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太平軍的仇滿是人所皆知的。和梁啓超同出於康有為門下的反滿人士歐榘甲認為,“洪、楊與其徒黨,起於草澤無賴……稍得土地,即以為安,封王數百,彼此爭功。”“(洪、楊)一旦得意(成功),其驕橫無禮,貽害眾民,恐有甚於滿清者。”就連同樣激烈反滿排滿的《革命軍》作者鄒容,也認定太平天國立國是“以漢殺漢,山屍血海”,內戰一場的結果,“所保者卻是滿人。”
錢穆先生在他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講演中,扼要地提出了一些對太平天國的看法:“大家同情太平天國,認為是一個民族革命,但實際也不盡然。至少他們太不懂政治,他們占了南京十多年,幾乎沒有絲毫制度上的建樹。”“他們對下層民眾,想推行均田制度,大抵是粗淺一些的社會主義,他們是有此想法的。但說到政治就太低能了。”“他們國號太平天國,早可預示他們的失敗。這樣一個國名,便太違背了歷史傳統。正因為這一個集團里,太沒有讀書人。”“若太平天國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國歷史的失敗了。當時洪楊不是推不翻滿清,但他們同時又要推翻中國全部歷史,所以他們只有失敗。”
錢穆先生是大家,他的評論是平和公允的。台灣歷史學家陳致平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華通史》里,卻極為嚴厲的批評了太平天國與洪秀全:“定都南京後,它所能統治的地方,不過江南一隅與安慶、九江、武漢幾個據點而已。所以太平天國的政權完全建立在軍事上,而不能與政治配合。其作戰的‘衝擊’、‘屠戮’、‘裹脅’與‘流竄’的行動頗類流寇,而中國歷史上的流寇政權’是沒有能成功的。”
“天國的法令森嚴,刑律慘酷,凡犯天條者,一律處死刑。天條以外之罪,也非杖即死。死刑中又有‘點天燈’‘五馬分屍’‘割肉’‘抽腸’等非刑。行刑之前,往往先鳴鑼聚眾,講說道理,宣布罪狀,然後當眾行刑,令觀者驚心怵目,自然俯首聽命,而造成一種恐怖氣氛。這種恐怖統治,完全違背了當初革命救世的人道宗旨,自然要歸於失敗。”
“洪秀全等人,起自草莽,既缺乏政治學術,又不能羅致政治人才輔弼,而始終建立不起一個健全合理的政治組織。人性弱點,往往能共患難而難共安樂,早年誓同生死的患難兄弟,一旦享富尊榮,經不住物慾的誘惑,與權勢的衝突,竟自斗而亡。最為諷刺的,是他自己揭櫫的革命宗旨,常自行推翻;自己所訂的天條,已自行違犯。”
孫中山先生曾一度以洪氏自許,但後來他卻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單純的造反並不解決問題,“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近代史學者郭廷以在《太平天國的極權統治》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國是一個低級的迷信,絕對的暴力集團,神權、極權、愚昧的統治,只為滿足自己的無限欲望,絲毫不顧及大眾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的白骨,滿地的荊棘,喪失的生命最少為二千萬至五千萬。”
研究太平天國運動史的專家簡又文先生,認為“以破壞性及毀滅力論,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僅亞於現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蓋無匹也”並由此得出太平天國“大破壞”論,而同世代的羅爾綱先生卻熱情謳歌了太平天國的革命精神和反抗精神,甚至是創新精神。簡與羅,兩位同治太平天國運動史的專家,同樣有著極高的史學造詣,得出的觀點卻是如此的迥然不同。
“大破壞”,就是對人口和社會財富的巨大破壞,而這種破壞又是中國歷史可悲的歷史循環率。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說,大自然消滅過多的人口只能通過瘟疫和戰爭。這場部分因為人口太多而引發的內戰,終於消滅了大量的中國人口,這樣的結果,是不是為後來的中興提供了條件呢?
如果答案是的話,又何嘗不是一種壯烈的悲涼?
