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每當想到這些,就更增添我對張將軍的同情和思念。“淵滄壑暗蛟龍失,雨復雲翻猿鶴愁”,將軍何日歸故里,將軍何日得自由?
每當想到這一切,田漢那首感人的詩,也總會浮現在我的眼前:
某公近從息烽過,帶來將軍消息多:
挑燈辛勤讀史記,下筆輒復成新歌。
使君學圃豈得已,子牙垂綸空蹉跎,
獨疑勝利復員日,長系壯士將如何?⒆
--------
①③⒀ 陸軍、杜連慶:《拳拳愛國心,真情等詩魂——張學良將軍部分詩作談》,社會科學季刊1986年第3期。
②④⒆ 劉經發:《子牙垂綸悲蹉跎——田漢和張學良獄中詩》,載1983年4月2日《團結報》。
⑤⑦ 憑記憶據有關回憶資料提供的情況來寫的,原文題名與出處不詳。
⑥⑩ 張嚴佛:《張學良被軍統局監禁略述》,載《文史通訊》1981年第5期。
⑧⑨ 《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鄭文蔚等文,曉歐摘編,原載《文摘報》第460期。
⑿⒀⒁ 張治中:《三訪被幽禁的張學良》,載《文史通訊》1981年第5期。
⒂ 張素我:《我們見到了張學良先生》,見1981年12月12日《團結報》。
⒃ 趙錫濱:《張學良在台點滴》,載《在同張學良相處的日子裡》,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⒄ 寧修本:《張學良在台北訪沈鴻烈》,載《青島文史資料》第四輯。
⒅ 張魁堂:《“張公館”外有暗哨》,載1988年1月19日《團結報》。
張學良傳--在台點滴
在台點滴
時光如水,張學良是在三十六歲的英年被幽禁的,在經歷了漫長的半個多世紀的囹圄之災後,當年叱吒風雲的少帥,而今已屆望九之年,“烏髮已成了白頭。我們在《西安事變》電影的序幕中看到:他微駝著背,滿面愁容地在特務密布的河畔垂釣,仍然,仍然——過著被囚禁的日子。這是何等殘酷的人間慘劇!”①
在漫長的幽禁中,張學良憂憤交加,精神上一直受到極大的壓抑和摧殘,無所寄託,就閱讀書報。據當年曾經擔任過看守張學良的“警衛”人員回憶,在囚系中張學良是愛讀書的,趙四小姐也愛在房間裡看書,每次搬遷,光是書籍,就有好幾箱子。所以人們說他晚年潛心研究明史,不是沒有根據的,他在與人談話時否認此事,顯然是出于謙虛;另方面,這與他的處境也不無關係,他怎能隨便議論歷史和時政呢。但後來,他還是“很不心甘情願”地接受過一次記者的採訪,並談到了他研究明史的情況。他對記者說:“我研究明史的動機,是由於近百年來,中國一直被外國欺侮。我想從明清兩代的歷史中找出原因。因此,計劃先研究明史,接著研究清史,再及於民國史。但當我研究明史告一段落,剛想進入研究清史時,自己卻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由於專心研讀聖經,研究清史的工作就放棄了。”②張學良不僅對歷史和聖經進行精心研究,還打算寫回憶錄,而且務求真實,絕不靠道聽途說的材料去寫作。他特別強調說:“我寫回憶錄的原則是:第一寫自己親手辦的;第二寫自己親眼看見的;第三寫自己親耳聽到的。但在研讀聖經之後,一邊都不想了。”③
所以,在張學良的晚年,為實現他的這兩項計劃,他讀了很多的書,也寫了不少札記,由於信教了,計劃沒有完全實現,但仍受益匪淺。如在明史研究方面,他不僅從中獲得大量的歷史知識,積累了許多資料,而且也領悟了許多過去不懂得或不很理解的道理。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棲身荒山古寺,是個孤苦伶仃的小和尚,他是連做夢也不會想到他有朝一日竟會成為不可一世的“真龍天子”的。但後來,如火如荼的農民大起義,把他也捲入其中,並漸漸成為一支起義軍的首領了。由於他為人機智,作戰勇敢,最後終於藉助農民起義的力量,建立了明王朝。但當他當了皇帝後,就背叛了農民軍,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恐怖統治。當然,這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在他開國的初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減免賦役,休養生息,做過一些好事。但後來為防止叛亂,防止有人反對他,他也推行嚴刑峻法,甚至不惜以特務手段對下面的官員進行監視,任意猜疑、誅殺,搞得人人自危。據說,有一次朱元璋差遣“畫工”窺視國子監祭酒宋納,暗中把他的表情畫下來,畫面上表情很冷漠,“有怒色”,這就不得了啦。第二天,宋納進宮,朱元璋即以此事動問,令其說明發怒的原因,宋說是有個監生摔倒了,不小心打壞了茶器,這才算過了關。④特別是到了朱元璋的晚年,他更是殺人成癖,最後竟連兩個德高望重的開國元勛右承相徐達、左承相李善長也都賜死。古代帝王的殘暴、專橫,常常是刑訊“殺人而不麗於法”,朝野臣民,只要“一入獄門,十九便無生理”的野蠻陋習是何等令人髮指!另外,象東林黨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魏忠賢為什麼要設立特務機構——東廠,他們對東林黨的殘酷鎮壓和對窮苦百姓的敲骨吸髓的剝削,又是怎樣加劇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明王朝的滅亡,等等,都使他以古鑒今,感慨良深。
