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苦菜花》這本書,就是以這些真實的生活素材為基礎寫成的,有不分情節幾乎完全是真實情況的寫照。作為藝術形象,書中的人物是根據現實生活集中概括而成的,但幾乎所有人物都有一定的模特兒為藍本。我家裡的親人和參加過當時當地鬥爭的同志看過這書後,都說感到親切,並能數出不少書中的人物是現實生活中的某人某人,哪件事情當時的情況是如何如何的。

  有了生活才能談到創作,對這一點是絕對不能懷疑的,無須贅述。但是要把生活寫成文藝作品,還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學習和刻苦勞動,特別是要依靠組織的指導與幫助。

  革命部隊是一座陶冶人材的大熔爐,是一所學習內容十分豐富的大學校,它為要求進步的人創造了優越的條件。我參軍那年剛滿十四歲,完全小學還沒讀完。所以我在文化和政治素養方面有一些提高,全是黨多年哺育的結果。

  我第一次開始練習寫作是一九五二年春天。那僅僅是練習,只是把自己親身經受過和熟知的事情仿照小說的形式一頁頁記下來。我一氣寫了好幾萬字。可是越寫越覺得自己水平太低,寫得很糟,表達不出想要表現的事件和人物的本來面貌,故此輟筆了。但是思想上老是放不下,不論睡眠時間或工作之暇,一想起那些動人的事情和人物,心裡就激動非常,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然而苦於自己無能,覺得對不起我所熟悉的那些人民英雄,心裡很不安寧。至此,我更下定決心努力學習,等將來水平提高了再來寫。

  一九五三年我從杭州調到南京工作,和幾個戰友經常談及寫作之事,他們鼓勵我繼續寫下去。我便又開始寫,結果寫出一篇四五萬字的文章,是全以真實材料記述母親的。這篇文章也可以說是《苦菜花》的素坯。在這一時期我也寫了其他一些東西,如散文,詩等,都是習作,沒想到能夠發表。我知道寫的不好,即使發表了,對自己和讀者都沒有好處,同時對生活也是不負責任的。分析和估計了自己的情況之後,我訂出了精讀書籍和練習寫作的計劃。在其後的幾年業餘時間內,我除去練習寫一些短文外,把大部分時間用於讀書,特別是加強了對馬列主義理論書籍和毛主席的著作的學習,以打下寫作的基礎。這期間,我一次次壓下我的創作衝動。壓抑創作衝動是很不好受的,甚至會感到痛苦。尤其是想到活在我心中的那些為人民犧牲了的英雄們的動人事跡,我就激動得不行,急於揮筆蘸墨……可是轉念一想,寫不好硬寫,就會寫糟,也是對不起先烈的,便又冷靜下來,進行學習。就是這樣,我越壓抑我的這種創作衝動,我腦海里的人物就越發活躍,越發鮮明,我也就一天比一天想得更多,想的更深。終於漸漸地在我心裡形成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好象我又重溫了一次過去的生活經歷。對於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跡,那個鬥爭的年代,我也感受得更強烈,體會得更深刻了。直到一九五五年春天,我再也抑制不住創作的激情,便在執行海防任務的空隙中,面對著南海,把紙夾子放在膝蓋上,動筆寫這部長篇小說了。

  初寫的時候,計劃寫十萬字左右,但筆不聽指揮,第一遍稿竟寫了十七八萬字。然而還有很多生動的人和事遺漏了。我感到不安,就又寫。第二遍稿寫下來,已是二十八萬字了。可是仍舊感到不滿足,覺得沒有把想要在這部書中容納下去的東西都寫出來。到北京改了一遍,比原來又幾乎多了十萬字。

  我在寫作中遇到很多困難,甚至曾經氣餒停筆,但是一想起那些為革命不惜流血犧牲的戰士,又增加了勇氣。尤其是得到了解放軍文藝叢書編輯部和寧干同志的許多幫助和指教,才得以最後完成了《苦菜花》的定稿,我在此順筆向他們志謝。

  作為一個被先烈們用生命保衛著成長起來的革命後代,我寫出這本書,算作對人民英雄的紀念。它比之於英雄們的光輝業績來,是遜色萬分的。由於我的能力差,知識淺薄,閱歷不廣,使這本書存在許多缺點甚至錯誤之處,為此,我深感內疚。這次重排出版這本書,我趁機做了些修改,但僅是枝節和文字上的。這並不是說書已完美無瑕了,如上所述,缺點還很多,只是因為作者的能力有所不及,加之時間有限,有些東西是一時難以彌補的,故此只好作罷。在此謹向讀者和關心此書的批評家們致歉。同時,我願繼續努力,以期能在新的作品中,有所提高,做出較好的成績,獻給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

  馮德英

  1959年6月3日於北京

  ------------------

  《苦菜花》作品鑑賞

  《苦菜花》以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半島崑嵛山區的王官莊為背景,以仁義嫂及其一家的際遇為中心線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抗日根據地軍民在反掃蕩中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鮮明地表現了根據地人民那種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親的藝術形象。

  首先,作品真實而深刻地揭示了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鬥爭的複雜性,並在這種複雜的鬥爭中表現了人民的覺醒和成長,歌頌了革命人民的崇高品質。抗日游擊隊雖然一下子就結束了漢奸、大地主王唯一對王官莊的統治,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權,但鬥爭並未就此結束,而是更深入、更尖銳地展開了。王唯一之子王竹當了偽軍中隊長,充當日寇掃蕩戰中兇惡的劊子手,成為王官莊人民的死對頭。而更陰險、也更兇惡的則是王柬芝。他以開明地主身分獻地、辦學,偽裝進步,騙取信任,鑽入抗日民主政權內部,但暗中卻網羅黨羽,從事特務活動。王官莊的幾次被掃蕩,村幹部的被殺,陳政委的被害,都和王柬芝送的情報緊密相關,而他的這些罪惡活動,又與為他所脅迫的無辜的長工王長鎖的悲劇性的愛情糾纏在一起,這就使他的陰謀更加難以揭露。在侵略者與漢奸地主這兩種勢力明明暗暗的勾結下,王官莊人民的抗日鬥爭就變得更加複雜和殘酷。但是,革命人民沒有屈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受了極其嚴峻的考驗,並在鬥爭的鍛鍊中迅速地成長起來,懂得了生命的意義。

  作品用飽含激情的筆觸,細膩地描繪革命人民的成長,讚頌他們那種善良而又不屈的崇高精神。在嚴酷的鬥爭中,面臨生與死。革命與個人、幹部與親人之間抉擇的關頭,他們總是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來維護黨和革命的利益。副村長、共產黨員七子因傷未能和鄉親們一起轉移,被王柬芝出賣,敵人想活捉他。七子英勇地戰鬥,寧死不屈的頑強意志,使他把最後一顆手榴彈留給了自己和妻子。敵人設毒計讓婦女認親人以捕殺區幹部,花子正向丈夫老起走去,突然發現區委書記姜永泉,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她克服了感情上的矛盾,毅無反顧地走向姜永泉,眼睜睜地看著患難與共的丈夫慘死敵手;而老起明白她的心跡,宣布自己是八路軍,以自己的犧牲保全了黨的領導。就連被玉柬芝脅迫的王長鎖和杏莉母親,也醒悟到“做個好人死了,強似劣人活著”,再也不願屈辱地生活下去,終於在鬥爭中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