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2009-7-2122:11lpj

  終章

  芭蕉有首聞名的俳句:

  心隨風起葬身荒野亦無悔

  這首俳句歌詠了芭蕉首次踏上長旅的所見所思,描繪著即使可能會在旅途中倒下,變成曝屍荒野的骷髏,還是踏上了旅程的心情。

  不論芭蕉歌詠這首俳句時真正的心境為何,我從關西機場出發時,心情確實就如句中的意境,還以為自己回不來了。我的膽子本來就小,算命阿婆的預言和啟程前發作的血尿,更一口氣加深了不祥的預感。

  “死了就算了!”我半是看破,半是豁出去地出發了。

  沒想到,我活著回來了。

  我因為騎著自行車旅行,當然不至於遇上立即致命的絕境。當初的雄心壯志也許太大了點,不過,能夠擺脫當時的不祥預感,平安歸來,對我而言,的確還是有相當大的意義。

  我感受到自己心中有股巨大的力量。在埃及的西奈半島上,那兩名貝都因人離去之後,是這股力量催促著疲累的我迅速行動。

  不知為何,厄運總會不斷降臨,要及早脫離這種惡性循環,必須仰賴這股力量。我體會到它就是透過經驗這貴重的“資產”,不斷培育,不斷茁壯。

  資產。

  沒錯,我花費無數光陰,終於存到一筆如金幣般貴重的財產。

  回想整個旅程,許多回憶浮現心頭。

  現在,只要一想到亞爾伯特,我也覺得能夠超越漫長、無盡的距離,與他心意相通,孤獨感也不可思議地消失了;賣香菇的老爺爺那堅毅的眼神,又重新告訴我什麼才是尊嚴;永子小姐的笑容讓我體會到“活著真好”,真的會湧起一股活力;一回想到莫三比克市場上的老媽媽,就能感受到無比深厚的慈愛。老實說,事過境遷,我一回想起來仍會掉淚,當然,這些都只是眾多回憶的一部分。

  接下來我要用何種形式回報他們呢?我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著。當然,我也明白施與受常常是相互共存的。

  我在旅程中找到最美好的事務,也深深地感受著。那就像是我活著的收穫,並不是有名的風景名勝,或歷史悠久的大教堂,而是刻印在我的記憶中,綻放燦爛輝煌的光芒。當我每次回想就會重現眼前的那一幕——肯亞(LPJ按:正文中好像是幾內亞)的藍色森林、絲路上的褐色大地。

  這些景象總是不斷激勵著我。

  2009-7-2122:12lpj

  後記

  要把長達七年半的旅程濃縮成一本書,這工程遠比我想像困難。我心痛地割捨不少經歷。本書的故事,只是旅程的一些片段而已,還要許多來不及傾訴的心情和旅途點滴,如果還有機會,我也希望都能寫出來。

  同樣的,出現在書中的人物,也只是我遇到的一小部分。我也要籍這個機會,向無法在書中一一介紹的諸位致歉。

  我當初非常猶豫是否要把誠司大哥的故事寫出來。在我心中,誠司大哥的存在和那個意外,都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我會認為好好保存在我一個人的心中就可以了。可是,就因為太重要了,如果完全跳過不寫,實在太不自然。如果能夠用某種形式,證明他曾經如此痛快地活過,不是很有意義嗎?我的確有這樣的想法,也不斷反覆自問,這樣的念頭是不是過於偽善?

  最後讓我下定決心的,是他母親的一句話。當我拜訪誠司大哥的雙親,和他們商量這件事的時候,她對我說,“請寫下來吧。”我也要利用這個機會再一次道謝,真的非常感謝。

  在旅程結束後,我除了忙碌寫稿外,也在各地演講。

  用投影片播放各地的照片,讓大家獲得近似環遊世界的體驗,同時依照不同主題,開始演講。

  在會場上,我常常被問起,“下一個夢想是什麼?”大多數時候,這個疑問有“下次要去哪裡冒險”的意味。

  我目前並沒有什麼大型旅程的計劃,我對旅行的好奇心和欲望已經充分得到滿足了。

  或許有一天我又會蠢蠢欲動、躍躍欲試。我已經特別設定澳洲為目的地,不過現在的我還是非常冷靜。

  雖然夢想已經實現,我的野心卻沒有就此消失。不如說,這趟旅程的經歷,讓我想要挑戰更困難的任務,到底是什麼呢?現在我還不能透露。如果順利的話,或許我能通過某種形式通知大家。

  這趟旅程拜許多人之賜才能走完,要感謝Goldwin的田口稔先生、HCS的池上忠先生、Star企業的佐佐木幸成先生、岩井自行車的岩井滿郎先生、AZUMA產業的伊美義勝先生、廣島自行車論壇的土井先生與瀧川先生、Jacc的池本元光先生,還有來不及在這邊一一列舉的諸位,真的非常感謝。

  於公於私,我都承蒙倫敦的雜誌《Journey周刊》總編輯手島功先生和副總編輯石野斗茂子女士許多照顧,難以用言語表達我的感激。

  還有高畠末明先生與晴美女士,在倫敦雇用旅行中髒兮兮的我,在我回程時提供我東京的臨時住處,還把我當自己的兒子一般疼愛。還有柳田光枝小姐,我也感謝。

  本書能夠出版,多虧實業之日本出版社的大森隆先生,以及CROSS的太田龍郎先生,為我付出寶貴時間,承蒙你們照顧了。

  在撰稿時,給我各種建議與鞭策的Aki、安田君、Sue、淳、高規、久美小姐、矢野、Mayu、美惠子小姐,以及其他許許多多人,謝謝你們!

  2003年秋

  石田裕輔

  2009-7-2122:13lpj

  台灣版後記

  這次,實在非常高興本書能譯為中文版。

  同時,自己也確實覺得有點抱歉。

  我這一路雖然標榜是環遊世界之旅,其實還有半數以上國家沒去過。由於走訪的國家數並不是我的首要目標,而是騎著自行車從各個大陸的這一端到另一端,所以自己也相當滿足。只是現在卻覺得有些後悔,要是當初有到台灣就好了……

  我在中國絲路旅行時,遇到一個來自台灣的自行車家族,43歲的爸爸、媽媽,還有兩名兒子分別是18及15歲,要用四百天騎完世界一周25000公里路。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全家出動的自行車騎士,對我來說十分新鮮,不過,他們親切的笑容讓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們在沙漠合影留念時,爸爸伸手攬著我的肩膀,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也成了家族的一員呢。

  日本有個名為JACC(japanadventurecyclistclub)組織,在旅行海外的自行車騎士所組成的團體中,算是先驅,我也是會員之一。JACC和台灣之間的自行車交流活動相當盛行,在會員刊物上常有這類報導,和這家人相遇時我自然而然想起這件事,爸爸竟然接著問我:“你聽過JACC嗎?”他們似乎也加入和JACC相關的自行車交流社團,常提到我一些朋友的名字,大家一起興高采烈了一陣子,讓我重新認識原來人們是這樣彼此連結的啊。

  這次我的拙作能夠譯為中文,讓我覺得越來越親近台灣這個陌生的地方。下次有機會,我也想到台灣一游,當然,要騎著自行車!

  2006年春

  石田裕輔

  【,http:///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