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而今天凌晨,當我從供職的單位下班時,走出電梯,那仿佛帶著刃的風,直刺我每一塊祼露的皮膚。然而,我沒有感覺到痛,相反,和剛在心頭刮過的寒風相比,這種自然的風,也許還是溫暖的。
當天晚上,我知道:在一個城市裡,上百名農民工,在
礦難中死去;在另一個城市裡,一位農民工因為工資被拖欠,爬上了高高的樓頂……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甚至每天都能聽到類似的哭聲。這哭聲,是如此悲痛,卻又萬般無助;是如此憤怒,卻又無可奈何。所有這些,孩子們是不知道的,而成年人也不願讓他們知道。何況,很多事情,連成年人自己也不知道。
為什麼?
因為成年人想讓自己的孩子,遠離這些生活的苦難,想給他們一個童話的世界。比如,安徒生的世界、格林兄弟的世界、哈利波特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孩子們將永遠是快樂的,所謂眼淚,也許只是澆灌開心樹的露珠。
我也是讀著童話長大的,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讀著童話長大。
然而,當我在人生的風雨中,無比艱難,並且越來越苦悶地前進時,我隱隱約約感覺到,如果一直讀著童話,一直相信童話,我將永遠也長不大。
童話的世界裡,也許滿是快樂。
可是,人生的真正世界,卻一定是快樂與痛苦同行。
快樂自然可以給人健康的身心,可痛苦,卻能夠把人磨練得更加堅強。
所以,孩子、尤其是今天中國的孩子,在將自己沉醉在童話世界時,也要睜大自己的眼睛、放大自己的耳朵,去看一看真實的故事,去聽一聽真實的聲音。
也許,這樣的故事,會讓你流淚,一遍又一遍流淚。
也許,這樣的聲音,會讓你震驚,一次又一次震驚。
但是,流淚和震驚,會讓你變得更自信、更獨立、更堅韌。
在今天中國的大地上成長,自信、獨立、堅韌,是必不可少的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將會指引你走過風雨……
螞蚱和我的小讀者——你一樣,也是一個孩子,可是,他卻經歷了那麼多本不該孩子經歷的事……關於這些,孩子,你該知道。
螞蚱媽媽和我的小讀者——你的媽媽一樣,也是一個勤勞、善良、慈愛的母親,可是,她卻永遠閉上了眼睛……關於這些,孩子,你也要知道。
螞蚱爸爸和我的小讀者——你的爸爸一樣,也是一個勇敢、正義、淳樸的父親,可是,自從由農村來到城市以後,他卻遭遇了那麼多苦難……關於這些,親愛的孩子,你還應知道。
孩子,你不要以為,關於螞蚱一家的故事,是虛假的。
儘管螞蚱的確是這本小說的主人公,是小說中的人物,可是,他和爸爸、媽媽,以及菊兒、小胖子、柳樁、三蟲兒的叔叔、貓眼兒的大伯、二蛋兒爸爸等人的這些故事,卻無比真實。
其實,為了不讓你特別難過、特別悲哀,和生活中無數的螞蚱、無數的螞蚱爸爸媽媽相比,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還並不是最能讓你哭泣的。
那麼,別的螞蚱和他的爸爸媽媽,又在什麼地方呢?
孩子,你不用刻意尋找,只要睜開自己的眼睛,你就會看到,這樣的螞蚱和他的爸爸媽媽們,就在你的身邊。如果你願意,你就可以感覺到他們艱難的呼吸,就可以聽到他們的沉重嘆息……
這不,我手頭這一張《新京報》(2005年12月9日A21版)里,就有“螞蚱爸爸”的另一個故事——
2005年12月8日,在北京市宣武區廣義街北口的一間沒有房頂的簡易房裡,住著14名農民工。他們為一家電信公司挖溝埋電纜,工程完工已經四五天了,可工錢卻沒有結算。
在這些農民工中,有一位叫孫浩,28歲的他因為只能喝冰涼的自來水、吃大白菜和冷饅頭,結果,胃病犯了。於是,在北京寒冷的風中,他只能和同伴們一起,裹著被子,凍得默默哭泣……
這個孫浩,不正是又一個“螞蚱爸爸”嗎?
除了這個“螞蚱爸爸”,還有另一個更讓你流淚的、關於“螞蚱爸爸”的故事,它也在《新京報》(2005年9月7日A17版)里——
2005年9月5日晚上,北京西單西西工程4號工地坍塌,46歲的農民工林蘭志,被一個由腳手架鋼管、混凝土、木板、鋼筋構成的“大餅”砸死。
林蘭志死後,工友們在他的床底下,找到了十幾個酒瓶。可是,身材瘦小的他幾乎從不喝酒,之所以收集這麼多酒瓶,是為了賣些錢供孩子上學……
這個林蘭志,我的小讀者,你能說他不是又一個命運更苦的“螞蚱爸爸”?而在這個工地上,和林蘭志同時遇難的,還有其他6位農民工。
親愛的孩子,你能說,這6位農民工中,沒有三蟲兒的叔叔、貓眼兒的大伯、二蛋兒的爸爸的身影?
