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
第四節 戰後在恢復國內經濟和調整對外方針上的一些問題
既然工黨在大選中贏得了如此決定性的勝利,國王就要求該黨領袖、原看守政府首腦蓋哈德森組織一個清一色的工黨內閣。從理論上說,1945年11月1日就職的新政府已有選民的明確授權,可以執行不折不扣的社會主義政策了,但事實上在許多涉及財政和經濟重建的問題上,蓋哈德森繼續奉行著戰時全民族團結時期所制定的綱領。政府為了應付它所面臨的種種艱巨任務——穩定通貨與物價,國民經濟的總的重建,商船隊的重建,國防的整頓等——不得不實行一套嚴格的管制制度,政府的支出也不得不空前巨大。在這一政策問題上,政府起初得到了所有黨派的支持,因此在戰後第一個年頭內沒有發生嚴重的危機。的確,這一年所取得的經濟恢復相當顯著。關於普遍出現失業問題的擔心證明是一場虛驚,沒有嚴重的勞工騷動情況;雖然繼續在實行定量配給,但不久就運到足夠數量的食物和其他必需物資,從而避免了任何危機。可是,住房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不久在物價管制問題上重又爆發了政黨間的爭吵。
1945年,工黨政府設法使議會制訂了一項新的法案,授權當局向工業界課徵某幾種特別稅,以保持物價穩定。這一法案激起了相當大的反對,特別是保守黨人的反對,從而暴露了政黨之間的根本分歧。為了穩定物價,還必須對農業實行補助,而這種補助構成了預算的沉重負擔,因此也就有必要增加捐稅。儘管如此,農業經營者們還是對他們所認為的農產品價格太低極端不滿,雖然政府於1947年同意提高几種最重要農產品的定價,但群情騷動如故,1947 年秋季的市政選舉中投保守黨和農民黨的票數增加就表明了這一點。由於挪威經濟資源有限,物價補助的巨額支出勢必損害國防,這就使傳統上一向強調防務的保守黨,對納稅人的錢之用於補助,格外有意見。
在這個問題上,保守黨是走在輿論前面的——的確,在戰前它就曾如此——但輿論也並不落後太遠,因為這時人們的看法正在發生大變化。經過這次戰爭之後,挪威的一個幻想破滅了。它現在確信,由於它所處的戰略地位和它的商船隊的軍事價值,永久中立的政策是不現實的了。同時它也同樣確信,只有在各大國繼續合作的基礎上搞集體安全,今後的和平才能有保障,又因為它對蘇聯的善意有信心,它深信和平確乎會這樣得到維護。而且,1946年2月,挪威外交大臣特呂格韋·賴伊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給挪威帶來了它在該組織中的某種既得利益。在挪威,這種普遍自滿的心情和特別對蘇聯的那一片好心好意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英國和美國開始對俄國的政策產生懷疑之後很久,挪威的這種心情還繼續存在著,儘管從德國和東歐愈來愈頻繁地傳來令人不安的報導,它還仍然如此。的確,挪威起初還對自己能夠避開西方大國和東方巨人之間很早就出現的那些外交僵局和衝突而自鳴得意。1945年9月,俄國人毫無異議地撤離他們所解放的挪威北方各省——此舉堪與他們的撤離丹麥波恩霍爾姆島相媲美——進一步加強了挪威的這種信心。在挪威方面,擔任外交大臣的特呂格韋·賴伊小心認真地對蘇聯政府採取友好和解的態度,而繼他任外交大臣的哈爾伐德·蘭格開始時也照他前任的榜樣行事。的確,在挪威同樣也存在著英國工黨上台時所表示的“左派同左派對話”的那種虔誠希望,而且,鑑於挪威工黨的歷史,這種希望在挪威最初看來似乎更有根據些。挪威之所以要和蘇聯維持良好關係,還有這樣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由於蘇聯重新獲得了以前通向北冰洋沿岸佩特薩莫的一條在芬蘭領土上的走廊,挪威重又同蘇聯接壤了。
1947年初,當挪威公眾第一次獲悉俄國人最初於1944年就已提出的共同防衛挪威領土斯瓦巴德(斯匹次卑爾根)的要求時,他們對蘇聯的善意所抱信念發生了動搖。可是,當他們發現議會對蘇聯政府要求的堅決拒絕並未引起莫斯科的敵意反應時,這一信念又恢復了,至少暫時是這樣。事實上,在其後一年中,儘管國際局勢日趨緊張,挪威人仍拒不正視事實,堅持不願承認他們的外交政策方向有調整的必要。然而,較有見識的挪威人士這時已看得很清楚:各大國已在為未來可能的衝突準備戰略陣地;在這樣一場衝突中,北冰洋很可能成為戰略上至關重要的一大戰場;而不僅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本身,就連挪威北部海岸也都將構成蘇聯防線前緩衝工事的一部分。但是,一直到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共產黨政變,接著俄國又對芬蘭施加壓力並對挪威本身也開始了“神經戰”之後,挪威一般人的看法才發生真正的轉變。這一轉變終於導致了對蘇聯幻想的徹底破滅,並使他們愈來愈願意同西方結盟。
地圖索引
