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允炆雖極力掙扎,但也奈何不得,他呵斥:「方子瑜,你欺君罔上!你知道這是何罪?」

  方子瑜說:「皇上,只能得罪了!」

  朱允炆念叨了幾聲「皇后」,在幾個人的擁護下出了後門。

  馬皇后剛到後宮外,有個老太監帶著幾個小太監走了過來,老太監說:「娘娘,按您的吩咐,一切都準備好了,這是皇上大典的龍袍,還有龍印,請娘娘收好。老奴生是宮裡人死是宮裡鬼,就不送你了。」

  馬皇后接過老太監手捧的龍袍說:「不,我不走了。」

  老太監慌說:「娘娘,燕軍殘暴,這裡不能留,請速速離去吧。」

  馬皇后說:「朱棣來了,怎會善罷甘休,你們點火吧,現在就點!」說完就轉往宮裡走去。

  老太監落了老淚說:「娘娘保重,老奴恭送您。」與幾個小太監仆在地上磕頭痛哭。

  不一會,太監們就將火把扔向了澆滿桐油的乾柴上,火焰如赤龍一般瞬間將整個後宮包圍了,濃濃的黑煙向蒼白的天空滾去,後宮裡還有不願離去的妃嬪和宮女被火焰吞噬著,發出了慘烈的尖叫聲。

  銅鏡被火焰射得通紅,馬皇后將頭飾和手環統統去掉,一步一步走向火心,口中念道:「皇上,臣妾走了。」

  朱棣騎著高頭大馬進入皇城後,稀稀疏疏二十幾個小官手舉降表出來迎接,朱棣心中大糗,堂堂大明幾百幾千的官員竟然只有二十多個人迎降。

  他的尷尬和殺氣浮現在臉上,道衍看了出來,說道:「燕王,別的人不降則已,有一個人,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一定要降!」

  朱棣說:「你說的是方孝孺,一介書生,本王是要會會他。」

  忽有士兵喊:「後宮著火了!」朱棣只見煙起,心知大事不好,恰朱能飛奔來報:「殿下,皇上不見了。」

  朱棣大怒:「混帳,朱允炆一個大活人怎會丟掉。遍城去找,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又急和道衍等人衝到後宮,經過一番搜尋,尋到一具穿龍袍的焦屍,只是燒得太慘,分不出一點人形。

  朱棣疑惑說:「這是朱允炆嗎?」見道衍不答,又俯身去看,一股奇味撲鼻,實在不堪入目,只得起身,恰有士兵喊:「殿下你看!」那士兵從木灰中挖出一方燻黑的大印來。

  朱棣接過來用袍子仔細擦拭,這不是天子玉璽是什麼。

  道衍眉眼一合:「燕王,建文皇帝歸天了!」

  朱棣握著玉璽,先是愣了一下,忽又動情,一把老淚橫流,哭了起來:「我的好侄兒啊!叔叔我是來清君側,靖國難,輔佐你治國理政,你怎麼一點也不明白我的苦心,竟做出這種傻事來!」

  緊接著,在場的人都哭了起來,皇宮裡的刀劍聲變成了哭鬧聲。

  哭完後,朱棣又馬不停蹄吩咐給朱允炆發哀書,布告天下,下令京師,撫慰臣民。

  一切安妥,朱棣才與道衍等人去往謹慎殿,朱棣安排了諸事,遣退了朱高熾、朱高珞等人後,留下道衍說:「大師,你以為朱允炆死了?」

  道衍說:「若我沒有猜錯,著龍袍的,不是建文,是一個女人。」

  「女人?」朱棣顯然也不相信龍袍之下是朱允炆,但也絕想不到是個女人,他若有所思:「若他沒死,又去了哪?」

  語氣又加粗了:「建文不死,天下不平,不管動多少人力,想盡什麼辦法,搜捕全國,挖地三尺,我也要把他找出來。」

  道衍說:「燕王此舉,豈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建文殯天乃是鐵一般的事實,燕王興師動眾,豈不告訴大家,朱允炆還活著嗎?況且,他若真逃走了,又豈是幾個士卒能找得到的?」

  朱棣拍了自己一下額頭:「小王糊塗啊,大師,你看如何辦才是?」

  道衍說:「燕王,若要成事,可叫心思縝密的鄭和去暗查。」

  朱棣讚許地點了點頭。

  這時候紀綱來了,說是已經控制京師大小官員,並奉上了奸臣名冊,共計一百三十人,又問:「魏國公徐輝祖,駙馬督尉梅殷,如何處置?」

  朱棣說:「這二人不能綁,讓他們在家好好呆著。」

  紀綱又問:「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呢?」

  這三人可是靖難之役的首要對象,朱棣說:「禍國殃民,該當族誅。」說罷,似乎又想起什麼,說道:「方孝孺,不在此列!其他人,按名冊,殺!」

  紀綱領命而去。

  第156章 龍鱗女俠(大結局)

  第二天,李景隆帶領眾大臣到謹慎殿勸進登基,大致尚書,小致知縣,俱跪拜擁戴,朱棣暗自高興,口中說道:「諸位都是大明朝的忠臣,大明江山以後可都要依賴你們,可我朱棣何德何能,焉能覬覦寶座。」

  有大臣說:「國不能一日無君,非英主不能統領,請燕王以天下蒼生為念,早登大寶!」眾人一陣附和。朱棣又是連連推辭,奈何經不住眾大臣的軟磨硬泡,朱棣只得說:「此非小事,宜需再議,請各位先回。」

  不日,紀綱來報,齊泰和黃子澄已寫了伏罪書,呈給朱棣,朱棣一看,只見其中兩句「進諫不力,削藩不力」,不禁啞然失笑,紀綱又報:「齊泰宗族妻女共五百二十一人,黃子澄宗族妻女共四百四十五人,已經伏法。」

  見朱棣不語,紀綱又說:「鐵鉉抓到了,不知該如何處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