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更隔蓬山一萬重。①
另據報導,1980年10月20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曾到金門參觀,眺望故國河山,遊子思鄉之情,溢於言表,動人心弦:
……張將軍歇息片刻,登上離大陸最近的小島之巔,手擎高倍望遠鏡,朝隱約可見的大陸眺望。
張將軍眯著兩眼,眼眶緊靠望遠鏡鏡筒,雙手微微發顫地調試著距離,他調了片刻,突然驚叫道:
“鼓浪嶼!日光岩!”
“真的嗎?”趙一荻驚喜地問。
“真的!真的!”
張學良將軍情不自禁地喊叫著,貪婪地望著,述說著:
“日光岩真美呀!一荻,你看日光寺比當年更漂亮!”
趙一荻急得象孩子似的,恨不得一手抓過望遠鏡,也一飽眼福,她把手伸過去抓住鏡筒,張將軍就驚叫起來:
“別動!別動!叫我把家鄉的山水看個夠!”
“你不是叫我看嗎?不給我……”趙一荻急得紅漲著臉,難以自制地生著氣。趙一荻與將軍相處多年,朝夕為伴,兩人從未生過氣,紅過臉,就是在大陸監獄,與世隔絕的情況下,她從未在張將軍面前耍性子,出怨言。
可是此時此刻,她為什麼竟真的在丈夫面前生起氣來呢?
此情此景,此心此意,只有那些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多年遠離家鄉、備經異地的生活磨難,而日夜盼望回歸故里的人才真正能夠理解她的心情。
趙一荻,不知是急的,還是情動於心,竟嗚嗚地哭起來。
張將軍聽到抽泣聲,轉身發現夫人正掩面而泣,就趕忙勸慰道:
“你哭什麼?三十多年日夜盼望能看看大陸,今天真的看到了,怎麼不高興,反倒抹鼻涕?哈哈……”
張將軍把望遠鏡遞給夫人,見趙一荻熱淚洗面,也禁不住鼻子一酸,兩眼噗簌簌流下淚水。張將軍在惡魔面前無所畏懼,是個鐵打的漢子,幾十年未掉過眼淚,然而,在今天瞥一眼大陸的風光,竟熱淚盈眶。
趙一荻接過望遠鏡,聚精會神地眺望著廈門的高山,烏黑的岩石,紅色的屋瓦,白色的嗇壁,濃綠的樹叢,碧波中的點點白帆,心境突變,破涕為笑,她一把抓住張將軍的胳膊,驚叫道:
“漢卿,快看萬國公地的大廈!”
然而,張將軍沒有去接夫人遞過來的望遠鏡,他揉了揉發酸的兩眼,坐在岩石沉思不語。……
張將軍輕輕牽動夫人的衣襟,讓她坐在自己身邊,感嘆道:
“大陸上的萬國公地,總算清除了,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的研製成功,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一荻,你遙望大陸日新月異的變化,想到什麼?”
“想到我們年輕時的追求,畢竟在大陸上實現了!”趙一荻激動地站起來,習慣地挽住張將軍的左臂,慢慢地走下小島,步入沙灘。他們默默地踏著湧來的浪花,仿佛當年在北戴河海灘耆戲追逐一樣,心中漾起青春的活力。
走著,走著,張將軍停下腳步,突然問:
“一荻,還有煙嗎?”
趙一荻吃驚地瞥了丈夫一眼,問:“你不是早就戒菸了嗎?”
“不,今天開齋,非吸一支不可!”
趙一荻從手提兜里掏出一盒紙菸,遞給張將軍。張將軍接過紙菸,迅速地將盒裡的煙全部掏出,一揚胳膊,把煙撒到海里,叨念道:“把這煙,獻給為趕走外國侵略者而獻身的壯士吧!”他靜思少許,就又拆開煙盒,精心地疊了只紙船,然後彎腰放進海水裡。
波翻浪涌,那小船順著海風,慢慢地漂向東北,漂向大陸。
趙一荻望著遠去的小紙船,孩子似地拍著手,歡笑道:
“回老家嘍!”
