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寒假我可能回去,那時和家人——你、二伯娘以及所有的同志團聚,相信將會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愉快!

  向你致親愛的致禮

  你的侄兒吳金生(石金生)匆草。

  我匆忙看完這封信,又從頭仔細地看了兩遍,嘴都閉不上了,心裡好像開了花,不知怎麼才好。我對小堯說:“小堯,你算猜對了,我的故事沒有講完!”

  我連忙把信念給他們聽,大家都愉快起來。

  筠嫣然一笑說:“看你,喝酒喝得臉都紅了。”

  “不!不是的,這不是酒的作用,這是春天給我的紅潤。”我回答。

  “你瘋拉,今天是中秋節,9月了,哪兒來的春天。”她瞟了我一眼說。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夜的寒氣,說:“是春天!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到處都是春天,月月都是春天,這是9月里的春天。”

  月亮像銀盒似的懸在當空,花瓶里的野菊花掛著水珠,閃著碧晶的光亮,顯得格外秀麗而有生氣。市鎮中心,密密麻麻的燈火和那紅藍寶石色的霓虹燈,沉浸在月色之下,有意地向人們眨著眼睛。

  整個城市、山野都浸在和平的月色中了,這夜是多麼得靜啊!

  這便是《野菊》的結局,字裡行間透出作者對建設一個新中國的美好憧憬,亦極具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代特色,同時不失當代知識青年的浪漫主義格調,比如結尾處的“不!不是的,這不是酒的作用,這是春天給我的紅潤”,再比如開篇處的“飯菜都在烤爐里。吻你。筠”。因此,我更相信小石的“復活”,是作者在那個年代下的頗具時代特色的浪漫主義選擇。

  相比之下,《湘西1949》為了突破篇幅的限制,將小石的“使命”予以了延長,設計出蔣特吳剛從柯幹事手中逃脫的情節,繼而小石在“松林阻擊”中並未落崖,而是一直追緝到古丈,然後是“辰溪保糧”“鳳凰奪糧”。這不過是出於創作技巧上的考慮。不同的是,在尊重前輩倪進的創作思路的基礎上,雖然依然保留了“小石落崖”的情節,但是他面對的不再是一名匪兵,而是第一反面主角——吳剛,落崖是為了保護第一正面主角——柯山。這並不是無意間落入所謂的“經典俗套”之中,而是出於古今中外讀者對這類作品的英雄主義的永恆訴求,同時,也是在為知識青年柯山轉變成為一名堅定的革命者做鋪墊。

  我雖然沒有選擇讓小石“復活”,但也沒有讓落崖與犧牲必然地聯繫在一起——其屍骸並沒有被找到。這是出於雙重考慮,即對《野菊》創作思路的尊重,以及對具有當今時代特色的留有創作想像空間的考量——也許小石被懸崖上的樹枝掛住而未被發現,又或像《野菊》中描寫的那樣,有過“究竟在什麼地方呢?腦子不好使,以前的事忘得乾乾淨淨”的失憶,然後輾轉歸隊;也許小石被總攻之前迂迴到懸崖下的匪兵劫持,再從《野菊》中描寫的“如果真要是落在敵人手裡,我絕不屈服,自殺——不!我拼死也要換個本錢,或者趁現在就逃跑”中,引申出新的經歷。也許讀者朋友們會有更加精彩的想像選擇,繼而和我一樣,與歷史有一次超越時空的握手。

  我頑固地相信,文字中總會體現出作者的感情色彩,總會富含時代的密碼。當時隔20年、30年乃至50年,在重讀這些原始文字時,就會有更深的感悟。特別是在已經習慣了A4紙上那生硬的列印字後,在翻閱當年的底稿時,那繁複的勾劃修改,那時疾時舒的手寫字,甚至那泛黃卷邊的稿紙,那已經褪色的字跡……都在強烈地輻射著那個時代的DNA信息。

  我還頑固地認為,《湘西1949》不僅僅是一次文學意義上的超越時空的聯手創作,更是一次充滿敬意的超越時空的歷史性握手。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

  在此,謹向為新中國的建立流血犧牲的先輩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朱新開

  2

  父親的手稿定格在——1956年,到2009年正式出版,已過半個世紀。

  53年,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湘西1949》來說,這53年,卻涵蓋著太多的不容易。在此,我首先代表母親劉喆和兄弟姐妹,向出版方“北京新華先鋒”以及給予此書幫助的人們致以衷心的感謝,特別是向作者之一的朱新開先生表示感謝,是你們的努力完成了我們全家的心愿,並呈現給讀者一本跨越時空的聯手之作。

  父親是在2001年過世的,他生前沒有過多提起這本還叫《野菊》的手稿,作為子女甚至一直沒有見過,因為搬家整理遺物時才得以重見天日,這也為日後進一步修改留下太多遺憾,很多情節無從考證,我只能在星星點點的記憶中尋覓。在父親生前,我幾乎沒有直接聽他講起過在湘西剿匪的經歷,這應該是那已經沁入骨子裡的保密紀律使然。後來,朱新開為本書採訪我母親時,一開始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1978年父親平反後,家裡經常有湘西的老戰友來看望他,在敘舊時會談起當時的經歷,那時我還很小,現在已經很模糊了,只知道父親時任47軍保衛處幹事,後來做過預審科科長。據他的戰友說,父親當時很有名,多次立功受獎,湘西有名號被捕獲的土匪,他基本上都參與審理過,包括暫編第一軍軍長陳子賢。據母親回憶,槍決陳子賢前,父親還和他長談一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