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還是美好的詩詞救了小山一命。皇帝從這些詩詞唱和中亦能理解,晏鄭之間並非「政治共同體」,而是以情義相交的詩詞之友。宋代的皇帝們,大都還是敬重讀書人,這才換得了士大夫忠義之氣的高昂。要是在明清兩代,再多美好的詩詞也救不了小山。

  宋代畢竟還是一個寬厚的朝代。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其待士大夫可謂厚矣。惟其給賜優裕,故入仕者,不復以身家為慮,各自勉其治行。……及有事之秋,猶多慷慨報國,紹興之支撐半壁,德祐之畢命疆場,歷代以來,捐軀殉國者,惟宋末獨多。雖無救於敗亡,要不可謂非養士之報也。」

  還是回到鄭俠的故事上。鄭俠的父親鄭雄,曾任南京稅監,居此肥缺而兩袖清風。俠幼年家貧,多弟妹,生活清苦,矢志苦讀成名。時王安石知江寧府,聞鄭俠才華出眾,多次召見,給予激勵。

  鄭俠二十七歲即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王安石升任參知政事之後,任命鄭俠為光州司法參軍,主管一州刑、民案獄。俠在光州平反數起冤獄,得到安石支持,俠「益感知己,願盡忠告」。任期滿後,鄭俠進京見王安石,面陳各州縣施行新法產生的諸多弊端,卻被視為反對變法,被貶為不入流的京城安上門監門小吏。

  鄭俠不以為意,到任之日,依禮向王安石辭行。王安石面帶慍色說:「卻受監門去。」

  雖遭冷遇,鄭俠也不計較。當安石經過安上門時,他「迎揖道左」,盡禮盡節。

  王安石感到內疚,「面加慰勞」,並派兒子王努前來告訴鄭俠:「父欲使人薦俠試新法,願俠就。」鄭俠卻以「讀書無幾」辭謝不就。

  王安石又遣侄婿黎東美以官位相誘,說:「凡人仕,都希望先當京官,然後可別圖差遣,你為何介僻如此?」

  鄭俠回答說:「果欲援俠而就之,區區所獻有利民物之事,行其一二,使俠進而無愧。」他的回答,於公於私,皆不亢不卑,有理有節。道不同,不足為謀也。黎東美遂無言而退。

  熙寧六年六月,蝗蟲成災,七月起,又大早九個月,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各地地方官催迫災民交還青苗法貸款的本息,致饑民逃荒,大批流入京城。鄭俠在安上門目睹慘狀,決心為民請命。

  熙寧七年三月,鄭俠畫成《流民圖》,撰寫《論新法進流民圖琉》奏本,請求朝廷罷除新法。奏疏送中書省不被接納,遂假稱緊急邊報,發馬遞送銀台司,直接呈給神宗皇帝。奏疏中聲稱:「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斬臣宜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神宗連夜觀圖覽疏,「長吁數四,夜寢不寐」。

  王安石仍然不以為是,輕輕鬆鬆地說:「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聖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

  至此,慈聖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神宗對王安石的信心發生了動搖,遂罷其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翌日,下詔發常平倉糧食救濟災民,清理兵籍軍費,罷去青苗、免役法對饑民的追索,取消保甲等法。神宗下詔後,「越三日大雨」。

  儘管天公佑忠良,鄭俠仍被治罪,其親友皆受牽連。這是北宋前期一次較大規模的文字獄。晏幾道便是由此被捕入獄。

  此後,鄭俠被放逐英州編管。英州人士仰慕鄭俠賢名,爭送子弟拜俠為師,並築屋讓他居住。哲宗登位後,大赦天下,鄭俠遇赦,經蘇軾、孫覺聯名推薦,起用為泉州教授。不久,再次被貶。徽宗繼位,追復被貶黜的三十三人官階,鄭俠得官復原職。蔡京入相,立「元祐黨人碑」,俠名列雜官第十五名,被罷職回鄉。此後家居十二年,直至逝世。

  小晏的另一位好朋友則是大名鼎鼎的黃庭堅。

  黃庭堅是山西詩派的鼻祖,在其詩集中,保存了多首與晏氏的唱和之作,而晏氏的原作均已失傳。元豐二、三年間,黃庭堅赴京,於吏部等候改官;另一友人王稚川亦於元豐初調官京師。黃庭堅於作《次韻叔原會寂照房》、《次韻答叔原會寂照房呈稚川》、《同王稚川晏叔原飯寂照房》等詩。由此可知,晏幾道必作過一首《會寂照房》,惜已亡佚。

  黃庭堅的詩是小山的一面鏡子。這是僅有的幾首由小山的同代人與之應和、且存留下來的詩歌。黃庭堅寫道:「故人哀王孫,交味耐久長。置酒相暖熱,愜於冬飲湯。吾儕痴絕處,不減顧長康。」顧長康,即顧愷之,東晉畫家,以痴愚著稱。黃庭堅認為,小山的痴絕不下於顧。

  黃庭堅又說:「平生所懷人,忽言共榻床。常恐風雨散,千里憂初望。斯游豈易得,淵對妙濠梁。晏子與人交,風義盛激昂。」當年兩人共剪西窗之燭,甚至在一張床上抵足夜談,當然不是泛泛之交。詩中稱小山「風義盛激昂」,既是指晏氏之本性,亦是指他所交之友人,當然也包括黃山谷自己在內。

  政事日漸糜爛,我輩如何面對?黃庭堅入世遠比小山深,卻非常羨慕小山遺世獨立的處境。「出門事袞袞,斗柄莫昂昂。苦寒無處避,唯飲酒中藏。」此句中的「袞袞」與「昂昂」截然對立,傳神地刻劃出晏、黃二人嶙峋的風骨。這個世界太苦寒了,他們只能逃避在酒窖之中。但這瞬間溫暖又能維持多久呢?

  小山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可以講述那些已經成為傳奇的故事。黃庭堅詩云:「中朝盛人物,誰與開顏笑。一公老韻事,似解寂寞釣。對立空嘆嗟,樓閣重晚照。」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看身邊知己零落,固然倍感淒楚,但轉念一想:既是知心人,一人足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