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我四下張望一眼,大家都在靜靜地看我。的確,只剩下我一個人沒有自我介紹了。忽然,忽然急促不安地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卻一時找不到話說,龐大的會議廳在這一刻顯得極為安靜和莊嚴。忐忑不安中,我緊張得心口不一地說了一句話,總算是勉強介紹了自己。然後,立馬坐下。我猜,此時我的樣子一定狼狽透了。不料,大家開始交頭接耳,他們強烈要求我詳細介紹西藏。
第110節:西藏的天堂時光(72)
我一聽,頭懵了! 高高在上的西藏 --那麼碩大空曠的地理; 人人神往的西藏 --那麼博大精深的文化; 天天天藍的西藏 --那麼柔美與冷峻的詞彙;
遍地開花的西藏 --那麼自然與神性的懷抱; 箭頭聚集的西藏 --那麼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區域……從何介紹?腦海里閃現的清晰畫面頓時變得模糊,然後,一片空白。
我語無倫次地拒絕了大家的要求。
主持人異樣的眼光對我不依不饒。她說,別人都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你既然來自那麼遙遠的邊地,怎麼能對西藏隻字不提?你是不是不歡迎我們到你的西藏玩?再說你是寫散文的,不是那些寫小小說的,故事不可能一開始就可以結束吧。
我支吾其詞,弄得好不自在。最終,依然說不出西藏。
後來幾天,筆會在創作交流與走走看看中度過。其間,有一位河北作家幾次來房間找我聊西藏,但都被我的寡言少語給打住了話題。可以說,那幾天我是想著"西藏"度過難關的。我甚至想到了魯迅先生常說的"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我想自己既然長期生活在西藏怎麼說不出西藏呢?我為什麼不把西藏的文化,西藏的風情,西藏的宗教儀式,西藏的歷史與傳說,講得天花亂墜,讓他們在嚮往中再次遭遇震驚呢?
回到西藏,我在冬日的陽光下沉默了好些日子。直到意外地收到那封讀者來信。信中是一張小小的剪報。那個河北作家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這次參加筆會,有幸認識了一個最沉默的人。初次見面,我著實吃了一驚:我印象中的他應該是一個雙頰通紅,頭髮有些稀疏且面目滄桑的高原行者,然而眼前的他白白淨淨,面目清秀得宛如江南小生。他一直用微笑的眼睛注視著每一個與會的發言者,如果不是親耳聽他自己介紹那一句"凌仕江,來自西藏!",你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他真的來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那片聖土……"
那一刻,我感覺日漸喧囂的西藏忽然變得從未有過的寂靜和遼遠。
論地理,西藏的確好比天堂。而我的天堂往往是那種超乎沐浴露的泡影想像,它使我的心靈在其中不斷清潔、健康、舒暢。從古到今,長期涉足西藏的作家、探險家、考古學家、攝影家、旅行家、藏學專家、記者等不計其數,各種著作、文字碎片或影相海量充斥人們視野,我沒發現有哪一位把西藏介紹清楚了,這其中也包括大量藏族母語作家。1933年,英國小說家詹姆斯o希爾頓企圖以《失去的地平線》一書解密西藏,他主觀地製造了人們對西藏的神秘啟蒙,那是我接觸的最早撩開西藏面紗的第一部國外著作,所以在我從前的文字里幾乎沒有提到過它。
不是我不願為大家介紹西藏,而是我本身不具備資格向諸位介紹西藏,因為我不是導遊。在我看來,西藏更不是一個適宜用來給人介紹的地方。西藏,想像一下,的確不錯。跋涉西藏十多年的長旅之後,我依然堅持用我自己的感受寫字說話--我只能說,經過多年以後,我的心好像離西藏更近了,我更加理解了這裡的人們對雪山與河流的愛,一開始他們就從深刻出發,他們對愛的表達最初和最終都是要把自己用佛洗塵的身體融入離天最近的地方,他們一生一世用愛的方式延續愛,這種愛不斷增加著雪山的高度和草原的寬度……為了讓心靈提前抵達那樣的高度,為了讓胸懷更接近那樣的寬度,除了默默感受,我別無選擇。
我一直想給那位河北作家寫封信。告訴他,其實我的西藏只是一個適合讓人用來默默感受的地方。可面對寂靜的雪山與寺院,我卻遲疑不敢下筆。我怕我的言辭誤導了他。
思來想去,最終寫下四字:西藏無言!
後 記
2006年的拉薩,空氣中到處飛舞著一首歌--《遇上你是我的緣》。不知是誰唱的,也不知多少次穿過那樣的歌聲,最終,我不得不相信緣。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一場形同虛設的雪漫過拉薩,我把茶端到雪下去品。為了看清雪的表情,我足足在雪中佇立了半個小時,我想與雪乾杯。結果,雪只是飄在茶杯中打了幾個旋就不見了。我想不明白,雪為什麼不肯落進我的心裡去?否則,我就可以向天堂大喊一聲:我心下雪了!
雪停止的時候,我跑回宿舍,喝了口帶雪的茶水,涼涼的,我寫:"雪來臨之前,我的頭痛得快要崩潰。"
寫完《西藏的天堂時光》是冬天,我遇見了一場緣分的雪。
雪後,過濾的陽光很快侵占了我的瞳孔,也侵占了雪的眼睛。當五色的風馬旗搖曳在雪中,我看到了西藏的手在顫抖;當經輪的搖響迴蕩在雪中,我仿佛聽到了西藏的心在跳動。十指連心,雙手合十,觸手可及,輕輕拂去落在心靈的塵埃,這天天天藍的景象,這朝聖民族唱響的生命之歌,這生生世世的鄉愁啊!
