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⑥ 於英復:《張學良將軍貴州囚禁概況》未刊稿。
⑦ 見吳康寧整理,劉風榮、劉天平、鄭昌益、劉榮林、肖光成等口述的回憶資料。
⑧⑩ 袁化鵬:《懷念少帥》,原載《安順地區黨史資料》第十七期。
⑨ 龐本駒:《張學良將軍被囚銅梓拾遺》,原載1984年3月17日《貴州日報》。
⑾ 趙季恆口述,吳有梧整理:《憶同張學良將軍在桐梓的日子》,原載《名人傳記》1987年第1期。
⑿ 許滌新:《百年心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3月出版。
張學良傳--長系壯士將如何
長系壯士將如何
張學良作為蜚聲中外的“西安事變”的發動者和卓越的愛國者,作為經歷了世所罕見的長期幽禁至今尚在人世的國民黨著名人士,作為一位造詣很深的明史專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作為文學功底深厚、精於詩詞的學者,作為寫得一筆好字的書法家,作為一個時刻跳動著拳拳愛國心的詩人,人們卻知之甚少。
大好河山夕照中,
國人肩負一重重;
男兒正要聞雞起,
一寸光陰莫放鬆。①
這是“九·一八”事變後,作為兼任東北大學校長的張學良,在聽取了流亡學生對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的揭露和控訴之後的感事詩,他滿懷重振軍威、殺敵報國之志,呼籲人們要自強不息,聞雞起舞,前仆後繼,收復國土。“雄雞一唱天下白”,經過八年抗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抗戰勝利了。張學良自己的處境雖然並沒有什麼好轉,但他對抗戰勝利後的和平和中國的未來仍然是滿懷憧憬,寄於很大希望的,所以他曾揮毫作詩,並以《獄中近作》為題,發表在當時的重慶《新華日報》等報刊上,其中共二首,即:
一、發 芽
盼發芽早,
願根葉
長得茂;
深耕種
勤鋤草,
一早起
直到
太陽曬的
似火燒,
呀,
芽,畢竟發了!
二、搶 糞
到處打主意
搶糞
偷尿
活象強盜。
在人前誇口為的
那樣菜
是我的頂好
呱呱叫!②
張學良的詩,多為舊體詩詞,象這種短小精悍的新詩,尚不多見。不過,從這兩首詩來看,他對於寫新詩,也是功底不淺的。而這,顯然又與他年青時接受西方教育、愛好文藝、並也曾在報刊上發表過這類詩作有關。就這兩首詩來看,乍讀之,似也平平,實際細思之,它記事托意,寓意深長。就說《發芽》這詩吧,它就含意新穎,表示新生,意在讚頌抗日戰爭的勝利。難道不是這樣嗎?“正是為了這‘芽’,詩人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也正是為了這‘芽’,中國人民艱苦奮鬥付出了血的代價。‘盼發牙早’,只有耕耘者才會有這種急切的心理。成為中國現代史上里程碑的西安事變,其發動者的初衷不就是在盼望‘發芽’嗎?征戰沙場的抗戰勇士流血犧牲何嘗不是期望著這‘芽’早日破土呢?‘呀!芽畢竟發了!’中國人民終於盼來了這個偉大的時刻。一個‘呀’字把張學良將軍的內心驚喜之情和盤托出。……《搶糞》則是一首絕妙的諷刺詩。這(它——筆者)幽默,然而深刻;樸素,然而有力。這首詩通過對一個‘活的強盜’的搶糞者的描繪,含蓄地批判了一些人搶奪抗日戰爭勝利果實的醜惡行徑,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詩中對搶糞者的揭露可謂入木三分了。”③當此二首詩在重慶和延安的報紙上發表時,同時還刊登了著名戲劇家田漢讀此詩後的引言及和吟,其主要內容是:
讀張學良近作
客有從息烽來者,帶來張將軍近作兩首,真純可喜。
將軍被羈十年矣!各方呼籲釋放政治犯,將軍甚至未被歸入政治犯之列,而謂以“家法”處之。十年來監視將軍一家及其左右者聞達百餘人,將軍以釣魚種菜為日常功課,晚間在菜油燈下讀書精進。亦以此損害其目力,壯年之身御老光鏡。將軍之兵諫實為神聖抗戰之直接動力。
今抗戰勝利,而東北內戰不已,殺人盈野,將軍羈繫息烽無以為力,其感慨將如何也!
