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元璋打斷了他:“百姓只是小康而已,可你卻成了富可敵國。”

  “百姓小康,則國家易治,天下太平矣!”沈萬三看著朱元璋,話鋒一轉:“至於我沈某大富,然皇上有旨,讓小民來應天建造廊廡,修築城牆,小民並不敢吝嗇,而是傾其力為之。倘小民貧困不堪,亦只是空有報國之心而無報國之力。皇上如是以為此事於國並無大害,小民懇請皇上取消種種海禁限制,以海上貿易作為立國方略。”

  朱元璋面有慍色:“取消海禁?”

  沈萬三知道朱元璋不高興了,可他也顧不得這些。再不說,也許今後沒機會了:“皇上,元朝廷實行海禁,可收效甚微。其原因就是,沿海商民,因商道不通,失其生理,反而轉而為寇。海禁愈嚴,賊伙倒是愈盛。小人以為:片版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入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

  朱元璋看著沈萬三,沉住氣:“那你說,如何個開放法?”

  沈萬三興奮起來:“朝廷恩准商民前往東西二洋貿易互市,則國之幸甚,民之幸甚!當然,這開禁並非毫無限制,朝廷可作些規定,商人若要下海必須申請引票、給朝廷交納餉稅,在船隻數目、貿易地點等方面也都要遵守朝廷的法度。這交納餉稅的市舶之設,始於唐宋。老祖宗們早已有法度可作今日之規。同時,為保護商人的海上貿易,皇上當發展堅兵利船,既使我大明於海外而揚威,亦使國內桑茶生產能蓬勃發展。”他見朱元璋不吭聲,又繼續說道:“當前之際,皇上當獎掖墾荒,發展農桑,扶植工商之業,以為貿易而拓展障礙。”

  朱元璋不吭聲地聽著,一會兒點頭,一會兒搖頭。他見沈萬三止住了話,這才說道:“不,海禁不能開!否則,沿海漁民亦商亦盜者則眾矣,其間,反我朝廷者亦混跡於其中。朕天下初平,豈可以此小利而誨盜。再說,海禁大開,只是富了你們這些商人。立國方略本當以農為本。我小時候討過飯,知道富人的貪心不足,巧取豪奪。因此古人說,不患寡而患不均。貧富不均者乃是天下不太平之根源也。”

  沈萬三看著朱元璋的臉,心涼了半截。他怔怔地看著朱元璋,嘆了一口氣:“皇上海禁,坑的不只是我沈萬三一人,更坑的是皇上自己的國家呀!十幾年前,你就說,淮西古道上的那位老媽媽,給了你福,給了我財,沒把福給我!”說著,他一陣狂笑,“嘿嘿,沒把福給我,所以我只好當階下之囚了。”

  第十七章 殘夢萬里 雲散水流(8)

  朱元璋眼瞪了起來,可沈萬三根本不管皇上的態度,愈加放肆起來:“皇上如果明日將我推向菜市場去殺頭,我也無怨。不過,殺頭只好殺一次。皇上要想第二次再殺我,那就殺不著了!”

  朱元璋站了起來,他知道,海禁實是禁了沈萬三這些搞海上私人貿易的商人,也難怪他那麼如喪考妣地瘋了起來。哼,你既然說我殺不了你第二次,那,我就讓你比死還難受。

  5朱元璋採納了沈萬三的一些意見,曉諭天下,卻依然不開海禁。沈萬三全家被流放雲南

  朱元璋回到寢宮,情緒倒是平靜了下來。他坐在燈下,卻一直在思索著沈萬三說的話。立國之初,面臨重建國家經濟的這位皇上,此時倒也學會了博採眾長。他從被他囚禁的沈萬三那裡,也受了啟發。作為出身於農家的皇帝,他對中國的國情並不生疏。一道道上諭、聖旨、詔書從宮中飛了出來:

  上諭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而已。”

  聖上曰:“兵革之餘,郡縣版籍多亡,今欲經理以清其源,元使過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於養民,養民在於寬賦。”

  上曰:“不施實惠,而概言寬仁,亦無益耳。以朕觀之,寬民必當阜民之財,息民之力。”

  上謂侍臣曰:“朕本農家,祖父皆長者。積善餘慶,以及於朕。今圖此者,後世子孫富貴易驕,使觀之,知王業艱難也。”

  上諭戶部:“農桑衣食之本,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華靡。”

  上諭戶部:“國家賦稅已有定製,撙節用度,自有餘饒。輕徭抑末,使得盡力農桑,自然家給人足,毋事聚斂傷國體。”

  ……

  勤政殿中,朱元璋正在批閱著奏章,馬皇后走了進來:“皇上,你歇著些吧!”馬皇后關切地說。

  朱元璋放下了手中的筆。

  馬皇后也坐在了朱元璋的對面:“這些日子,皇上為何如此煩惱?”

  朱元璋看著他的老伴,心中一陣溫暖。到底是老夫老妻了,還是皇后她想得著自己呀。可自己,面臨一國的政務,哪裡敢怠懈?因此他緩緩地說:“唉,這些天,朕一直在想沈萬三他說的那些話。他說的有些朕已採納,並已曉諭各大臣。”說著,他拿出一份文稿:“你看,他說的發展農桑的話,朕這裡也準備下一道政令,農民凡有田五畝到十畝的,必須栽種桑麻棉各半畝;有地十畝以上的,種植面積要按比例遞增。官府對此徵稅,每畝麻收八兩,棉花征四兩,桑樹四年後才起征。只是他說的那個取消海禁、貿易立國,朕再三思之,不能採納之,亦不敢採納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