第110節:西藏的天堂時光(72)
我一聽,頭懵了! 高高在上的西藏 --那麼碩大空曠的地理; 人人神往的西藏 --那麼博大精深的文化; 天天天藍的西藏 --那麼柔美與冷峻的詞彙;
遍地開花的西藏 --那麼自然與神性的懷抱; 箭頭聚集的西藏 --那麼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區域……從何介紹?腦海里閃現的清晰畫面頓時變得模糊,然後,一片空白。
我語無倫次地拒絕了大家的要求。
主持人異樣的眼光對我不依不饒。她說,別人都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你既然來自那麼遙遠的邊地,怎麼能對西藏隻字不提?你是不是不歡迎我們到你的西藏玩?再說你是寫散文的,不是那些寫小小說的,故事不可能一開始就可以結束吧。
我支吾其詞,弄得好不自在。最終,依然說不出西藏。
後來幾天,筆會在創作交流與走走看看中度過。其間,有一位河北作家幾次來房間找我聊西藏,但都被我的寡言少語給打住了話題。可以說,那幾天我是想著"西藏"度過難關的。我甚至想到了魯迅先生常說的"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我想自己既然長期生活在西藏怎麼說不出西藏呢?我為什麼不把西藏的文化,西藏的風情,西藏的宗教儀式,西藏的歷史與傳說,講得天花亂墜,讓他們在嚮往中再次遭遇震驚呢?
回到西藏,我在冬日的陽光下沉默了好些日子。直到意外地收到那封讀者來信。信中是一張小小的剪報。那個河北作家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這次參加筆會,有幸認識了一個最沉默的人。初次見面,我著實吃了一驚:我印象中的他應該是一個雙頰通紅,頭髮有些稀疏且面目滄桑的高原行者,然而眼前的他白白淨淨,面目清秀得宛如江南小生。他一直用微笑的眼睛注視著每一個與會的發言者,如果不是親耳聽他自己介紹那一句"凌仕江,來自西藏!",你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他真的來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那片聖土……"
那一刻,我感覺日漸喧囂的西藏忽然變得從未有過的寂靜和遼遠。
論地理,西藏的確好比天堂。而我的天堂往往是那種超乎沐浴露的泡影想像,它使我的心靈在其中不斷清潔、健康、舒暢。從古到今,長期涉足西藏的作家、探險家、考古學家、攝影家、旅行家、藏學專家、記者等不計其數,各種著作、文字碎片或影相海量充斥人們視野,我沒發現有哪一位把西藏介紹清楚了,這其中也包括大量藏族母語作家。1933年,英國小說家詹姆斯o希爾頓企圖以《失去的地平線》一書解密西藏,他主觀地製造了人們對西藏的神秘啟蒙,那是我接觸的最早撩開西藏面紗的第一部國外著作,所以在我從前的文字里幾乎沒有提到過它。
不是我不願為大家介紹西藏,而是我本身不具備資格向諸位介紹西藏,因為我不是導遊。在我看來,西藏更不是一個適宜用來給人介紹的地方。西藏,想像一下,的確不錯。跋涉西藏十多年的長旅之後,我依然堅持用我自己的感受寫字說話--我只能說,經過多年以後,我的心好像離西藏更近了,我更加理解了這裡的人們對雪山與河流的愛,一開始他們就從深刻出發,他們對愛的表達最初和最終都是要把自己用佛洗塵的身體融入離天最近的地方,他們一生一世用愛的方式延續愛,這種愛不斷增加著雪山的高度和草原的寬度……為了讓心靈提前抵達那樣的高度,為了讓胸懷更接近那樣的寬度,除了默默感受,我別無選擇。
我一直想給那位河北作家寫封信。告訴他,其實我的西藏只是一個適合讓人用來默默感受的地方。可面對寂靜的雪山與寺院,我卻遲疑不敢下筆。我怕我的言辭誤導了他。
思來想去,最終寫下四字:西藏無言!
後 記
2006年的拉薩,空氣中到處飛舞著一首歌--《遇上你是我的緣》。不知是誰唱的,也不知多少次穿過那樣的歌聲,最終,我不得不相信緣。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一場形同虛設的雪漫過拉薩,我把茶端到雪下去品。為了看清雪的表情,我足足在雪中佇立了半個小時,我想與雪乾杯。結果,雪只是飄在茶杯中打了幾個旋就不見了。我想不明白,雪為什麼不肯落進我的心裡去?否則,我就可以向天堂大喊一聲:我心下雪了!
雪停止的時候,我跑回宿舍,喝了口帶雪的茶水,涼涼的,我寫:"雪來臨之前,我的頭痛得快要崩潰。"
寫完《西藏的天堂時光》是冬天,我遇見了一場緣分的雪。
雪後,過濾的陽光很快侵占了我的瞳孔,也侵占了雪的眼睛。當五色的風馬旗搖曳在雪中,我看到了西藏的手在顫抖;當經輪的搖響迴蕩在雪中,我仿佛聽到了西藏的心在跳動。十指連心,雙手合十,觸手可及,輕輕拂去落在心靈的塵埃,這天天天藍的景象,這朝聖民族唱響的生命之歌,這生生世世的鄉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