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丹虎從風原是女,神龍作浪化為僧。

  書家時代難顛倒,科學精神避愛憎。

  傳說無權充鐵證,墓碑躍躍出金陵。

  這場討論,還在香港學術界引起反響。6 月13 日,香港《大公報》及時報導了郭沫若論《蘭亭序》真偽文章的內容。接著,該報根據一一些讀者來信及電話詢問詳細內容,還由編者在20 日寫了答讀者問的短文。6 月22 日開始,香港《文匯報》全文轉載了郭沫若的文章。香港《大公報》也發表了談論《蘭亭序》真偽問題的文章。

  三報刊背後的議論陳叔通在報紙上讀到郭沫若的文章,曾寫信與書法家沈尹默、邵裴於等交換意見,鼓勵他們就此撰寫文章。沈尹默7 月16 日覆信給陳叔通說:"《蘭亭》公案各方皆有言論,裴子不同意郭公臆斷,足以代表一切,非私言也。"他不贊成郭沫若"以字形判非右軍筆",認為"如照郭說,以字形判非右軍筆,則其他世傳右軍字跡如《十七帖》??等等,以及《快雪》、《時晴》、《奉桔》三帖,中唐時期流入日本之《喪亂》、《孔侍中》兩帖,皆陳隋人所廓填者,皆有問題,可以一筆抹煞。不但此也,與右軍同時除三希之王譞伯遠帖或者為郭公所承認,其餘王導、謝安、王廖、庾亮、庾翼諸人遺蹟皆可否定,此事恐不甚合理也。"他認為"郭文自相矛盾之處頗多",站不住腳。

  住在杭州的邵裴子,時已八十二歲,任浙江省文史館副館長。他在7 月30 日給陳叔通的覆信中,提到陳剪寄給他的高二適文章時說:"其文不舊不新,而標點斷句亦有不在句未者,均覺生疏,且文意亦有不盡清晰處。高自稱為向來留心王書者,蓋亦一狹義之專家。其論以郭為'小姐'而以李(按指李文田)為'丫頭,,雖止明'羞小姐,,卻還大'打丫頭'。 ????"沈、邵都不準備撰寫文章,陳叔通又將兩人覆信轉寄給顧廷龍,勸他寫文章參加討論。8 月2 日,顧廷龍覆信給陳叔通說:"兩奉手書欣悉一一。附示邵、沈兩函,均已拜讀,並已交景鄭兄同閱。渠擬遵囑試就邵公一札加以補充整理,惟恐平時對此問題甚少研究,恐整理不好。一俟脫稿,即呈台教。龍頗恩試論晉人書法兼及《蘭亭》公案,倘能成文,當先呈海。日前商錫永君赴青島過滬,閒談《蘭亭》,渠想作小說,《光明》收到論文想必不少。高二適似曾在墨巢座中見過。渠所舉《蘭亭》隸意,似太勉強。"沈尹默沒有寫文章參加討論,但他不同意郭沫若的意見。

  當時陳叔通把同沈尹默、邵裴子來往的這些信件都給郭沫若看了。

  章士釗沒有直接寫文章參加報刊上的討論。但從他向毛澤東推薦高二適文章的信,可以看到他是明確支持高文、反對郭文所持意見的,當時章氏正在編著《柳文指要》,他在書中借題發揮,特意寫了《柳子厚之於蘭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堅持《蘭亭序帖》非偽,《蘭亭序文》為真,而斥反對說者"持論詭譎,不中於實";又說:"如近日例,拘執新出二墓石為職志,以一定萬,以偶冒常,似於論法為大敵。"同郭沫若的觀點是針鋒相對的。7 月12 日,報社編輯部收到一篇寄自"北京東城史家胡同二十四號"、署名王益知的來稿:《(蘭亭序真偽)辯》。這個地址是章士釗的家,經了解作者是章的秘書。這篇文章主要從李文田跋來論辯《蘭亭序》真偽,認為李跋有很可疑之處,從而說明《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筆跡。他還認為,《蘭亭序》不能同《爨寶子》、《爨龍顏》相比,因為一個書法家寫的不同字體,有時完全兩樣。對《蘭亭序》和《臨河序》問題,作者認為,《臨河序》不是《蘭亭序》的縮槁,恰恰相反,《蘭亭序》卻是《臨河序》的引申和改寫。7 月21 日,章士釗曾對我報記者說:《蘭亭序》的真偽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會引起大家關注的。但是這一件事與政治無關,純粹是學術問題,可以讓大家寫文章進行研究和探討。

  隔了兩天,7 月24 日,王益知一天中連給報社打了兩次電話,說發現了新材料,要進行修改和補充,要求索回他的文章原稿。報社編輯部將其文稿寄還作者,從此沒有下文。

  9 月17 日,章士劊又對我報記者說:我也有一篇文章(按:大約即指《柳子厚之於蘭亭》),但是不好拿出來,一個原因是,我同郭老常見面,不好意思傷感情。但是這類辯論文章,難免意氣用事。另一個原因是,最近聽到一些風聲,傳說章某在這次討論中,自己不出馬,指使高二適試探一下,在幕後搖旗吶喊。這使我感到此事一下又卷進了政治漩渦。

  由此看來,章氏秘書抽回已經寄到報館的文稿顯非偶然,該同這裡所說的"風聲"不無關係吧!

  在此期間,報社編輯、記者在採訪、組稿活動中見到的許多學術界、書法界人士,都很關切這場討論。他們雖都沒有撰寫文章,卻很坦率地對記者談到自己的意見。他們的態度可以分作三種:許多著名的史學家贊成郭沫若的意見,如顧頜剛、翦伯贊、龍潛、鄭天挺等:還有不少著名的史學家、書法家和文學家不同意郭的意見,如魏建功、吳組緗、啟功、柴德賡等,還有碑帖店的老先生們流露無限憂慮的情緒;更多的表示贊成郭沫若一方的意見,但又感到文章有缺陷,有的認為雙方文章講述的理由都不充足,如唐蘭、黎錦熙、唐長孺、周振甫、博雪齋等。當時報社編輯、記者接觸到的各方人士,都對這場討論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