唐德剛先生在《晚清七十年》里說的,太平天國就是一場“揭竿不起的大運動”,以暴制暴,從來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願中國不再有農民式的造反。
註:(1)、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狀元曾啟是江西吉安永豐人,榜眼周水和探花是吉安府吉水人。二甲第一名楊相是吉安泰和人。二甲第二、三、四名宋子環、王訓、王直也是吉安府人。楊相又兼得會元。7名內閣大學士擔任甲申科主考官和讀卷官解縉、胡廣、楊士奇、胡儼、金幼孜5人都是江西人。
本章參考書目:
1、池子華:《幻滅與覺醒——咸豐十一年實紀》,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羅爾綱:《太平天國史》,中華書局1991年版。
3、茅家琦:《太平天國通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4、赫連勃勃大王:《極度誘惑——太平天國的興亡》。
5、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6、(清)羅惇曧:《太平天國戰記》,選自《羅癭公歷史筆記輯》。
7、(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陝西旅遊出版社2004版。
8、孟森:《清代野史——一個王朝模糊的背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錢穆先生在他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講演中,扼要地提出了一些對太平天國的看法:“大家同情太平天國,認為是一個民族革命,但實際也不盡然。至少他們太不懂政治,他們占了南京十多年,幾乎沒有絲毫制度上的建樹。”“他們對下層民眾,想推行均田制度,大抵是粗淺一些的社會主義,他們是有此想法的。但說到政治就太低能了。”“他們國號太平天國,早可預示他們的失敗。這樣一個國名,便太違背了歷史傳統。正因為這一個集團里,太沒有讀書人。”“若太平天國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國歷史的失敗了。當時洪楊不是推不翻滿清,但他們同時又要推翻中國全部歷史,所以他們只有失敗。”
錢穆先生是大家,他的評論是平和公允的。台灣歷史學家陳致平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華通史》里,卻極為嚴厲的批評了太平天國與洪秀全:“定都南京後,它所能統治的地方,不過江南一隅與安慶、九江、武漢幾個據點而已。所以太平天國的政權完全建立在軍事上,而不能與政治配合。其作戰的‘衝擊’、‘屠戮’、‘裹脅’與‘流竄’的行動頗類流寇,而中國歷史上的流寇政權’是沒有能成功的。”
“天國的法令森嚴,刑律慘酷,凡犯天條者,一律處死刑。天條以外之罪,也非杖即死。死刑中又有‘點天燈’‘五馬分屍’‘割肉’‘抽腸’等非刑。行刑之前,往往先鳴鑼聚眾,講說道理,宣布罪狀,然後當眾行刑,令觀者驚心怵目,自然俯首聽命,而造成一種恐怖氣氛。這種恐怖統治,完全違背了當初革命救世的人道宗旨,自然要歸於失敗。”
“洪秀全等人,起自草莽,既缺乏政治學術,又不能羅致政治人才輔弼,而始終建立不起一個健全合理的政治組織。人性弱點,往往能共患難而難共安樂,早年誓同生死的患難兄弟,一旦享富尊榮,經不住物慾的誘惑,與權勢的衝突,竟自斗而亡。最為諷刺的,是他自己揭櫫的革命宗旨,常自行推翻;自己所訂的天條,已自行違犯。”
孫中山先生曾一度以洪氏自許,但後來他卻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單純的造反並不解決問題,“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近代史學者郭廷以在《太平天國的極權統治》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國是一個低級的迷信,絕對的暴力集團,神權、極權、愚昧的統治,只為滿足自己的無限欲望,絲毫不顧及大眾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的白骨,滿地的荊棘,喪失的生命最少為二千萬至五千萬。”
研究太平天國運動史的專家簡又文先生,認為“以破壞性及毀滅力論,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僅亞於現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蓋無匹也”並由此得出太平天國“大破壞”論,而同世代的羅爾綱先生卻熱情謳歌了太平天國的革命精神和反抗精神,甚至是創新精神。簡與羅,兩位同治太平天國運動史的專家,同樣有著極高的史學造詣,得出的觀點卻是如此的迥然不同。
“大破壞”,就是對人口和社會財富的巨大破壞,而這種破壞又是中國歷史可悲的歷史循環率。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說,大自然消滅過多的人口只能通過瘟疫和戰爭。這場部分因為人口太多而引發的內戰,終於消滅了大量的中國人口,這樣的結果,是不是為後來的中興提供了條件呢?
如果答案是的話,又何嘗不是一種壯烈的悲涼?
唐德剛先生在《晚清七十年》里說的,太平天國就是一場“揭竿不起的大運動”,以暴制暴,從來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願中國不再有農民式的造反。
註:(1)、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狀元曾啟是江西吉安永豐人,榜眼周水和探花是吉安府吉水人。二甲第一名楊相是吉安泰和人。二甲第二、三、四名宋子環、王訓、王直也是吉安府人。楊相又兼得會元。7名內閣大學士擔任甲申科主考官和讀卷官解縉、胡廣、楊士奇、胡儼、金幼孜5人都是江西人。
本章參考書目:
1、池子華:《幻滅與覺醒——咸豐十一年實紀》,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羅爾綱:《太平天國史》,中華書局1991年版。
3、茅家琦:《太平天國通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4、赫連勃勃大王:《極度誘惑——太平天國的興亡》。
5、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6、(清)羅惇曧:《太平天國戰記》,選自《羅癭公歷史筆記輯》。
7、(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陝西旅遊出版社2004版。
8、孟森:《清代野史——一個王朝模糊的背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