每當想到這一切,田漢那首感人的詩,也總會浮現在我的眼前:
某公近從息烽過,帶來將軍消息多:
挑燈辛勤讀史記,下筆輒復成新歌。
使君學圃豈得已,子牙垂綸空蹉跎,
獨疑勝利復員日,長系壯士將如何?⒆
--------
①③⒀ 陸軍、杜連慶:《拳拳愛國心,真情等詩魂——張學良將軍部分詩作談》,社會科學季刊1986年第3期。
②④⒆ 劉經發:《子牙垂綸悲蹉跎——田漢和張學良獄中詩》,載1983年4月2日《團結報》。
⑤⑦ 憑記憶據有關回憶資料提供的情況來寫的,原文題名與出處不詳。
⑥⑩ 張嚴佛:《張學良被軍統局監禁略述》,載《文史通訊》1981年第5期。
⑧⑨ 《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鄭文蔚等文,曉歐摘編,原載《文摘報》第460期。
⑿⒀⒁ 張治中:《三訪被幽禁的張學良》,載《文史通訊》1981年第5期。
⒂ 張素我:《我們見到了張學良先生》,見1981年12月12日《團結報》。
⒃ 趙錫濱:《張學良在台點滴》,載《在同張學良相處的日子裡》,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⒄ 寧修本:《張學良在台北訪沈鴻烈》,載《青島文史資料》第四輯。
⒅ 張魁堂:《“張公館”外有暗哨》,載1988年1月19日《團結報》。
張學良傳--在台點滴
在台點滴
時光如水,張學良是在三十六歲的英年被幽禁的,在經歷了漫長的半個多世紀的囹圄之災後,當年叱吒風雲的少帥,而今已屆望九之年,“烏髮已成了白頭。我們在《西安事變》電影的序幕中看到:他微駝著背,滿面愁容地在特務密布的河畔垂釣,仍然,仍然——過著被囚禁的日子。這是何等殘酷的人間慘劇!”①
在漫長的幽禁中,張學良憂憤交加,精神上一直受到極大的壓抑和摧殘,無所寄託,就閱讀書報。據當年曾經擔任過看守張學良的“警衛”人員回憶,在囚系中張學良是愛讀書的,趙四小姐也愛在房間裡看書,每次搬遷,光是書籍,就有好幾箱子。所以人們說他晚年潛心研究明史,不是沒有根據的,他在與人談話時否認此事,顯然是出于謙虛;另方面,這與他的處境也不無關係,他怎能隨便議論歷史和時政呢。但後來,他還是“很不心甘情願”地接受過一次記者的採訪,並談到了他研究明史的情況。他對記者說:“我研究明史的動機,是由於近百年來,中國一直被外國欺侮。我想從明清兩代的歷史中找出原因。因此,計劃先研究明史,接著研究清史,再及於民國史。但當我研究明史告一段落,剛想進入研究清史時,自己卻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由於專心研讀聖經,研究清史的工作就放棄了。”②張學良不僅對歷史和聖經進行精心研究,還打算寫回憶錄,而且務求真實,絕不靠道聽途說的材料去寫作。他特別強調說:“我寫回憶錄的原則是:第一寫自己親手辦的;第二寫自己親眼看見的;第三寫自己親耳聽到的。但在研讀聖經之後,一邊都不想了。”③
所以,在張學良的晚年,為實現他的這兩項計劃,他讀了很多的書,也寫了不少札記,由於信教了,計劃沒有完全實現,但仍受益匪淺。如在明史研究方面,他不僅從中獲得大量的歷史知識,積累了許多資料,而且也領悟了許多過去不懂得或不很理解的道理。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棲身荒山古寺,是個孤苦伶仃的小和尚,他是連做夢也不會想到他有朝一日竟會成為不可一世的“真龍天子”的。但後來,如火如荼的農民大起義,把他也捲入其中,並漸漸成為一支起義軍的首領了。由於他為人機智,作戰勇敢,最後終於藉助農民起義的力量,建立了明王朝。但當他當了皇帝後,就背叛了農民軍,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恐怖統治。當然,這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在他開國的初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減免賦役,休養生息,做過一些好事。但後來為防止叛亂,防止有人反對他,他也推行嚴刑峻法,甚至不惜以特務手段對下面的官員進行監視,任意猜疑、誅殺,搞得人人自危。據說,有一次朱元璋差遣“畫工”窺視國子監祭酒宋納,暗中把他的表情畫下來,畫面上表情很冷漠,“有怒色”,這就不得了啦。第二天,宋納進宮,朱元璋即以此事動問,令其說明發怒的原因,宋說是有個監生摔倒了,不小心打壞了茶器,這才算過了關。④特別是到了朱元璋的晚年,他更是殺人成癖,最後竟連兩個德高望重的開國元勛右承相徐達、左承相李善長也都賜死。古代帝王的殘暴、專橫,常常是刑訊“殺人而不麗於法”,朝野臣民,只要“一入獄門,十九便無生理”的野蠻陋習是何等令人髮指!另外,象東林黨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魏忠賢為什麼要設立特務機構——東廠,他們對東林黨的殘酷鎮壓和對窮苦百姓的敲骨吸髓的剝削,又是怎樣加劇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明王朝的滅亡,等等,都使他以古鑒今,感慨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