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論光緒帝本人是否情願,他的后妃都已經選出來了.大婚的籌備工作也進入倒計時.雖然此時的清王朝已大非往昔,這場大婚禮仍然極盡奢華,共計耗金4126兩、銀482萬4183兩、錢二千七百五十八串.而據光緒帝師翁同龢說,其實共耗銀一千一百餘萬兩,除婚禮應有花銷外,還有500多萬兩被慈禧太后的親信們中飽了私囊.

  大婚迎娶皇后的日子定在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公元1889年2月25至27日).按規矩,皇后入宮之時要有嬪妃跪接.因此長敘的一雙女兒提前在正月二十五日夜晚便進了宮,姐姐被封為瑾嬪入住永和宮,妹妹被封為珍嬪入住景仁宮.二十六日,太后侄女這位新皇后終於在隆重的儀式中進了宮,成為光緒帝的皇后了.

  對於婚事的不由自主和婚禮的奢華,光緒帝本人非常憤懣.這對表姐弟雖然結了夫妻,彼此的關係卻從一開始就陷於困境.

  光緒皇后的父親桂祥比慈禧太后要小十幾歲,才知人事兩個姐姐就已經分別成了貴妃和王爺嫡妻,他因此一直在富貴放縱中長大,成了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不但毫無才學可言,更是一個大菸鬼,將家業花銷浪蕩無度,其妻也是個目中無人蠻橫無理的女人.據說這位桂公爺的夫人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道光帝幼兒孚郡王之子載澍,這個女兒的人品完全照搬父母,與丈夫偶爾口角便回娘家告狀,而且竟鼓搗著老娘把狀告到了慈禧太后面前.桂公爺夫人則更加老辣,非要讓大姑子太后把女婿以大逆不道罪處死不可.在恭親王和醇親王的苦苦哀求下,載澍好不容易才逃了一條性命,改判褫職奪府,杖責一百,永遠發往宗人府圈禁.即便如此桂公夫人仍然不肯罷休,宗人府杖責之時她還派專人去監督行刑,直逼著將女婿打得血肉模糊幾乎送命.載澍在宗人府一直圈禁到庚子年八國聯軍之亂時才被釋放.桂公夫人母女一個寧可讓女兒守寡,一個寧可謀害親夫,也不願夫妻間絲毫諒解,其心性令人稱奇.(載澍的遭遇還有另一重原因:他屬於帝黨,觸犯了慈禧太后的利益)

  有了一個這樣的家庭,光緒皇后的人材品貌及為婦之道究竟如何,那可真是天知道了.總之,她與光緒帝之間既沒有一個好的開始,更在後來的相處中對光緒帝滿口譏諷步步緊逼.於是才幾天工夫,這位太后侄女就成功地讓自己的丈夫與自己成為新的一對怨偶.

  與皇后在夫妻之道上破罐子破摔不同,雖然同是慈禧太后硬塞給光緒帝的女人,珍嬪他他拉氏卻逐漸扭轉了光緒帝的成見並最終成為光緒帝終生一往情深的對象.

  珍嬪剛入宮時年僅十三歲,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聰明伶俐善於應對,與木訥粗劣的光緒皇后相比,珍嬪更討慈禧太后的喜歡,經常陪伴在慈禧太后的身邊,慈禧太后知道她喜歡書畫,還特地派親信的才女繆嘉惠做珍嬪的書畫老師.

  光緒帝也很快就注意到了珍嬪,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才學稟賦,珍嬪都遠遠超過了皇后與瑾嬪,由於年幼,她還率性天真,在皇帝面前也沒有故做姿態之舉.光緒帝驚喜地發現身邊原來還有這樣的可人兒.珍嬪很快就贏得了光緒帝的專寵,光緒帝甚至時常讓她留宿自己的宮中.而對於皇后,光緒帝卻非常冷淡.

  對於光緒帝如此的偏心,皇后非常怨恨不滿,時常向慈禧太后抱怨.慈禧太后其實並不喜歡這個侄女,但是想到她畢竟是自己的娘家人,皇帝對她太過冷淡勢必會影響自己娘家的聲勢,也就時常勸光緒帝親近皇后.然而慈禧太后雖然可以將光緒帝勸進皇后宮,卻不能讓光緒帝對之動情,皇后仍然是長守枯寂.

  更重要的是:這時的慈禧太后在光緒帝的后妃中,更為偏愛珍嬪,在光緒帝妻妾爭風中,她往往袒護得到了皇帝專寵的珍嬪.有一年夏天慈禧太后要往頤和園避暑,臨走時甚至還特意點名帶走了皇后與瑾嬪,任由光緒帝與珍嬪在紫禁城裡自由自在.

  光緒帝大婚親政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宮闈生活都在這樣看起來一團和氣的狀態下維持著.這大概是因為此時的光緒帝與珍嬪都非常聽話的緣故.

  早在光緒帝大婚後的二月初三,慈禧太后在太和殿舉行了歸政儀式,正式撤簾.這一次她做得似乎很有誠意,不但舉行了儀式,而且還駁回了御史屠仁守請她繼續批閱奏摺的摺子,表態說要真正交權給皇帝.當然,這是因為她已經對光緒帝的孝順深表滿意.此時的光緒帝雖然已經親政,軍國大事仍然主動向"親爸爸"請示批准,慈禧太后根本不必公開理政犯眾怒.當然也就樂得見好就收圖個"不戀權位"的名聲.——既然光緒帝如此孝順,珍嬪又年幼討喜,雖有些小小過犯也還沒有觸及太后的底線,慈禧太后也就順水推舟由他們恣意了.光緒二十年的時候,慈禧太后還在自己過六十大壽時循例將珍嬪晉封為妃.

  然而這一切很快就結束了.

  光緒帝年少氣盛,渴望能中興王朝的統治,在多數情況下,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想法還是一致的,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差之千里.在慈禧太后看來,什麼國家大事都沒有她自己的尊榮重要.光緒九年至十一年的中法戰爭中,她就曾經在中國軍隊大勝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求和.

  中法戰爭爆發時,光緒帝還是個孩子,對於這些軍國大事不知所以,但是到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之際,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兩派在政見方面的不和,卻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明顯化.帝黨主戰,後黨主和.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由於早已問題多多的清王朝各級官員為了保持自己的實力以及在整個對外作戰過程中孜孜不忘派系鬥爭,更因為慈禧太后仍然掂記著自己要過六十大壽,不但不肯將自己慶壽的經費改做軍用,還要從軍費中剋扣大筆錢糧用於慶壽.中國軍隊終於大敗虧輸.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895年4月17),全權大臣李鴻章在日本簽下了《馬關條約》,不但承認朝鮮成為日本殖民地,還將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都割給日本,更向日本賠款兩億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