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垂暮
曾國藩去世的消息傳出,舉朝震驚。清廷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賞銀三千兩治喪。恩賜諡號“文正”,入祀昭忠、賢良二祠,並於湖南湘鄉、江寧金陵建立專祠。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國史館。
曾國藩小時候患有癬疾,類似於今天的牛皮癬,很難治癒。他在三十五歲時癬疾一度發作,奇癢難當,徹夜不得成寐。曾國藩一生勤勉,積勞成疾,五十九歲時又染上肝病,致使右目失明。1871年11月25日,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其時已屆花甲之年。他是因處理“天津教案”不利回任江督,心情十分不快。在給弟弟的家信中,他吐露心聲:“余兩次在京,不善應酬,為群公所白眼;加以天津之案物議沸騰,以後大事小事,部中皆有意吹求,微言諷刺。陳由立遣發黑龍江,過通州時其妻京控,亦言余訊辦不公及欠渠薪水四千不發等語。以是余心緒不免悒悒。”
1872年元旦,兩江總督府整修一新,迎接就任不久的曾國藩。曾國藩則無心過年,心情抑鬱,身體、精神狀況急轉直下。幾天後,他與友人閒談時忽然右腳麻木,頹然坐地。三天後,他和老友重逢,一時激動,口不能語。他似乎也對自己的死有所預感。在去世前五天的日記中,他寫道:“近年或欲作詩文,亦覺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暈、目疾、肝風等症,皆心肝血虛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歸於盡,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應盡之職責,苟活人間,慚悚何極!二更五點睡。”
1872年3月12日,南京城天氣陰霾,下著密密的小雨。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陪同下,於總督府西花園散步。曾國藩突然感到兩腳發麻,舌頭僵硬,忙令曾紀澤扶他回去休息。曾紀澤將父親扶至書房,端坐桌前。三刻鐘後,曾國藩氣絕身亡。
曾國藩去世的消息傳出,舉朝震驚。清廷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賞銀三千兩治喪。恩賜諡號“文正”,入祀昭忠、賢良二祠,並於湖南湘鄉、江寧金陵建立專祠。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國史館。一等侯爵即著子曾紀澤承襲。
曾國藩的師友亦紛紛表示哀悼,輓聯、祭文一時堆積如山。由於人數眾多,祭奠活動足足持續百天才告結束。可見曾門弟子之盛。其中,左宗棠、李鴻章和郭嵩燾題寫的輓聯尤為中肯,大可概括曾國藩的一生。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震九萬里,安內攘外,曠代難逢天下才。
——李鴻章
論交誼在師友之間,兼親與長,論事功在宋唐之上,兼德與言,朝野同悲為我最;考初出以奪情為疑,實贊其行,考戰績以水師為最,實主其議,艱難未預負公多。
——郭嵩燾
曾國藩去世的消息傳出,舉朝震驚。清廷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賞銀三千兩治喪。恩賜諡號“文正”,入祀昭忠、賢良二祠,並於湖南湘鄉、江寧金陵建立專祠。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國史館。
曾國藩小時候患有癬疾,類似於今天的牛皮癬,很難治癒。他在三十五歲時癬疾一度發作,奇癢難當,徹夜不得成寐。曾國藩一生勤勉,積勞成疾,五十九歲時又染上肝病,致使右目失明。1871年11月25日,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其時已屆花甲之年。他是因處理“天津教案”不利回任江督,心情十分不快。在給弟弟的家信中,他吐露心聲:“余兩次在京,不善應酬,為群公所白眼;加以天津之案物議沸騰,以後大事小事,部中皆有意吹求,微言諷刺。陳由立遣發黑龍江,過通州時其妻京控,亦言余訊辦不公及欠渠薪水四千不發等語。以是余心緒不免悒悒。”
1872年元旦,兩江總督府整修一新,迎接就任不久的曾國藩。曾國藩則無心過年,心情抑鬱,身體、精神狀況急轉直下。幾天後,他與友人閒談時忽然右腳麻木,頹然坐地。三天後,他和老友重逢,一時激動,口不能語。他似乎也對自己的死有所預感。在去世前五天的日記中,他寫道:“近年或欲作詩文,亦覺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暈、目疾、肝風等症,皆心肝血虛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歸於盡,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應盡之職責,苟活人間,慚悚何極!二更五點睡。”
1872年3月12日,南京城天氣陰霾,下著密密的小雨。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陪同下,於總督府西花園散步。曾國藩突然感到兩腳發麻,舌頭僵硬,忙令曾紀澤扶他回去休息。曾紀澤將父親扶至書房,端坐桌前。三刻鐘後,曾國藩氣絕身亡。
曾國藩去世的消息傳出,舉朝震驚。清廷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賞銀三千兩治喪。恩賜諡號“文正”,入祀昭忠、賢良二祠,並於湖南湘鄉、江寧金陵建立專祠。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國史館。一等侯爵即著子曾紀澤承襲。
曾國藩的師友亦紛紛表示哀悼,輓聯、祭文一時堆積如山。由於人數眾多,祭奠活動足足持續百天才告結束。可見曾門弟子之盛。其中,左宗棠、李鴻章和郭嵩燾題寫的輓聯尤為中肯,大可概括曾國藩的一生。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震九萬里,安內攘外,曠代難逢天下才。
——李鴻章
論交誼在師友之間,兼親與長,論事功在宋唐之上,兼德與言,朝野同悲為我最;考初出以奪情為疑,實贊其行,考戰績以水師為最,實主其議,艱難未預負公多。
——郭嵩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