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個普魯士警察局的密探,1853年混進第恩街的馬克思家裡。他給政府對馬克思在倫敦第恩街的生活作了如下一段密探報告:

  這個黨(共產黨)的頭目是卡爾·馬克思。他的助手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曼徹斯特;弗萊里格拉特和沃爾費(所謂的魯普斯),在倫敦;海涅,在巴黎;魏德邁和克路斯,在美國;畢爾格爾斯和丹尼卡斯,在科倫;維爾特在漢堡。所有其餘的人都是這個黨的一般成員。馬克思確是黨的首腦和靈魂,這就是我認為必須給這個人物畫像的原因。

  馬克思中等身材,34歲,但頭髮已經開始花白;體魄健壯,臉有點像匈牙利革命家瑟美列,不過臉色比他黑,頭髮和鬍鬚也比他黑,鬍子從來不剃。他那雙明晰的眼睛閃耀著惡魔般的、兇險的光芒,一下子便使人得出他很有才華又很有魅力的印象;高深的知識和教養使他無可爭辯地凌駕於周圍的人們之上。

  在個人生活方面,此人極端紊亂和無聊,他不會當家,過著放浪的生活。洗臉、梳頭和換衣服,在他都是很少有的事。愛喝酒。偶爾會好幾天無所事事。但是一忙起來就是夜以繼日;他想什麼時候睡覺就睡覺,想什麼時候起床就起床,常常一干就是通宵不眠,直到中午和衣往沙發上一躺,一直睡到晚上,也不管來不來人。而那些人上他家裡來找他的人就像是來到了風車跟前一樣,反正也是止不住他的瞌

  睡。

  他的夫人是普魯士大臣馮·威斯特華倫的妹妹,一個很有教養和平易近人的女子,由於很愛自己的丈夫,她習慣了這种放浪的生活,對窮困也安之若素。她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三個孩子都長得挺漂亮,都有他們父親那樣的聰明的眼睛。

  馬克思雖然一般說來是急性子,很粗野,但是作為丈夫和父親很溫存和細膩。馬克思住在倫敦最窮,因此也是住最便宜的住宅區,他租的套房只有兩間,一間對著街,這是客房,後面那間是睡房。屋裡的家具都糟透了,簡直不成樣子,都是些用壞了的、搖搖晃晃的破爛貨,到處是一層厚厚的塵土,所有東西都七零八落。客房中央放著一張上面鋪膠布的舊式桌子。桌子堆滿了手稿、報紙、書籍、兒童玩具、破舊衣服和馬克思夫人的手工活;除此之外,還可以在那裡看到有缺口的茶杯、用髒了的勺刀叉、大蜡台、小酒盅、墨水瓶、荷蘭菸斗、菸灰——這一切都亂七八糟地堆在桌子上。

  來訪的人一走進馬克思房裡,立刻就會墮入煙炭和菸草的瀰漫煙霧之中,開頭他必得像在山洞裡那樣摸索著移步,直到眼睛漸漸習慣於黑暗,能夠在這滾滾煙霧之中辨別出一些東西為止。所有的東西都很髒,都蓋滿灰塵,要想往哪兒坐下去是危險的:一張椅子,一共才三條腿,另外一張碰巧還完整無損,可是孩子們在上面玩著做飯菜,遞給客人坐的正好是這張椅子,那上面孩子們做的飯菜還沒有擦乾淨,誰要是坐下去,肯定會把褲子弄髒了。但馬克思和他的妻子對這一切絲毫不感到難為情,他們會很殷勤地接待您,給您遞上菸斗、菸草,隨便從手底下抓一杯清涼飲料端給您。交談很有意思、很愉快,這就補償了簡陋的陳設和不舒適的條件,您會習慣於跟這些人交往,開始感到這個圈子很有趣,很別致,這就是共產黨人領袖馬克思的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

  不知道那普魯士政府的大臣——燕妮的哥哥看到這份密探報告後是何感慨?是哭?是笑?……

  也許“大臣老爺”對自己的妹妹的處境在笑在哭或非笑非哭的時候,燕妮的一家卻已開始出現了轉機。

  1856年5月至7月,燕妮帶孩子回特利爾守候在母親的病床旁,母親給了她一筆小小的財產,7月23日母親去世,燕妮帶孩子在巴黎停留後於9月10日回到倫敦。

  這筆小遺產再加上恩格斯的資助,馬克思一家終於從第恩街的那個“洞穴”里掙脫出來。

  英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世界市場的霸主。

  倫敦是世界金融、工業和貿易的首都。

  倫敦同社會主義思想中心的巴黎形成鮮明的對照。

  這裡在歷史上雖有過偉大空想主義者羅伯特·歐文影響下的全國工聯總罷工和大規模的憲章運動,但是在1847年的經濟危機過後開始新的經濟繁榮時期,英國工人放棄了自發的社會主義鬥爭。不列顛的實證主義和求實主義占了上風。工聯和企業家們選擇了實行政治妥協,磨去了有尖銳稜角的政策。

  這種氣氛使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的意識受到壓抑,然而對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來說,倫敦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個國際經濟首都使他有可能全面看到整個世界的政治和經濟生活,擴大視野,而在這以前他的視野只限於歐洲。

  倫敦作為資本主義的先驅和典型的中心,使馬克思能夠對於資本主義體系的機制進行全面的科學分析,並用新的事實來豐富自己的學說。

  英倫三島的政治流亡生活對馬克思來說是個人和家庭方面的悲劇。可作為他們主要著作《資本論》的思想和材料,這種生活又是他縱有萬貫家財和天堂之樂也無可替代的。

  倫敦是馬克思一生中的最後一個階段,它好像是由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為他預先準備好了,好像是歷史事件將馬克思的各個發展階段作了很理想的安排,幫助他登上了一個新的階梯,促使他把在大陸上受到的教育加以完善。

  英國正像他的英國博物館一樣也成為歐洲甚至全世界最大的一家“博物館”之一。因此,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離開大陸,這不單單是他不平靜的生活中的一次例行的遷徙,它意味著馬克思的命運隨著政治形勢的根本變化而發生了轉折:以社會意味的高漲,1848年革命的爆發和失敗為標誌的整個歷史時期已經結束。

  “前30年,人生的前半生——這個充滿激情和樂觀精神的青年時代……”馬克思離開浮躁的“小家”時又在英國博物館裡盡情遨遊著。他不時在回顧總結自己前30年走過的路:1842年至1849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這期間的觀察社會、積累知識、獲取經驗,在社會意識急劇發展和革命運動不斷高漲的影響和鼓舞下制定了新的學說,創建了黨,擬訂了經過深思熟慮和詳盡無遺的革命綱領,並且親自參加了革命鬥爭。此外,也實現個人生活方面的理想:和燕妮結婚……同恩格斯的友誼、琳蘅的友誼……

  馬克思得出結論:婚姻中人生7年曲折的戀愛是最大的幸福,得到村姑琳蘅的那種敬和愛的神聖的默契、奉獻是最大的幸福;尋求到人生最高尚的信仰,探索一條理想的發展道路,結識恩格斯這樣的一些銘友,並將全部身心投入偉大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之中……這更是人生最最莫大的幸福……

  流亡倫敦之前的30年,在馬克思心中留下了美好幸福的回憶,他將前30年生活中的風霜雨雪全略去不計,他認為:

  在柏林這個全世界公認的哲學思想中心鑽研了理論。

  在科倫,用現實生活檢驗了自己的理論知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