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馬克思把第一卷題獻給1864年逝世的威廉·沃爾弗:“獻給我永遠懷念的朋友,勇敢的、忠實的、高尚的無產階級先鋒戰士……”

  《資本論》以令人信服的邏輯,證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會被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指出了工人階級的世界歷史使命。由於《資本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他終於把社會主義從一項空想轉變為一門科學。

  在《資本論》里,馬克思還闡明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資本論》一書是馬克思理論創作的最高成就。

  早在第一卷印刷以前,馬克思已經準備好了其餘兩卷的初步整理結構。1867年9月以後,他立即繼續從事這兩卷的整理和寫作,可是他沒有來得及脫稿,死神不等他完成這部著作就奪去了他手中的筆。

  恩格斯承擔起這項神聖的使命,把這位共同作戰的好友的遺留的科學巨著繼續加以整理付印出版。馬克思的初稿筆跡誰都覺得看不清楚,只有恩格斯能辨認出來。而且像他那樣和馬克思志同道合的沒有第二個人。對每個問題,每項科學發現,馬克思都曾和他商量過;而這些發現中,有不少是他們兩人共同的精神財富。

  恩格斯把《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整理完工並付印出版,不僅是給他的朋友,而且也給自己,首先是給他們的前無古人的偉大友誼樹立了一個永久的紀念碑。

  馬克思在手稿的第三卷末尾本應論述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發展情況。可是他沒能實現這個計劃。在關於階級的那一章開始時,他的手稿就突然中止了。

  經過十多年黑暗的反動統治之後,在德國重新有了一個不受資產階級控制的工人組織。不僅是覺悟工人,連進步的知識分子也產生了新的希望,同情或是參加了工人運動。這就是詩人格奧爾格·海爾維格在全德工人聯合會成立不久,寫下這首詩,歌頌這個組織。

  威廉·李卜克內西於1862年夏天,經馬克思同意,從英國返回德國,作為馬克思恩格斯所信賴的人在那裡工作,並組織這支工聯隊伍。

  1863年5月,全德工人協會終於在萊比錫成立,斐迪南·拉薩爾當選為主席。

  馬克思為了德國工人階級的利益,念念不忘隨時返回祖國。所以他在柏林盤桓期間就積極活動以便恢復其普魯士公民權。普魯士政府在1848年時不同意恢復他的公民權,現在仍然拒絕他的這項要求。柏林的警察局長毫不掩飾地聲明拒絕的理由,說馬克思的思想“是共和主義的,至少不是忠於君主的”。

  馬克思不能回國,德國的工作只有通過朋友在那裡開展。

  1864年至1872年,馬克思在倫敦創立和領導共產主義同盟時期之後成為他進行實際政治活動的又一個高峰。

  1864年9月28日晚上,英國的、法國的、德國的、波蘭的、義大利的和瑞士的幾百名工人和民主派流亡者都聚集在聖馬丁堂。倫敦這個音樂廳的禮堂擠得水泄不通。馬克思作為德國工人的代表和法國工人的代表、英國職工會領袖以及其各國派來的革命民主主義者一起,坐在會議的主席台上。

  在這次代表德國工人講話的是馬克思向籌委會推薦的戰友埃卡留斯,馬克思親自起草了發言稿。會議通過選舉,國際工人協會籌委會領導成員中馬克思的名字列在末位。

  1864年11月1日,組織了臨時委員會,作為國際工人協會的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一致通過了馬克思起草的成立宣言作為綱領,對臨時章程也一致同意,這是科學共產主義的巨大成就,因為這樣一來,在同國際內部非馬克思主義流派鬥爭的時候,不論在綱領方面還是在組織方面,都有了堅實的基礎。

  在形式上,馬克思並不是國際工人協會的主要領導人。總委會的主席和總書記都是英國工聯的領袖,埃卡留斯也當過好幾年的總書記。馬克思只接受那些住在倫敦的德國工人的建議,當了德國通訊書記。在總委員會裡幾個國家的通訊書記、同主席和總書記一起組成了一個常務委員會。這是一種特設的領導小組,負責準備總委員會的會議和決議案。馬克思經常提出深思熟慮的有益建議,所以常務委員會中很快就贏得了大家的高度尊敬和充分信任。他簡直成了不可缺少的人物。《資本論》出版的第一天,國際工人協會作出決定,建議所有的工人學習《資本論》,馬克思的這部“工人的聖經”在國際這支無產階級大軍中很快顯示出巨大威力。馬克思這位通訊書記積極通過德國工聯的朋友做工作,爭取德國工聯組織加入國際組織。

  在國際工人協會中,馬克思雖然沒有擔任過國際的主席和書記,但卻是國際的實際首腦。從1864年國際誕生之日到國際解散,馬克思時刻為制定國際的綱領、路線和策略操心,為國際開展有效的活動和鬥爭承擔一號領導人的責任。國際的文件、決議和宣言幾乎都出自馬克思之手,國際對重大問題採取的措施和在關鍵時刻作出的決策差不多都由馬克思所倡議。馬克思通過國際同各國工人組織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從他們那裡了解各國工人運動的情況,仔細研究他們寄來的消息和材料,認真考察有關各國的文獻和資料,對他們的鬥爭策略提出中肯的意見。馬克思在國際中起著無人可比擬的重大作用,享有了極高的威望。

  第27章 晚年·最後的歲月(1)

  這位德國通訊書記一直在為德國統一、建立德國民主黨的工作因受拉薩爾和施韋澤的阻撓而心中不快。他在發現施韋澤推行的綱領並為俾斯麥的統治效勞非常氣憤,也為自己和恩格斯的“非常政治人物”不能回到祖國而苦悶。他只有寄希望《資本論》和朋友李卜克內西、倍倍爾及國內工聯會的影響力了。

  5月的太陽照耀在倫敦上空,馬克思從英國博物館走出來,他繞道經過市街,正走到國會大廈,這時一個聲音迎面截住了他。

  “老尼克——!”

  這是女兒燕妮在親熱地喊馬克思的綽號。綽號是這一家子在倫敦生活特有的幽默景點。貧窮和苦惱中常能從中尋找到一份輕鬆。夫人和兒女們常因為丈夫和父親黑得可愛稱馬克思“摩爾”、“老尼克”和“山神”,有的朋友因馬克思黑得嚴峻又親切稱他“雷神”。孩子們把媽媽喚作“媽咪”,把琳蘅叫“尼姆”。女兒們的綽號叫起來特別響亮特別可愛,這都是馬克思的發明了:大女燕妮叫“中國皇帝奎奎”,蘿拉叫“卡卡杜”(意思是白鸚鵡),愛琳娜則有好幾個外號:“杜西”、“中國王子古古”或是“矮子阿爾則利希”。這裡也可見馬克思同中國潛有一種特有的感情。

  馬克思聽到女兒親熱呼喚,心裡已預感到喜事來臨。

  燕妮跳到父親跟前,緊緊抱住他。

  燕妮已經25歲了,她像崇拜偶像似地熱愛父親。她也很快成為倫敦一位政治活動家。燕妮為分擔家庭經濟上的困難,不經得父親的同意就在一個英國人的家裡擔任家庭教師。馬克思常在家裡接待的兩位國際社會主義活動優秀青年又都被兩位大女孩看中了,燕妮與比利時的優秀青年龍格很要好,前不久蘿拉同非洲、古巴的一位常來家裡拜訪“國際領袖”的優秀青年保爾舉行了婚禮。馬克思真為孩子們政治上與自己志同道合而有說不出的高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