張將軍看到夫人笑容可掬的樣子,頓時淚如湧泉……②
後來,還有消息說: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七日至三十日,張學良因患重感冒到台北榮氏總醫院住院治療,在他的病房有四名“隨從人員”,日夜輪流值班看守。當時同在這家醫院治病的《聯合報》記者于衡,曾八次闖進張學良的病房,試圖訪問他。第一次,“隨從人員”沒有察覺,使于衡得以同張學良攀談了五十多分鐘。當于衡第二次去訪問張學良時,“隨從人員”就向於發出警告:“以後不要再來麻煩張先生”,要於“自我節制”。但是,以後于衡仍作了六次時間較短的訪問。經過這幾次訪問,于衡寫了一篇數千字的《張學良訪問記》,登在同年九月十八日的《聯合報》
上。
……訪問記寫了張學良的身體狀況:“他已滿頭灰發,頭頂中間的頭髮脫落,成了羅漢禿。有人說他‘聲若洪鐘’,其實是由於他兩耳重聽,講話時怕對方聽不到,所以嗓門拉得特別高。”“除了患視網膜炎和老年性重聽病以外,心臟、腎臟、肝臟、血壓,都很正常。”“望著他那疏落而灰白的頭髮,面部的老斑,再加醫院病人所穿的寬大睡衣,還有他那一臉純樸的表情,看去真似鄉間的老農,哪會想到他就是五十年前叱吒風雲的張少帥。”
……張學良住院時,名牌上寫的是“張毅庵”。近幾年,他與外界接觸,有時用這個化名,有時用“趙老先生”,對人絕口不談西安事變和政治問題,只對《聖經》、蘭花等話題感興趣。他這次接受于衡訪問時,一開始就聲明不談政治。但是他對于衡說,西安事變前一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日子”。並且談到,“九·一八”事變後,他看到《大公報》張季鸞寫的一篇有關“九·一八”的社評“文中有血有淚,有些文句,到現在還留在我的腦中,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
另據報導,1980年10月20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曾到金門參觀,眺望故國河山,遊子思鄉之情,溢於言表,動人心弦:
……張將軍歇息片刻,登上離大陸最近的小島之巔,手擎高倍望遠鏡,朝隱約可見的大陸眺望。
張將軍眯著兩眼,眼眶緊靠望遠鏡鏡筒,雙手微微發顫地調試著距離,他調了片刻,突然驚叫道:
“鼓浪嶼!日光岩!”
“真的嗎?”趙一荻驚喜地問。
“真的!真的!”
張學良將軍情不自禁地喊叫著,貪婪地望著,述說著:
“日光岩真美呀!一荻,你看日光寺比當年更漂亮!”
趙一荻急得象孩子似的,恨不得一手抓過望遠鏡,也一飽眼福,她把手伸過去抓住鏡筒,張將軍就驚叫起來:
“別動!別動!叫我把家鄉的山水看個夠!”
“你不是叫我看嗎?不給我……”趙一荻急得紅漲著臉,難以自制地生著氣。趙一荻與將軍相處多年,朝夕為伴,兩人從未生過氣,紅過臉,就是在大陸監獄,與世隔絕的情況下,她從未在張將軍面前耍性子,出怨言。
可是此時此刻,她為什麼竟真的在丈夫面前生起氣來呢?
此情此景,此心此意,只有那些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多年遠離家鄉、備經異地的生活磨難,而日夜盼望回歸故里的人才真正能夠理解她的心情。
趙一荻,不知是急的,還是情動於心,竟嗚嗚地哭起來。
張將軍聽到抽泣聲,轉身發現夫人正掩面而泣,就趕忙勸慰道:
“你哭什麼?三十多年日夜盼望能看看大陸,今天真的看到了,怎麼不高興,反倒抹鼻涕?哈哈……”
張將軍把望遠鏡遞給夫人,見趙一荻熱淚洗面,也禁不住鼻子一酸,兩眼噗簌簌流下淚水。張將軍在惡魔面前無所畏懼,是個鐵打的漢子,幾十年未掉過眼淚,然而,在今天瞥一眼大陸的風光,竟熱淚盈眶。
趙一荻接過望遠鏡,聚精會神地眺望著廈門的高山,烏黑的岩石,紅色的屋瓦,白色的嗇壁,濃綠的樹叢,碧波中的點點白帆,心境突變,破涕為笑,她一把抓住張將軍的胳膊,驚叫道:
“漢卿,快看萬國公地的大廈!”
