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沒想到幾天之後,這輛坦克的鄭姓二炮手(廣東潮州人)卻在越南廣播電台開口說話,中方這才知道他已被俘。追授光榮稱號一事當然因此告吹,解放軍總政治部還嚴令參戰部隊今後「注意核實英雄模範事跡」,慎防再擺烏龍。

  直到硝煙散盡的當年5月,交戰雙方互報戰俘名單,中方才知道:解放軍在這次「懲越之戰」中總共有239人被俘(448團占202人),其中一人因傷病死於羈押期間,實際交付遣返者為238人。另有少數失聯戰士經過艱辛跋涉,在戰後一、兩個月中陸續歸隊,雖然被折磨得皮包骨、遍體鱗傷,但總算躲過了被俘的厄運。

  中國的俘虜營沒有圍牆

  中方在這場28天戰爭中押回了數千名越南俘虜。儘管這些人都是在真槍實彈較量中被活捉,但並非每個人都算得上真正的「戰俘」。原因在於,越南仿效國共內戰時期的***實行「人民戰爭」,把邊境居民武裝起來抵抗「中國侵略」,甚至某些老弱婦孺也人手一槍。捉到這些有武器而無軍籍的越南平民,反使中方大傷腦筋。當時在廣西的雝寧、百色、天等、大新四縣各設立一處俘管所,每處關押幾百到一千人。但其中只有雝寧與百色兩處對媒體開放,就是因為另外兩處關的全是「老百姓」,裡面有父子、兄弟,甚至孕婦,確實「有礙觀瞻」。

  百色俘管所主要關押越南正規部隊與公安軍的官兵,算是如假包換的戰俘營,在押者軍階最高的是一位姓農的上校。「前指」聯絡部曾邀請外國記者前往百色參觀,藉以展示中方勝利。雝寧俘管所主要關押越南民兵,以及少數現役軍警,只接待國內媒體或其它經過特許的參觀者。

  當時參觀過雝寧俘管所的軍中文化名人有電影編劇黃宗江、作家沈西蒙、呂興臣、導演史文熾、詩人紀鵬、柯原、葉知秋等。據知情人士稱,俘管所設在雝寧縣蒲廟鎮的縣黨校舊址,距南寧市30公里。該處十幾幢平房疏落有致,綠樹成蔭,但四周竟無圍牆或鐵絲網,只有背槍的解放軍遊動哨來回巡察。

  越南俘虜一律穿藏藍色服裝,睡上下兩層的木床。中方透過越南華僑翻譯告誡他們:俘管所保障各人在警戒範圍以內的人身安全,但若私自逃跑,在此範圍之外被民眾打殺,中方概不負責。事實證明這一警告十分有效,直到俘虜遣返結束,各俘管所始終未發生逃亡事件。俘管所向每個戰俘提供每月25元人民幣生活費,但這些錢並非現金,發給戰俘的只是一個類似存摺的小本子。憑本可在小賣部買點香菸、肥皂、信封之類,買一件東西就照價從總數內減去,用完為止。

  伙食由越南戰俘自行管理,廚藝好的人被推薦出來為大家服務。據說雝寧俘管所的越南河粉還挺可口。上述作家們光臨的當天,適值5月1日國際勞動節,俘管所操場上還能見到以越文書寫的慶祝標語與黑板報。畢竟中越兩國的意識形態同屬馬列***體系,都視「五一」為重大節日。

  後來兩國交換俘虜,百色與雝寧兩俘管所都將在押人員登記造冊,如實交給越方;而大新、天等兩處收容的「老百姓」,就只好用車送到邊界的無人地帶,悄悄釋放了事。

  表面上換俘暗地裡較量

  春寒料峭的季節終於過去,轉眼又是百花盛開的初夏,戰俘們終於熬到了獲釋回國的日子。當年5月19日,中國方面首先宣布: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決定單方面先行遣返一批越南被俘人員,希望越南紅十字會派人到廣西憑祥市友誼關前的「零公里處」接收。所謂「零公里處」,就是中越兩國公路互相銜接、里程碑鐫刻著「0」的地方。這裡場地開闊,邊界走向清楚,沒有爭議,適於進行釋俘作業。

  當天一早,雙方的「紅十字會人員」與武裝警衛就來到現場,在邊界兩側搭帳篷、擺桌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那些身穿便衣、配戴紅十字臂章的男男女女,其實也是雙方的軍人。雙方的辦公桌一靠攏,戲劇性場面就隨之出現。越方桌面明顯比中方矮一截,也不如中方漂亮氣派,這使插在桌上的越南國旗黯然失色。越方人員心有不甘,但無奈現場找不到其它桌子,只好臨時搬來石塊,把桌子腿墊高。第一次釋俘過程大致平順,獲釋的越南人穿著中方發給的藍灰色新衣服,提著??回頭地跨過邊界。此情此景使越方感到不舒服,但除了嘴裡嘟嘟囔囔表示不滿,倒未作出其它反應。第二次是雙方交換被俘人員,現場更加熱鬧。中方在高大的友誼關關樓懸掛兩條大字標語:「熱烈歡迎同志們回到祖國的懷抱!」「向回歸的同志們致以親切的慰問!」營造出泱泱大國敞開胸襟的氛圍,效果奇佳。從這次起,現場出現了雙方邀請的外國傳媒。站在越方一側的是蘇聯及其衛星國的記者,本來日本***黨「赤旗報」記者高野功也在受邀之列,不料他兩個月前深入諒山前線採訪,竟死於中***隊攻城的炮擊。中方請的主要是西方國家記者,包括「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中國被俘人員內部早已達成默契,遣返回國的當天,每個人一邁過分界線,馬上脫掉越方所發的衣服,扔到地上踐踏,赤著身體撲向久別的首長,嚎啕大哭,恰似飽受委屈的孩子向爹娘傾訴苦衷一般。有的人把衣服揉成一團,回頭擲向越方人員,以示不齒。還有人激動得撲倒在地,連連親吻祖國的疆土。一位原屬廣州軍區後勤部某汽車團的司機,踏上中國領土後,立即從鞋底的夾層取出一枚解放軍的五角星帽徽,以雙手高高舉起。據稱,他從不幸被俘時起一直珍藏著這枚帽徽,用以激勵自己保持對祖國的忠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