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十分有趣的是這一天正是哈里斯中將預言德國將因英國的轟炸而無條件投降的日子。
一九四四年,三月三十日晚,德國所有的夜戰航空團都接到了代號為“野雞”的命令,即迎擊來犯的敵轟炸機。從法國北部經過比利時、荷蘭、德國西部和北部直到柏林,在這條漫長的弧形基地群里,德國航空兵們都已作好準備,待命出擊。
這是入春以來一個難得的好天氣。夜空晴朗,萬籟俱寂,西邊天際萬里無雲。將臨深夜,一輪明月冉冉升起。皎潔的月光普照大地。這真是極好的攻擊條件。如果英軍敢於在這樣的天氣里來犯,那就有他好瞧的了。
二十三點,第一航空軍軍長約瑟夫·施密德少將下令起飛。在這之前,從海峽方面飛來的敵機數量很少,只有幾架蚊式飛機攻擊了荷蘭夜間戰鬥機機場和北海上空的布雷飛機。德軍已識破這是佯攻戰術,沒有上當,他們等待的是轟炸機大機群的到來。他們斷定這些轟炸機正在英格蘭作出擊準備。果然,沒過多久,第一批轟炸機取道東南,朝比利時飛來。在這批飛機到達海岸線之前,幾乎所有的德國夜間戰鬥機都起飛了。
駐迪倫的第三戰鬥航空師師長瓦爾特·格拉夫曼少將命令所屬各部隊首先到亞琛南面代號為“愛達”的雷達引導區待機。德貝利茨的第一戰鬥航空師(師長哈約·赫爾曼上校)、施塔德的第二戰鬥航空師(師長馬克斯·伊貝爾少將)正從遠方飛向法蘭克福以東代號為“鄂圖”的雷達引導區。這些行動都是按推測部署的。因為各師的“戰鬥歌劇院”對於敵機究竟要通過那條航線,然後飛往哪個方向,採取什麼樣的佯動戰術等都不得而知。他們只知道一點,那就是必須分秒必爭,儘快使德方戰鬥機插進敵機編隊裡。
航空兵們慎重地按地面的“指示”行動。英軍認為這種無線電通訊是德軍夜戰部隊重要的引導方式,從而進行了長時間的干擾。然而,德方經過加大電台的功率,無線電通報又得到恢復。
“‘信使’侵入些耳德河口和奧斯坦德之間的廣大地區。”“敵機數百架,‘信使’前導機在布魯塞爾以南,航向九十度,高度五至七千米。”
所謂“信使”是指敵轟炸機。它們究竟想幹什麼?目標是哪兒呢?如果敵機按這個航向一直飛下去,北面會碰到“愛達”、南面會碰到“鄂圖”。這兩處都是德國夜戰部隊的集結點。
果然,英國的轟炸機飛進了預設的埋伏圈。在飛了四百公里到達富耳達河對岸後,這個四發轟炸機編隊調頭向東飛去。英國轟炸機司令部用突然改變航向的戰術來迷惑對方,這一招兒確實很高明。可是,它為什麼選擇這樣一條筆直的航線呢?這仍然是一個謎。反正哈利法克斯式、蘭開斯特式轟炸機一頭鑽進了德國夜戰部隊的伏擊圈。戰後,英國把這次作戰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出了內奸,這是不對的。
第一夜戰航空團第三大隊大隊長馬廷·德雷維斯中尉從拉昂的阿提斯起飛後,橫穿比利時朝“愛達”飛來。最近幾個月,自從英國遠程夜間戰鬥護航機出現在德國上空以來,德方也把Me 110式飛機的機上人員增至三人。在德雷維斯後面,和通信員埃里希·漢德克中士背靠背坐著的是格奧爾格·佩茨下士。他擔任射擊員,負責後方警戒,保護飛機後部安全。這樣安排很有必要。在德雷維斯還在悠然自得地朝雷達引導區飛行的時候,佩茨叫了起來:“等一等!側上方有一架四發飛機,正在左轉彎!”
兩個人猛地回過頭來,但為時已晚,因為梅塞施米特的速度太快,他們已經看不到這架轟炸機了。
絕不會只有這一架四發轟炸機。漢德克打開了“利希滕施泰因SN2”型新式機載雷達。兩支顯象管一下都亮了。漢德克吃了一驚,螢光屏上出現許多光點,其中有三個最清晰,它們的方位、距離與其他光點不同。
“我們現在飛到敵機編隊的正中間啦!”