某公近從息烽過,帶來將軍消息多:
挑燈辛勤讀史記,下筆輒復成新歌。
使軍學圃豈得已,子牙垂綸悲蹉跎。
獨疑勝利復員日,長系壯士將如何?④
是的,這幕曠古未聞的人間悲劇早該結束了。同時我們由此也欣慰地看到將軍的堅強,他雖然身在禁中,仍心憂天下。同樣,黨和人民也一直關懷和思念將軍,早在張學良南京被扣之初,中國共產黨和十七路軍、東北軍為營救將軍就曾作了很大的努力,都因所謂案情重大,蔣介石還不能原諒張漢卿而未能如願。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時,中國共產黨再次提出恢復張學良、楊虎城二將軍的自由問題,也都因為國民黨當局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功。當然,在張學良初被囚禁的時候,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社會上確曾一度風傳張學良要獲釋,他本人也很希望能為抗戰做點事,他曾對在他住處站崗的士兵說:“你到過東北嗎?那是個好地方!”還說:“日本侵略我們祖國了,我帶你們打日本去!”有一次張治中到鳳凰山去看他,他痛心地說:“國家正是遭難的時候,為什麼老把我關在這裡?希望恢復自由,為抗戰做點事,不論做什麼都行。”那時,他雖然經常搬遷,生活很不安定,可是不論到哪裡,房間裡總是掛著地圖,一有空就走過去看,有時手裡還拿著鉛筆,在大地圖上作著標記。聽到中國軍隊打勝仗的消息,他就非常高興;聽到日寇又占領了我國哪座城市,又在屠殺中國的老百姓時,他就痛苦。總是感慨地說:“又失守了,怎麼盡打敗仗呢?”為了爭取能重上戰場,殺敵報國,他還曾多次給蔣介石寫信,均遭拒絕……
⑦ 見吳康寧整理,劉風榮、劉天平、鄭昌益、劉榮林、肖光成等口述的回憶資料。
⑧⑩ 袁化鵬:《懷念少帥》,原載《安順地區黨史資料》第十七期。
⑨ 龐本駒:《張學良將軍被囚銅梓拾遺》,原載1984年3月17日《貴州日報》。
⑾ 趙季恆口述,吳有梧整理:《憶同張學良將軍在桐梓的日子》,原載《名人傳記》1987年第1期。
⑿ 許滌新:《百年心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3月出版。
張學良傳--長系壯士將如何
長系壯士將如何
張學良作為蜚聲中外的“西安事變”的發動者和卓越的愛國者,作為經歷了世所罕見的長期幽禁至今尚在人世的國民黨著名人士,作為一位造詣很深的明史專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作為文學功底深厚、精於詩詞的學者,作為寫得一筆好字的書法家,作為一個時刻跳動著拳拳愛國心的詩人,人們卻知之甚少。
大好河山夕照中,
國人肩負一重重;
男兒正要聞雞起,
一寸光陰莫放鬆。①
這是“九·一八”事變後,作為兼任東北大學校長的張學良,在聽取了流亡學生對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的揭露和控訴之後的感事詩,他滿懷重振軍威、殺敵報國之志,呼籲人們要自強不息,聞雞起舞,前仆後繼,收復國土。“雄雞一唱天下白”,經過八年抗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抗戰勝利了。張學良自己的處境雖然並沒有什麼好轉,但他對抗戰勝利後的和平和中國的未來仍然是滿懷憧憬,寄於很大希望的,所以他曾揮毫作詩,並以《獄中近作》為題,發表在當時的重慶《新華日報》等報刊上,其中共二首,即:
一、發 芽
盼發芽早,
願根葉
長得茂;
深耕種
勤鋤草,
一早起
直到
太陽曬的
似火燒,
呀,
芽,畢竟發了!
