡島和阿圖島失守。
但是,無形的東西──那些可能發生而沒有發生的情況──也應當考慮。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根據就不太堅實了,這也像所有的揣測必然會引起爭議一樣。不過,如果山本實現了關於攻占中途島、消滅尼米茲的航空母艦的計劃,他的下一步作戰計劃就是進行澳大利亞戰役。因為太平洋艦隊的空中打擊力量一旦喪失,美國就沒有什麼力量能抵擋得住山本了。如果山本得以切斷澳大利亞的生命線,麥克阿瑟部隊就會變得孤立無授,而且一旦日本完全控制了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它就能堂而皇之地長期侵占東南亞。同時,如果日本占領了中途島,它至少能騷擾夏威夷,甚至能威脅到美國西海岸。不難想像,保衛美國的呼聲可能會達到這一地步:首要的戰略──首先對付希特勒──可能會因此而嚴重受挫。戰爭的最終結局也許是相同的,但所付出的代價卻遠非人們所願意設想的。
不過這一切畢竟沒有發生。萊頓說: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人損失,或者說丟棄了一支曾經威震太平洋的海軍航空兵部隊──一支精銳的、所向披靡的部隊。它已經永遠不可能捲土重來了,永遠不可能再像在戰爭頭六個月里那樣橫掃一切、令人聞風喪膽了。這就是中途島戰役的偉大意義……” [ 註:對萊頓的採訪,1964年7月22日。 ]
從戰術的觀點來看也確實如此。美國海軍學院有一篇有價值的研究文章能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
……它鼓舞了美國戰鬥部隊的士氣……它制止了日本向東擴張;它結束了日本人在戰爭的頭六個月中所向無敵的攻勢;它恢復了太平洋上雙方海軍實力的均勢,此後實力對比就逐步變得有利於美國了,它消除了對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的威脅。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希望能儘早與美國艦隊進行決戰,最好在美國人建造出的艦艇數量還沒有占優勢之前進行決戰。現在他不得不放棄儘早地在遙遠的海上進行這場艦隊較量的想法。相反,他只好坐等美國人的進攻了。由於損失了航空母艦,他的活動範圍比過去離本土近得多了。這樣,日本人被迫採取了守勢。 [ 註:“中途島海戰分析”,第2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