要接近近處的轟炸機必須再爬高一些,能否發現敵機現在就看通信員的本領了。他只靠雷達回波引導著飛機,慢慢地接敵,現已接近到一千米。
“就在正前方!比我們稍高一點。”漢德克說道。
這時,德雷維斯終於發現了四發飛機發動機排出的白煙。在明亮的月光下看見一個黑糊糊的機影。
“距離六百米!”漢德克滿意地念著儀表的讀數。過了不大一會兒,“SN2”型雷達沒法使用了。當時飛機還沒有裝上近距離分析裝置,距離敵機小於五百米,雷達就會失去作用。德國的夜間戰鬥機悄悄地鑽到蘭開斯特式飛機的肚皮底下,對方絲毫沒有察覺。德雷維斯調整好飛機的速度開始爬升。於是,兩架飛機的距離越來越近。
三個人聚精會神地盯著上方,四發飛機笨重地飛行著。距離只有五十米,連敵機肚皮底下那個小小的空對地雷達罩也看得一清二楚。沒發現異常情況,這下子可放心了。蘭開斯特式飛機那時機腹下還沒有機槍射擊艙,對付從下方來襲的飛機活象個徒手瞎子。那些未能返航的英國夜間轟炸機大都是被這樣幹掉的。也許現在這些傢伙還不知道這種戰術呢。
一九四四年,三月三十日晚,德國所有的夜戰航空團都接到了代號為“野雞”的命令,即迎擊來犯的敵轟炸機。從法國北部經過比利時、荷蘭、德國西部和北部直到柏林,在這條漫長的弧形基地群里,德國航空兵們都已作好準備,待命出擊。
這是入春以來一個難得的好天氣。夜空晴朗,萬籟俱寂,西邊天際萬里無雲。將臨深夜,一輪明月冉冉升起。皎潔的月光普照大地。這真是極好的攻擊條件。如果英軍敢於在這樣的天氣里來犯,那就有他好瞧的了。
二十三點,第一航空軍軍長約瑟夫·施密德少將下令起飛。在這之前,從海峽方面飛來的敵機數量很少,只有幾架蚊式飛機攻擊了荷蘭夜間戰鬥機機場和北海上空的布雷飛機。德軍已識破這是佯攻戰術,沒有上當,他們等待的是轟炸機大機群的到來。他們斷定這些轟炸機正在英格蘭作出擊準備。果然,沒過多久,第一批轟炸機取道東南,朝比利時飛來。在這批飛機到達海岸線之前,幾乎所有的德國夜間戰鬥機都起飛了。
駐迪倫的第三戰鬥航空師師長瓦爾特·格拉夫曼少將命令所屬各部隊首先到亞琛南面代號為“愛達”的雷達引導區待機。德貝利茨的第一戰鬥航空師(師長哈約·赫爾曼上校)、施塔德的第二戰鬥航空師(師長馬克斯·伊貝爾少將)正從遠方飛向法蘭克福以東代號為“鄂圖”的雷達引導區。這些行動都是按推測部署的。因為各師的“戰鬥歌劇院”對於敵機究竟要通過那條航線,然後飛往哪個方向,採取什麼樣的佯動戰術等都不得而知。他們只知道一點,那就是必須分秒必爭,儘快使德方戰鬥機插進敵機編隊裡。
航空兵們慎重地按地面的“指示”行動。英軍認為這種無線電通訊是德軍夜戰部隊重要的引導方式,從而進行了長時間的干擾。然而,德方經過加大電台的功率,無線電通報又得到恢復。
“‘信使’侵入些耳德河口和奧斯坦德之間的廣大地區。”“敵機數百架,‘信使’前導機在布魯塞爾以南,航向九十度,高度五至七千米。”
所謂“信使”是指敵轟炸機。它們究竟想幹什麼?目標是哪兒呢?如果敵機按這個航向一直飛下去,北面會碰到“愛達”、南面會碰到“鄂圖”。這兩處都是德國夜戰部隊的集結點。
果然,英國的轟炸機飛進了預設的埋伏圈。在飛了四百公里到達富耳達河對岸後,這個四發轟炸機編隊調頭向東飛去。英國轟炸機司令部用突然改變航向的戰術來迷惑對方,這一招兒確實很高明。可是,它為什麼選擇這樣一條筆直的航線呢?這仍然是一個謎。反正哈利法克斯式、蘭開斯特式轟炸機一頭鑽進了德國夜戰部隊的伏擊圈。戰後,英國把這次作戰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出了內奸,這是不對的。
第一夜戰航空團第三大隊大隊長馬廷·德雷維斯中尉從拉昂的阿提斯起飛後,橫穿比利時朝“愛達”飛來。最近幾個月,自從英國遠程夜間戰鬥護航機出現在德國上空以來,德方也把Me 110式飛機的機上人員增至三人。在德雷維斯後面,和通信員埃里希·漢德克中士背靠背坐著的是格奧爾格·佩茨下士。他擔任射擊員,負責後方警戒,保護飛機後部安全。這樣安排很有必要。在德雷維斯還在悠然自得地朝雷達引導區飛行的時候,佩茨叫了起來:“等一等!側上方有一架四發飛機,正在左轉彎!”
兩個人猛地回過頭來,但為時已晚,因為梅塞施米特的速度太快,他們已經看不到這架轟炸機了。
絕不會只有這一架四發轟炸機。漢德克打開了“利希滕施泰因SN2”型新式機載雷達。兩支顯象管一下都亮了。漢德克吃了一驚,螢光屏上出現許多光點,其中有三個最清晰,它們的方位、距離與其他光點不同。
“我們現在飛到敵機編隊的正中間啦!”
要接近近處的轟炸機必須再爬高一些,能否發現敵機現在就看通信員的本領了。他只靠雷達回波引導著飛機,慢慢地接敵,現已接近到一千米。
“就在正前方!比我們稍高一點。”漢德克說道。
這時,德雷維斯終於發現了四發飛機發動機排出的白煙。在明亮的月光下看見一個黑糊糊的機影。
“距離六百米!”漢德克滿意地念著儀表的讀數。過了不大一會兒,“SN2”型雷達沒法使用了。當時飛機還沒有裝上近距離分析裝置,距離敵機小於五百米,雷達就會失去作用。德國的夜間戰鬥機悄悄地鑽到蘭開斯特式飛機的肚皮底下,對方絲毫沒有察覺。德雷維斯調整好飛機的速度開始爬升。於是,兩架飛機的距離越來越近。
三個人聚精會神地盯著上方,四發飛機笨重地飛行著。距離只有五十米,連敵機肚皮底下那個小小的空對地雷達罩也看得一清二楚。沒發現異常情況,這下子可放心了。蘭開斯特式飛機那時機腹下還沒有機槍射擊艙,對付從下方來襲的飛機活象個徒手瞎子。那些未能返航的英國夜間轟炸機大都是被這樣幹掉的。也許現在這些傢伙還不知道這種戰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