威尼斯-朱利亞區
歐洲的重組[缺]
既然工黨在大選中贏得了如此決定性的勝利,國王就要求該黨領袖、原看守政府首腦蓋哈德森組織一個清一色的工黨內閣。從理論上說,1945年11月1日就職的新政府已有選民的明確授權,可以執行不折不扣的社會主義政策了,但事實上在許多涉及財政和經濟重建的問題上,蓋哈德森繼續奉行著戰時全民族團結時期所制定的綱領。政府為了應付它所面臨的種種艱巨任務——穩定通貨與物價,國民經濟的總的重建,商船隊的重建,國防的整頓等——不得不實行一套嚴格的管制制度,政府的支出也不得不空前巨大。在這一政策問題上,政府起初得到了所有黨派的支持,因此在戰後第一個年頭內沒有發生嚴重的危機。的確,這一年所取得的經濟恢復相當顯著。關於普遍出現失業問題的擔心證明是一場虛驚,沒有嚴重的勞工騷動情況;雖然繼續在實行定量配給,但不久就運到足夠數量的食物和其他必需物資,從而避免了任何危機。可是,住房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不久在物價管制問題上重又爆發了政黨間的爭吵。
1945年,工黨政府設法使議會制訂了一項新的法案,授權當局向工業界課徵某幾種特別稅,以保持物價穩定。這一法案激起了相當大的反對,特別是保守黨人的反對,從而暴露了政黨之間的根本分歧。為了穩定物價,還必須對農業實行補助,而這種補助構成了預算的沉重負擔,因此也就有必要增加捐稅。儘管如此,農業經營者們還是對他們所認為的農產品價格太低極端不滿,雖然政府於1947年同意提高几種最重要農產品的定價,但群情騷動如故,1947 年秋季的市政選舉中投保守黨和農民黨的票數增加就表明了這一點。由於挪威經濟資源有限,物價補助的巨額支出勢必損害國防,這就使傳統上一向強調防務的保守黨,對納稅人的錢之用於補助,格外有意見。
在這個問題上,保守黨是走在輿論前面的——的確,在戰前它就曾如此——但輿論也並不落後太遠,因為這時人們的看法正在發生大變化。經過這次戰爭之後,挪威的一個幻想破滅了。它現在確信,由於它所處的戰略地位和它的商船隊的軍事價值,永久中立的政策是不現實的了。同時它也同樣確信,只有在各大國繼續合作的基礎上搞集體安全,今後的和平才能有保障,又因為它對蘇聯的善意有信心,它深信和平確乎會這樣得到維護。而且,1946年2月,挪威外交大臣特呂格韋·賴伊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給挪威帶來了它在該組織中的某種既得利益。在挪威,這種普遍自滿的心情和特別對蘇聯的那一片好心好意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英國和美國開始對俄國的政策產生懷疑之後很久,挪威的這種心情還繼續存在著,儘管從德國和東歐愈來愈頻繁地傳來令人不安的報導,它還仍然如此。的確,挪威起初還對自己能夠避開西方大國和東方巨人之間很早就出現的那些外交僵局和衝突而自鳴得意。1945年9月,俄國人毫無異議地撤離他們所解放的挪威北方各省——此舉堪與他們的撤離丹麥波恩霍爾姆島相媲美——進一步加強了挪威的這種信心。在挪威方面,擔任外交大臣的特呂格韋·賴伊小心認真地對蘇聯政府採取友好和解的態度,而繼他任外交大臣的哈爾伐德·蘭格開始時也照他前任的榜樣行事。的確,在挪威同樣也存在著英國工黨上台時所表示的“左派同左派對話”的那種虔誠希望,而且,鑑於挪威工黨的歷史,這種希望在挪威最初看來似乎更有根據些。挪威之所以要和蘇聯維持良好關係,還有這樣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由於蘇聯重新獲得了以前通向北冰洋沿岸佩特薩莫的一條在芬蘭領土上的走廊,挪威重又同蘇聯接壤了。
1947年初,當挪威公眾第一次獲悉俄國人最初於1944年就已提出的共同防衛挪威領土斯瓦巴德(斯匹次卑爾根)的要求時,他們對蘇聯的善意所抱信念發生了動搖。可是,當他們發現議會對蘇聯政府要求的堅決拒絕並未引起莫斯科的敵意反應時,這一信念又恢復了,至少暫時是這樣。事實上,在其後一年中,儘管國際局勢日趨緊張,挪威人仍拒不正視事實,堅持不願承認他們的外交政策方向有調整的必要。然而,較有見識的挪威人士這時已看得很清楚:各大國已在為未來可能的衝突準備戰略陣地;在這樣一場衝突中,北冰洋很可能成為戰略上至關重要的一大戰場;而不僅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本身,就連挪威北部海岸也都將構成蘇聯防線前緩衝工事的一部分。但是,一直到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共產黨政變,接著俄國又對芬蘭施加壓力並對挪威本身也開始了“神經戰”之後,挪威一般人的看法才發生真正的轉變。這一轉變終於導致了對蘇聯幻想的徹底破滅,並使他們愈來愈願意同西方結盟。
地圖索引
威尼斯-朱利亞區
歐洲的重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