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發動機專家那時擔心的卻是另外一些事。當時空軍正以可怕的速度膨脹著。在活塞式發動機方面,國外正在大力發展,德國必須努力消滅這方面的差距,這樣就根本沒有時間去驗證那些尚未確立的理論。直到一九三八年末,德紹的容克公司才得到航空部的指示,開始著手研製噴氣式發動機。巴伐利亞公司也得到相同的指示,並決定由梅塞施米特公司製造與發動機配套的機體。

  這些公司當時對這項任務尚不入門,而在這方面已經獲得相當進展的海因克爾公司卻被撇在一邊。海因克爾對此並不介意,他仍舊孜孜不倦地繼續他的研製工作。他一心要搞出個名堂,讓柏林的大人物目瞪口呆。奧海因試製的渦輪噴氣發動機樣機在一九三七年九月完成。過了一年,他又製成一台功率更大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一九三九年夏,他把這台發動機裝在He 178式飛機上,就在埃里希·瓦西茨駕駛第一架火箭式飛機試飛幾星期之後,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也飛上了天。

  這一天是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即開戰前五天。那時,柏林的權貴們正忙於備戰,根本無暇去欣賞He 178式飛機的表演。在波蘭戰爭宣告結束的一星期之後,海因克爾才好不容易爭取到一個邀請米爾希和烏德特觀看飛行表演的機會。戈林卻一直沒有露面。在一次起飛失敗之後,He 178式飛機發出轟鳴在觀眾頭上掠過,人們不由自主地縮了一下脖子。飛行獲得成功,噴氣式飛機在航空史上寫下了新的一頁。非常遺憾,當時竟沒有人意識到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革。德國空軍被波蘭閃擊戰的“閃光”照花了眼,既鼠目寸光又狂妄自大。當時有人竟斷言:“不等這種飛機裝備部隊,戰爭就會結束……”

  航空部不僅連一架He 178式飛機也沒有定購,反而停止了它的研製。希特勒出於對形勢的錯誤估計,在一九四零年二月下達了“凡在年內不能向前線提供產品的研製計劃,一律不予批准”的命令,這就等於給He 178判處了死刑。

  在開戰時,德國在火箭和噴氣式發動機方面比它的敵人要領先一步。如能保持住領先地位,也許還有可能以質量的優勢與盟軍的數量相抗衡。然而這一切都破滅了,在它還沒有出世之前就被窒息了。

  人的思想是禁錮不住的。儘管下令停止研製,但研究工作仍在暗暗進行。梅塞施米特製成了沒有發動機的Me 262式飛機的機體,由德國滑翔研究所轉到梅塞施米特公司,擔任設計師的亞歷山大·利皮施正在奧格斯堡仔細推敲著他的設計圖。

  利皮施在幾年前曾從事無尾翼飛機和三角翼飛機的設計工作,後來又擔任DFS194的設計工作。根據設計這些飛機的經驗,他設計出了Me 163式飛機並由試飛員海尼·迪特馬爾進行了試飛。這種飛機的動力是一枚瓦爾特式火箭。這架“短粗”飛機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突破時速一千公里大關,這是航空界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

  一九四一年春,迪特馬爾在佩內明德開始實驗。每飛一次就往油箱裡增加一些燃料,速度也就快一些。飛機時速毫不費力地達到八百公里,接著增加到八百八十公里,九百二十公器。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日,迪特馬爾決心進行一次大膽的試驗。梅塞施米特式飛機起飛後急速躍升,一分鐘後爬到四千米高空。然後,迪特馬爾把這架被稱為“大力士”的飛機改成平飛,把推力加到最大。速度表由九百五十很快上升到九百八十,最後終於達到一千公里。這時,飛機突然抖動起來,尾翼開始發飄,機頭一個勁兒地往下沉。迪特馬爾動了動油門杆,發現火箭已經熄滅。於是他馬上使飛機恢復穩定,安全地滑翔降落。

  經過計量工程師鑑定,時速達到一千零四公里!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接近音速的飛行。

  “大力士”後來成了截擊戰鬥機。由沃爾夫岡·施特佩上尉率領的第十六實驗分隊的志願人員駕駛,在奧耳登堡附近的次維舍南海濱浴場進行飛行訓練。在戰爭結束前兩三個月里,這種載人火箭飛機曾出動截擊過敵轟炸機。

  但是更有希望的卻是航空部迄今漠不關心的Me 262噴氣式飛機。當三十一歲的戰鬥機部隊總監阿道夫·加蘭德在雷赫林試飛場親自試飛了一次之後,事情便起了變化。

  。時間已是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從文德爾第一次試飛至今不知不覺已近一年,從他要求改裝前輪算起剛好一年。雖然一年的時光過去了,但加蘭德飛的仍是那種帶著討厭的尾輪的飛機。因為航空部認為前輪是“美國的發明”而不予接受。所以,飛機的起飛依然如故,還是象演雜技一樣。但是,當加蘭德離開地面以後,他也和以前飛過Me 262的人們一樣嘗到了激動的滋味。他親自體會到了那不可言狀的力量,那毫不震動象箭一般的飛行,以及那驚人的爬升能力。他還順便和一架偶爾在旁邊通過的試飛機進行了模擬空戰。

  加蘭德非常興奮,在這一瞬間,他認識到如果能用這種非凡的飛機裝備自己的航空團,如果能立即得到很多這種飛機的話,那麼德國本土空戰還是大有希望的。著陸後,他在回答象連珠炮般的提問時說:

  “很好,很好!就象天使在空中飛翔一樣。”

  加蘭德向柏林報告說,這種Me 262式飛機真是個傑作,它也許會決定今後的戰局。米爾希接到報告後轉給戈林。米爾希同意加蘭德的意見,戈林也表示同意。但是成批生產還有問題,因為有一個人反對,這就是希特勒。希特勒不喜歡新式戰鬥機,他不要防禦,只要進攻,他只喜歡轟炸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