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這念頭稍縱即逝,他迫切地想把這股暖意跟懷中的小人兒分享。傳送的過程讓他痛苦萬分,他還是盡力把溫暖的記憶轉移到他手上那瘦弱、顫抖的身軀上。

  加波抖動了一下。好一會兒,他們就這樣擁抱著彼此。

  雖然身邊依然是令人目眩的白雪,卻感覺自己在溫暖中獲得重生的力量。

  喬納思開始步上山丘。

  記憶短暫得令人扼腕。在黑夜中,他沒走幾步,暖意就消失了,他們再度回到冰冷的天地中。

  但是他的內心已經警醒了。即使他只被溫暖了片刻,卻足以趕走所有的倦意和沮喪,重拾求生的意志。他移動沒有知覺的雙腳,快步前行。這座山丘故意刁難似的特別陡峭,白雪和疲憊還是阻礙他的前進。他沒走多遠,就絆倒在地。

  膝蓋是那樣沉重,他再試一次。他的意識又捕捉到另一個溫暖的記憶,他趕緊留住它,讓它擴大,再傳送給加波。

  通過這短暫的溫暖,他的精神和力氣又提振起來,他站了起來,繼續往上爬,懷裡的加波也跟著動了一下。

  但是記憶很快又消退了,只留給他更冰冷的現實。

  要是他在逃跑前,從傳授人那邊接收到更多溫暖的記憶就好了!不過,現在想像這些假設的狀況已於事無補,當務之急是專心移動腳步,讓加波和自己能保持溫暖,繼續前進。

  他往上爬,停下來,再利用片斷的記憶,讓兩個人重獲溫暖,那段記憶很有可能是僅存的了。

  山頂看起來如此的遙遠,他也不清楚山後頭是什麼,但眼前別無選擇。他邁著沉重的步伐繼續往上走。

  快接近山頂的時候,情況有了轉變。他不再獲得溫暖,感覺上更虛弱、更寒冷。同時他並非不再感到舉步維艱,一雙凍僵的腳、累極了的雙腿,就快要抬不起來了。

  但是,突然間,他覺得好快樂。他回想起快樂的時光,他想起自己的爸爸媽媽,想起妹妹。他想起朋友,亞瑟和費歐娜。他想起傳授人。

  歡樂的回憶在他全身瀰漫開來。

  他抵達山頂了。他可以感覺到覆滿白雪的雙腳現在是踩在平坦的土地上了,再也不用往上爬了。

  “我們快要到了,加波。”他輕聲地說,內心湧出莫名的信心。“我記得這個地方,加波。”這是真的!這不是一個微弱、模糊的回憶,這次不一樣。這是一個他可以永遠保留的記憶,一個屬於他自己的記憶。

  他抱緊加波,輕快地撫摩他,給他溫暖,讓他繼續活下去。寒風凜冽,大雪依然紛飛,模糊了他的視線。但是某個地方就在眼前,只要穿越這層眩目的風雪,他們就可以尋到溫暖和光亮。

  喬納思運用最後一絲力氣,以及內在那種奇特的知識,找到了山頂上那架久候他們的雪橇。他用麻木的雙手摸索著繩索。

  他們開始往下滑。

  喬納思覺得自己正逐漸失去意識,他集中意志力讓自己在雪橇上坐正,手裡緊護住加波。滑板迅速地滑過雪地,風兒撲向他的臉龐,當他們筆直地滑過一個路口時,目的地似乎已經在望,那是一個他等候已久、包括了他們的未來和過去的所在。

  在下滑的路程中,他強迫自己睜開眼睛。他看見燈光了,他終於認出那是什麼,他知道那是從窗口透出來的燈光,在屋裡有棵大樹,樹上懸掛著紅燈、藍燈和黃燈,一家人正在歡慶愛的喜悅,共創美好的回憶。

  雪橇一路下滑,再下滑,速度越來越快。突然間,他很肯定,歡樂已在前方和下頭等著他,也在等著小寶寶。頭一次,他聽見了美妙的音樂,也聽見了人們的歌聲。

  穿越廣大的時空,喬納思仿佛聽見他遠離的那個地方也響起了美妙的音樂,不過,也許那只是回音罷了!

  附錄 認識洛伊絲·勞里

  洛伊絲·勞里,1937年3月出生於夏威夷,父親在軍中擔任牙醫,他們一家人也隨著軍隊遷移世界各地。二次大戰期間,她住在外祖父母位於賓州的老家,十一歲到上高中之前,則在日本度過。後來她進布朗大學就讀,但只修完兩年課程便結婚了,直到生完四個孩子後才重拾學業,從南緬因大學畢業。

  洛伊絲·勞里的寫作生涯起步較晚,四十歲時才嘗試完成小時候的夢想——當一名作家。結果卻一鳴驚人,如今她不但是世界知名的作家,還獲得兩次紐伯瑞金牌獎的肯定。除了寫作兒童小說、短篇故事,她也撰寫評論、專業的論文。

  她的寫作素材非常廣泛,風格多樣,有生活幽默小說《阿納斯塔西亞·克魯布尼克》(AnastasiaKrupnik)、談戰爭與屠殺的《數星星》(Number theStars)、描寫未來烏托邦社會的《記憶傳授人》(The Giver),此外還有涉及收養、精神疾病、癌症等議題的二十多本著作,堪稱是一位多才、多變的作家。

  其實她本身就是一位很懂得過生活的人,她好學不倦,博覽群書,閒暇時喜好編織、橋牌和園藝。此外,她還是烹飪高手,收藏了各式各樣的食譜書。除了作家頭銜外,她還是一位專業攝影師,通過作家獨具的慧眼,構思出一幀幀頗具深度的影像。

  《記憶傳授人》是洛伊絲·勞里第二本獲紐伯瑞獎的科幻小說,靈感來自小時候居住在日本的經驗。那段日子裡,由於父母的刻意保護,不論衣、食、教育,她都過著和在美國時一模一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雖然安逸、舒適,但相對地也少了接觸異國文化的刺激與驚喜。所以成年後的她一直在思索,是否住在一切都控制良好、生活無憂的環境中,就能夠獲得幸福?

  洛伊絲·勞里試圖在書中讓讀者和主角一起思索這個問題,而關注青少年所面對的各種不完美的人生、人際關係,正是她成功的地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