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勸誡紳士四條
本省鄉紳,外省客游之士,皆歸此類。
一曰保愚懦以庇鄉。
軍興以來,各縣皆有紳局。或籌辦團練,或支應官軍,大抵皆斂錢以集事。或酌量捐資,或按畝派費,名為均勻分派,實則高下參差。在局之紳耆少出,不在局之愚懦多出;與局紳有聲氣者少出,與局紳無瓜葛者多出;與局紳有夙怨者不惟勒派多出,而且嚴催凌辱,是亦未嘗不害民也。欲選紳士,以能保本鄉愚懦者為上等。能保愚懦,雖偽職亦尚可恕,凌虐愚懦,雖巨紳亦屬可誅。
二曰崇廉讓以奉公。
凡有公局,即有經管銀錢之權,又有勞績保舉之望。同列之人,或爭利權而相怨,或爭保舉而相軋,此不廉也。始則求縣官之一札以為榮,繼則大柄下移,毫無忌憚。衙門食用之需,仰給紳士之手,擅作威福,藐視官長,此不遜也。今特申戒各屬紳士,以敬畏官長為第一義。財利之權,歸之於官,賞罰之柄,操之自上。即同列眾紳,亦互相推讓,不爭權勢。紳士能潔己而奉公,則庶民皆尊君而親上矣。
三曰禁大言以務實。
以諸葛之智勇,不能克魏之一城;以范韓之經綸,不能制夏之一隅。是知兵事之成敗利鈍,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近年書生侈口談兵,動輒曰克城若干,拓地若干,此大言也。孔子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近年書生,多好攻人之短,輕詆古賢,苛責時彥,此亦大言也。好談兵事者,其閱歷必淺;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今與諸君子約為務實之學,請自禁大言始。欲禁大言,請自不輕論兵始,自不道人短始。
四曰擴才識以待用。
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鍊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強成,名可強立。”董子曰:“強勉學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起。”《中庸》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強工夫也。今士人皆思見用於世,而乏用世之具。誠能考信於載籍,問途於已經,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袒,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進,才亦漸充。才識足以濟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1869年3月,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上任前他便聽說直隸“風氣之壞,竟為各省所未聞”。甫一上任,他就採取一系列剛猛措施,“嚴立法禁,違者重罰”,著手整頓吏治,清理訟案。到任不足一月,曾國藩先後參劾知府、知縣十一名,直隸政壇為之震動。五個月後,曾國藩又參革劣員八名。這些官員,皆為“性情卑鄙,操守不潔”、“貌似有才,心實貪酷”、“擅作威福,物議沸騰”、“品行卑污,工於逢迎”、“專事夤緣,貪而多詐”之輩,劣跡斑斑。裁汰劣員的同時,曾國藩極力保薦賢官廉吏十九人。不足半年,直隸吏治狀況大為改觀。
曾國藩直督任上整頓吏治的另一件事為清理訟案。他上任十個月,直隸審結登出舊案12074起、新案28121宗,積案基本得以澄清。曾國藩親定《直隸清訟事宜十條》,規定:
一、通省大小衙門公文宜速;
二、保定府發審局宜首先整頓;
三、州縣官親自過問,“不得盡信幕友門丁”;
四、禁止濫傳濫押;
五、禁止書差索費;
六、四種四柱冊按月呈報懸榜;
七、嚴治盜賊,以弭隱患;
八、久懸未結之案“核明登出”;
九、分別皂白,嚴辦誣告、訟棍;
十、獎勵人才,變易風俗。
“用人之道”為要(1)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關鍵在於知人善用。其“知人之鑑,為世所宗,而幕府賓僚,尤極一時之盛”。曾國藩能夠成就事功,賢才雲集是一決定性因素。他的對手石達開對此深為折服,認為曾國藩“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畫精嚴”。左宗棠自視甚高,以當世諸葛亮自居,自號“老亮”,尤不服氣曾國藩,然論及識人用人,亦不得不承認:“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輔。”有人評價說:“曾國藩首建義旗,終成大功,未嘗自以為知兵,其所自負獨在教練。”曾國藩“以‘懼’教士,以‘慎’行軍,用將則勝,自將則敗;楊岳斌、鮑超以‘無俱’為勇,以‘戒懼’為怯,自將則勝,用將則敗。”言雖詼諧,卻切中曾國藩成功之要害。
曾國藩認為,全才應德才兼備。“德與才不可偏重,譬之於水,德在潤下,才即其載物溉田之用;譬之於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棟樑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瀾;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葉。”若德才難以兼備,曾國藩更強調“德”,寧用有德無才,而不用有才無德之人。
曾國藩有知人之明。平素其為人威重,目光敏銳,見客時不喜多說,善於觀察他人一言一行。客人走後,曾國藩用心記其優劣,隨時備為採選之才。他第一次見江忠源後評價道:“此人氣度不凡,忠義血性,必以節烈死。”果然,江忠源任安徽巡撫時在廬州被陳玉成的太平軍擊斃。曾國藩好友郭嵩燾云:曾氏“以美教化育人才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一見能辨其才高下與其人之賢否。公識量恢宏,望而知其偉人生平,取捨是非,求信諸心,一言一事研核無遺,尤務規其大而見其遠”。