然而,張將軍沒有去接夫人遞過來的望遠鏡,他揉了揉發酸的兩眼,坐在岩石沉思不語。……
張將軍輕輕牽動夫人的衣襟,讓她坐在自己身邊,感嘆道:
“大陸上的萬國公地,總算清除了,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的研製成功,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一荻,你遙望大陸日新月異的變化,想到什麼?”
“想到我們年輕時的追求,畢竟在大陸上實現了!”趙一荻激動地站起來,習慣地挽住張將軍的左臂,慢慢地走下小島,步入沙灘。他們默默地踏著湧來的浪花,仿佛當年在北戴河海灘耆戲追逐一樣,心中漾起青春的活力。
走著,走著,張將軍停下腳步,突然問:
“一荻,還有煙嗎?”
趙一荻吃驚地瞥了丈夫一眼,問:“你不是早就戒菸了嗎?”
“不,今天開齋,非吸一支不可!”
趙一荻從手提兜里掏出一盒紙菸,遞給張將軍。張將軍接過紙菸,迅速地將盒裡的煙全部掏出,一揚胳膊,把煙撒到海里,叨念道:“把這煙,獻給為趕走外國侵略者而獻身的壯士吧!”他靜思少許,就又拆開煙盒,精心地疊了只紙船,然後彎腰放進海水裡。
波翻浪涌,那小船順著海風,慢慢地漂向東北,漂向大陸。
趙一荻望著遠去的小紙船,孩子似地拍著手,歡笑道:
“回老家嘍!”
張將軍看到夫人笑容可掬的樣子,頓時淚如湧泉……②
後來,還有消息說: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七日至三十日,張學良因患重感冒到台北榮氏總醫院住院治療,在他的病房有四名“隨從人員”,日夜輪流值班看守。當時同在這家醫院治病的《聯合報》記者于衡,曾八次闖進張學良的病房,試圖訪問他。第一次,“隨從人員”沒有察覺,使于衡得以同張學良攀談了五十多分鐘。當于衡第二次去訪問張學良時,“隨從人員”就向於發出警告:“以後不要再來麻煩張先生”,要於“自我節制”。但是,以後于衡仍作了六次時間較短的訪問。經過這幾次訪問,于衡寫了一篇數千字的《張學良訪問記》,登在同年九月十八日的《聯合報》
上。
……訪問記寫了張學良的身體狀況:“他已滿頭灰發,頭頂中間的頭髮脫落,成了羅漢禿。有人說他‘聲若洪鐘’,其實是由於他兩耳重聽,講話時怕對方聽不到,所以嗓門拉得特別高。”“除了患視網膜炎和老年性重聽病以外,心臟、腎臟、肝臟、血壓,都很正常。”“望著他那疏落而灰白的頭髮,面部的老斑,再加醫院病人所穿的寬大睡衣,還有他那一臉純樸的表情,看去真似鄉間的老農,哪會想到他就是五十年前叱吒風雲的張少帥。”
……張學良住院時,名牌上寫的是“張毅庵”。近幾年,他與外界接觸,有時用這個化名,有時用“趙老先生”,對人絕口不談西安事變和政治問題,只對《聖經》、蘭花等話題感興趣。他這次接受于衡訪問時,一開始就聲明不談政治。但是他對于衡說,西安事變前一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日子”。並且談到,“九·一八”事變後,他看到《大公報》張季鸞寫的一篇有關“九·一八”的社評“文中有血有淚,有些文句,到現在還留在我的腦中,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