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2節: 輿圖(2)

  比方說,光從字面上看,我原不知“Greater Flamingo”跟弗來明戈舞沒有關係,實指大紅鶴,原產於南美洲的秘魯、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一帶,喜歡居住在淺水湖邊,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從拉丁文的flammea(火焰)來的。

  再比方說,“Aardvark”,中文名稱叫“土豚”,是一種原產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食蟻獸,在南非白種人的語言(Africaan)和荷蘭語裡面,這個名稱的意思就是英文的“earth pig”,會打

  本頁旁註:輿(音yú)

  地洞的、長得像豬一樣的哺辱類動物。

  倘或沒有這張大掛圖,我決計不會對“lynx”這個字有興趣,就算知道這是指大山貓,也不會把它跟我經常在古人筆記里讀到的“猞猁皮”聯想在一起,更不會想到,原來曾經在美國當代小說里不止一次讀到過的“Bobcat”——紅貓——也被歸為猞猁的一種。

  “全世界真的有那麼多動物嗎?”張容指著圖上的Bobcat問我。

  “當然還不止這些。全世界大概有個四五千種哺辱類動物、九千種鳥兒、兩萬種魚、幾百萬種昆蟲。”我說,“不過全世界平均每天都有七十五個物種消失,有很多動物在你還沒認識它、替它命名之前,就已經滅絕了。”

  “那你怎麼知道有這種動物?”張宜說。

  從“動物地圖”的命名之爭開始,我發現我能答得出來的問題真是越來越少了。

  第53節:那個“我”

  31 那個“我”

  大事,總是在突然之間發生。

  孩子終於要搖著或咬著鉛筆,面對那個簡單的字了——“我”。

  這種名為“生活小記”的作文與一般應題而制、訓練應用書寫能力的作文似乎不太一樣,它像是更希望孩子藉由一篇短文進入生活內在的細節去觀察、思索和感受。學校規定在文字之後還要畫一張插圖。張容把這項功課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先給那張插圖打了糙稿。圖中當然就是一個孩子,坐在床上——家人一眼就可以指認出這的確就是我們的臥房,連五斗櫃的顏色都十分接近。圖中的孩子坐在床中央,頭頂是一朵雲,雲里一個大大的問號,以及“為什麼”三個字。

  這就是我曾經想過不知道多少次的那個畫面了。“將來,我的孩子會怎樣看他自己呢?”我坐在床上、頭頂著雲朵的那個年紀,雲霧裡的字句差不多就是這樣。現在答案揭曉了:一個頭頂上也有疑惑之雲、對世界充滿問題的小傢伙。很好。

  這個小傢伙在作文里告訴我們:他快要八歲了,身高一百二十五公分,算是中等,他喜歡恐龍和天文知識,討厭人多的地方,不喜歡吃豬肝、豬血、荷包蛋和蚵仔。他知道在老師的眼中,他是個“老實孩子”,爸爸認為他聰明,而媽媽認為他窮緊張。將來他想當個古生物學家——這個期待後來被他媽媽說服,改成了“學者”。

  孩子的媽媽似乎覺得不必把自己的未來全裝進“古生物學”專業領域裡去,好像“古生物學”這個小集合真會限定了他兒子很大一部分美好的未來似的;而我卻覺得“學者”二字所涵攝的大集合籠統得像是沒臉見人,反而流露出一種好高騖遠以自詡的氣味。

  “你知道‘學者’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嗎?”我問。

  張容聳聳肩:“不知道也沒關係罷?反正那是我自己的事,將來我就知道了。”

  我看著圖中那個被“為什麼?”雲朵籠罩的小孩,問他:“那麼請你告訴我,‘我’是幾個人?”

  “一個人呀。”

  “不完全對。”我說,“在中國字里,這個‘我’字底下還有埋伏。”

  妹妹張宜立刻插嘴說:“什麼是‘埋伏’?”

  我暫時沒理她,繼續說下去:“中國字的‘我’往往指的是一群跟我比較親近的人,一群我自己會認同和歸屬的人。所以‘我’常常包含了一個範圍比較大、人數比較多的人們,而泛指自己所在的一整個方面。我們說‘我方’、‘我國’、‘我族’、‘我軍’,都是這個意思,這裡的‘我’,就包含了有我在裡面的一群人了。而在你的‘我’所認定的範圍里,你媽也是其中一個,你愛她、依賴她、也相信她,所以你才讓她把你的‘古生物學家’改成‘學者’也無所謂。”

  “不可以改嗎?”

  “你媽改的,我可不敢這麼說。”

  “那‘我’就不只是我自己了嗎?”

  “這是你頭頂上的那塊雲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為什麼不只是我?”

  “那埋伏是什麼?”張宜堅持問到底。

  “埋伏就是原本躲起來,忽然跑出來,把你嚇得跳起來這種東西。”

  “媽媽是埋伏嗎?”張宜睜大眼睛問。

  “一定是的!”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