本省鄉紳,外省客游之士,皆歸此類。
一曰保愚懦以庇鄉。
軍興以來,各縣皆有紳局。或籌辦團練,或支應官軍,大抵皆斂錢以集事。或酌量捐資,或按畝派費,名為均勻分派,實則高下參差。在局之紳耆少出,不在局之愚懦多出;與局紳有聲氣者少出,與局紳無瓜葛者多出;與局紳有夙怨者不惟勒派多出,而且嚴催凌辱,是亦未嘗不害民也。欲選紳士,以能保本鄉愚懦者為上等。能保愚懦,雖偽職亦尚可恕,凌虐愚懦,雖巨紳亦屬可誅。
二曰崇廉讓以奉公。
凡有公局,即有經管銀錢之權,又有勞績保舉之望。同列之人,或爭利權而相怨,或爭保舉而相軋,此不廉也。始則求縣官之一札以為榮,繼則大柄下移,毫無忌憚。衙門食用之需,仰給紳士之手,擅作威福,藐視官長,此不遜也。今特申戒各屬紳士,以敬畏官長為第一義。財利之權,歸之於官,賞罰之柄,操之自上。即同列眾紳,亦互相推讓,不爭權勢。紳士能潔己而奉公,則庶民皆尊君而親上矣。
三曰禁大言以務實。
以諸葛之智勇,不能克魏之一城;以范韓之經綸,不能制夏之一隅。是知兵事之成敗利鈍,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近年書生侈口談兵,動輒曰克城若干,拓地若干,此大言也。孔子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近年書生,多好攻人之短,輕詆古賢,苛責時彥,此亦大言也。好談兵事者,其閱歷必淺;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今與諸君子約為務實之學,請自禁大言始。欲禁大言,請自不輕論兵始,自不道人短始。
四曰擴才識以待用。
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鍊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強成,名可強立。”董子曰:“強勉學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起。”《中庸》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強工夫也。今士人皆思見用於世,而乏用世之具。誠能考信於載籍,問途於已經,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袒,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進,才亦漸充。才識足以濟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1869年3月,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上任前他便聽說直隸“風氣之壞,竟為各省所未聞”。甫一上任,他就採取一系列剛猛措施,“嚴立法禁,違者重罰”,著手整頓吏治,清理訟案。到任不足一月,曾國藩先後參劾知府、知縣十一名,直隸政壇為之震動。五個月後,曾國藩又參革劣員八名。這些官員,皆為“性情卑鄙,操守不潔”、“貌似有才,心實貪酷”、“擅作威福,物議沸騰”、“品行卑污,工於逢迎”、“專事夤緣,貪而多詐”之輩,劣跡斑斑。裁汰劣員的同時,曾國藩極力保薦賢官廉吏十九人。不足半年,直隸吏治狀況大為改觀。
曾國藩直督任上整頓吏治的另一件事為清理訟案。他上任十個月,直隸審結登出舊案12074起、新案28121宗,積案基本得以澄清。曾國藩親定《直隸清訟事宜十條》,規定:
一、通省大小衙門公文宜速;
二、保定府發審局宜首先整頓;
三、州縣官親自過問,“不得盡信幕友門丁”;
四、禁止濫傳濫押;
五、禁止書差索費;
六、四種四柱冊按月呈報懸榜;
七、嚴治盜賊,以弭隱患;
八、久懸未結之案“核明登出”;
九、分別皂白,嚴辦誣告、訟棍;
十、獎勵人才,變易風俗。
“用人之道”為要(1)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關鍵在於知人善用。其“知人之鑑,為世所宗,而幕府賓僚,尤極一時之盛”。曾國藩能夠成就事功,賢才雲集是一決定性因素。他的對手石達開對此深為折服,認為曾國藩“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畫精嚴”。左宗棠自視甚高,以當世諸葛亮自居,自號“老亮”,尤不服氣曾國藩,然論及識人用人,亦不得不承認:“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輔。”有人評價說:“曾國藩首建義旗,終成大功,未嘗自以為知兵,其所自負獨在教練。”曾國藩“以‘懼’教士,以‘慎’行軍,用將則勝,自將則敗;楊岳斌、鮑超以‘無俱’為勇,以‘戒懼’為怯,自將則勝,用將則敗。”言雖詼諧,卻切中曾國藩成功之要害。
曾國藩認為,全才應德才兼備。“德與才不可偏重,譬之於水,德在潤下,才即其載物溉田之用;譬之於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棟樑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瀾;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葉。”若德才難以兼備,曾國藩更強調“德”,寧用有德無才,而不用有才無德之人。
曾國藩有知人之明。平素其為人威重,目光敏銳,見客時不喜多說,善於觀察他人一言一行。客人走後,曾國藩用心記其優劣,隨時備為採選之才。他第一次見江忠源後評價道:“此人氣度不凡,忠義血性,必以節烈死。”果然,江忠源任安徽巡撫時在廬州被陳玉成的太平軍擊斃。曾國藩好友郭嵩燾云:曾氏“以美教化育人才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一見能辨其才高下與其人之賢否。公識量恢宏,望而知其偉人生平,取捨是非,求信諸心,一言一事研核無遺,尤務規其大而見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