所以——
如果你是城市孩子,我希望,在看完這本小說後,你能善待農民工、善待他們的孩子,試著和他們交朋友,因為他們就是螞蚱爸爸媽媽,他們的孩子就是那個和你一樣愛讀書、好學習的螞蚱。
如果你是農民工的孩子,而且跟著爸爸媽媽一起來到了城市,我希望,在看完這本小說後,你能更加心疼爸爸媽媽,在他們下班後,給他們端一盆洗腳的熱水,幫他們捶捶背、揉揉肩,一定要努力比螞蚱做得還要好。
當天晚上,我知道:在一個城市裡,上百名農民工,在
礦難中死去;在另一個城市裡,一位農民工因為工資被拖欠,爬上了高高的樓頂……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甚至每天都能聽到類似的哭聲。這哭聲,是如此悲痛,卻又萬般無助;是如此憤怒,卻又無可奈何。所有這些,孩子們是不知道的,而成年人也不願讓他們知道。何況,很多事情,連成年人自己也不知道。
為什麼?
因為成年人想讓自己的孩子,遠離這些生活的苦難,想給他們一個童話的世界。比如,安徒生的世界、格林兄弟的世界、哈利波特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孩子們將永遠是快樂的,所謂眼淚,也許只是澆灌開心樹的露珠。
我也是讀著童話長大的,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讀著童話長大。
然而,當我在人生的風雨中,無比艱難,並且越來越苦悶地前進時,我隱隱約約感覺到,如果一直讀著童話,一直相信童話,我將永遠也長不大。
童話的世界裡,也許滿是快樂。
可是,人生的真正世界,卻一定是快樂與痛苦同行。
快樂自然可以給人健康的身心,可痛苦,卻能夠把人磨練得更加堅強。
所以,孩子、尤其是今天中國的孩子,在將自己沉醉在童話世界時,也要睜大自己的眼睛、放大自己的耳朵,去看一看真實的故事,去聽一聽真實的聲音。
也許,這樣的故事,會讓你流淚,一遍又一遍流淚。
也許,這樣的聲音,會讓你震驚,一次又一次震驚。
但是,流淚和震驚,會讓你變得更自信、更獨立、更堅韌。
在今天中國的大地上成長,自信、獨立、堅韌,是必不可少的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將會指引你走過風雨……
螞蚱和我的小讀者——你一樣,也是一個孩子,可是,他卻經歷了那麼多本不該孩子經歷的事……關於這些,孩子,你該知道。
螞蚱媽媽和我的小讀者——你的媽媽一樣,也是一個勤勞、善良、慈愛的母親,可是,她卻永遠閉上了眼睛……關於這些,孩子,你也要知道。
螞蚱爸爸和我的小讀者——你的爸爸一樣,也是一個勇敢、正義、淳樸的父親,可是,自從由農村來到城市以後,他卻遭遇了那麼多苦難……關於這些,親愛的孩子,你還應知道。
孩子,你不要以為,關於螞蚱一家的故事,是虛假的。
儘管螞蚱的確是這本小說的主人公,是小說中的人物,可是,他和爸爸、媽媽,以及菊兒、小胖子、柳樁、三蟲兒的叔叔、貓眼兒的大伯、二蛋兒爸爸等人的這些故事,卻無比真實。
其實,為了不讓你特別難過、特別悲哀,和生活中無數的螞蚱、無數的螞蚱爸爸媽媽相比,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還並不是最能讓你哭泣的。
那麼,別的螞蚱和他的爸爸媽媽,又在什麼地方呢?
孩子,你不用刻意尋找,只要睜開自己的眼睛,你就會看到,這樣的螞蚱和他的爸爸媽媽們,就在你的身邊。如果你願意,你就可以感覺到他們艱難的呼吸,就可以聽到他們的沉重嘆息……
這不,我手頭這一張《新京報》(2005年12月9日A21版)里,就有“螞蚱爸爸”的另一個故事——
2005年12月8日,在北京市宣武區廣義街北口的一間沒有房頂的簡易房裡,住著14名農民工。他們為一家電信公司挖溝埋電纜,工程完工已經四五天了,可工錢卻沒有結算。
在這些農民工中,有一位叫孫浩,28歲的他因為只能喝冰涼的自來水、吃大白菜和冷饅頭,結果,胃病犯了。於是,在北京寒冷的風中,他只能和同伴們一起,裹著被子,凍得默默哭泣……
這個孫浩,不正是又一個“螞蚱爸爸”嗎?
除了這個“螞蚱爸爸”,還有另一個更讓你流淚的、關於“螞蚱爸爸”的故事,它也在《新京報》(2005年9月7日A17版)里——
2005年9月5日晚上,北京西單西西工程4號工地坍塌,46歲的農民工林蘭志,被一個由腳手架鋼管、混凝土、木板、鋼筋構成的“大餅”砸死。
林蘭志死後,工友們在他的床底下,找到了十幾個酒瓶。可是,身材瘦小的他幾乎從不喝酒,之所以收集這麼多酒瓶,是為了賣些錢供孩子上學……
這個林蘭志,我的小讀者,你能說他不是又一個命運更苦的“螞蚱爸爸”?而在這個工地上,和林蘭志同時遇難的,還有其他6位農民工。
親愛的孩子,你能說,這6位農民工中,沒有三蟲兒的叔叔、貓眼兒的大伯、二蛋兒的爸爸的身影?
所以——
如果你是城市孩子,我希望,在看完這本小說後,你能善待農民工、善待他們的孩子,試著和他們交朋友,因為他們就是螞蚱爸爸媽媽,他們的孩子就是那個和你一樣愛讀書、好學習的螞蚱。
如果你是農民工的孩子,而且跟著爸爸媽媽一起來到了城市,我希望,在看完這本小說後,你能更加心疼爸爸媽媽,在他們下班後,給他們端一盆洗腳的熱水,幫他們捶捶背、揉揉肩,一定要努力比螞蚱做得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