二、搶 糞
到處打主意
搶糞
偷尿
活象強盜。
在人前誇口為的
那樣菜
是我的頂好
呱呱叫!②
張學良的詩,多為舊體詩詞,象這種短小精悍的新詩,尚不多見。不過,從這兩首詩來看,他對於寫新詩,也是功底不淺的。而這,顯然又與他年青時接受西方教育、愛好文藝、並也曾在報刊上發表過這類詩作有關。就這兩首詩來看,乍讀之,似也平平,實際細思之,它記事托意,寓意深長。就說《發芽》這詩吧,它就含意新穎,表示新生,意在讚頌抗日戰爭的勝利。難道不是這樣嗎?“正是為了這‘芽’,詩人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也正是為了這‘芽’,中國人民艱苦奮鬥付出了血的代價。‘盼發牙早’,只有耕耘者才會有這種急切的心理。成為中國現代史上里程碑的西安事變,其發動者的初衷不就是在盼望‘發芽’嗎?征戰沙場的抗戰勇士流血犧牲何嘗不是期望著這‘芽’早日破土呢?‘呀!芽畢竟發了!’中國人民終於盼來了這個偉大的時刻。一個‘呀’字把張學良將軍的內心驚喜之情和盤托出。……《搶糞》則是一首絕妙的諷刺詩。這(它——筆者)幽默,然而深刻;樸素,然而有力。這首詩通過對一個‘活的強盜’的搶糞者的描繪,含蓄地批判了一些人搶奪抗日戰爭勝利果實的醜惡行徑,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詩中對搶糞者的揭露可謂入木三分了。”③當此二首詩在重慶和延安的報紙上發表時,同時還刊登了著名戲劇家田漢讀此詩後的引言及和吟,其主要內容是:
讀張學良近作
客有從息烽來者,帶來張將軍近作兩首,真純可喜。
將軍被羈十年矣!各方呼籲釋放政治犯,將軍甚至未被歸入政治犯之列,而謂以“家法”處之。十年來監視將軍一家及其左右者聞達百餘人,將軍以釣魚種菜為日常功課,晚間在菜油燈下讀書精進。亦以此損害其目力,壯年之身御老光鏡。將軍之兵諫實為神聖抗戰之直接動力。
今抗戰勝利,而東北內戰不已,殺人盈野,將軍羈繫息烽無以為力,其感慨將如何也!
某公近從息烽過,帶來將軍消息多:
挑燈辛勤讀史記,下筆輒復成新歌。
使軍學圃豈得已,子牙垂綸悲蹉跎。
獨疑勝利復員日,長系壯士將如何?④
是的,這幕曠古未聞的人間悲劇早該結束了。同時我們由此也欣慰地看到將軍的堅強,他雖然身在禁中,仍心憂天下。同樣,黨和人民也一直關懷和思念將軍,早在張學良南京被扣之初,中國共產黨和十七路軍、東北軍為營救將軍就曾作了很大的努力,都因所謂案情重大,蔣介石還不能原諒張漢卿而未能如願。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時,中國共產黨再次提出恢復張學良、楊虎城二將軍的自由問題,也都因為國民黨當局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功。當然,在張學良初被囚禁的時候,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社會上確曾一度風傳張學良要獲釋,他本人也很希望能為抗戰做點事,他曾對在他住處站崗的士兵說:“你到過東北嗎?那是個好地方!”還說:“日本侵略我們祖國了,我帶你們打日本去!”有一次張治中到鳳凰山去看他,他痛心地說:“國家正是遭難的時候,為什麼老把我關在這裡?希望恢復自由,為抗戰做點事,不論做什麼都行。”那時,他雖然經常搬遷,生活很不安定,可是不論到哪裡,房間裡總是掛著地圖,一有空就走過去看,有時手裡還拿著鉛筆,在大地圖上作著標記。聽到中國軍隊打勝仗的消息,他就非常高興;聽到日寇又占領了我國哪座城市,又在屠殺中國的老百姓時,他就痛苦。總是感慨地說:“又失守了,怎麼盡打敗仗呢?”為了爭取能重上戰場,殺敵報國,他還曾多次給蔣介石寫信,均遭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