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半部論語

  張角兄弟斗大的字識不了一籮筐,造反後,時間長了手下人不免有些瞧不起。張角左思右想,派人抓來了天下最有學問的蔡邕,充為行軍教授,同時也抓來了蔡邕的兩個雙胞胎書童賈演和賈源。

  每天,張角三兄弟雞鳴即起,先跳舞鍛鍊身體,他們稱之為聞雞起舞,然後讀書。他們住的宮殿裡居然經常傳出琅琅的讀書聲,讓熟悉他們的人吃驚不小。當時,《三字經》《百家姓》等都還沒有,但總得找個簡單點的教材啊,蔡邕無奈,只好不顧歷史進程地選擇了朱熹的《四書集注》作為他們的識字課本。

  先從《大學》講起,蔡邕讀一句,讓張角兄弟讀一句。蔡邕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張角跟著讀:「大學之道,在明明……老師,這裡多印了一個『明』。」

  張寶說:「老師,『止於至善』的意思我明白了,就是要殺掉所有行善的人。」

  於是,張角下令,把領地內所有修橋補路做過好事的人都抓起來統統幹掉。

  蔡邕毫無辦法,只好放下《大學》,教他們讀《孟子》。蔡邕讀:「嫂溺,叔援之以手。這意思就是……」

  張角接過話來說:「這還不簡單?你能不能教我們難點的啊?」

  蔡邕很奇怪,問:「你說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張角回答:「太簡單了啊。這意思是,嫂子小便,小叔子要幫一把手。」

  蔡邕當時昏倒,醒過來不得不扔了《孟子》,再換《論語》。

  蔡邕讀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張角翻譯道:「學習就像白色的鳥兒在飛。」

  蔡邕驚奇道:「你這個說法倒是很有詩意嘛。」因為「習」字當時的寫法是「羽」下加「白」。蔡邕對張角三兄弟突然有了點信心。但張角很快又讓蔡邕失望了,因為他權力實在太大,手下人對他的命令又不拒絕,他隨意按《論語》的話來管理自己的領地,讓蔡邕毫無辦法。比如在讀到「有寡婦見鰥夫而欲嫁之」的時候,他就下令道:「《論語》里說了,所有的寡婦必須改嫁。」一紙命令傳下,不知道毀了多少婦人的名節,連蔡邕的寡婦女兒蔡文姬都被他強行嫁給了匈奴的左賢王。

  蔡邕沒辦法了,只好小心翼翼地找那些不會涉及到人命的句子來教。

  蔡邕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聽了這話,張角跳起來哈哈大笑,下了命令,廣選民間美女,充實後宮。蔡邕不明白,問張角,大王何所領悟?張角道:「這裡明明說了,我從來沒見過什麼德行能好過美色的了。所以要多選美女,增加道德。」

  蔡邕無論如何不敢再教他們《中庸》了,因為「庸」「邕」同音,他實在怕引火燒身。

  文姬歸漢

  張角按照自己理解《論語》「有寡婦見鰥夫而欲嫁之」的意思,強迫所有寡婦改嫁,其中就有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張角為了討好匈奴,將蔡文姬嫁給了匈奴左賢王。

  蔡文姬嫁給左賢王后,覺得那裡的生活很不舒服。讓她不舒服的是,那裡的人居然對婦女非常尊重,講究LADY FIRST。她不禁想起製作《烈女傳》的曹大家來,她想,對女人怎麼能這麼尊重呢,這成何體統。但她沒有辦法,只有因地制宜,讓自己變得習慣起來。

  生活上倒也沒什麼,不過是匈奴人把「板凳」叫成「條凳」、把「吃飯」說成「進餐」而已;而在內地的許多高雅遊戲,比如麻將,那裡是一概沒有,只流行五十四張的紙牌,拿在手裡輕飄飄的,很沒分量。最受不了的是那裡人吃肉都吃七分熟的,簡直是茹毛飲血嘛,蔡文姬忿忿地想。

  左賢王手下奴僕如雲,廚師就有十幾個,蔡文姬手把手地教他們製作中華料理,廚師們直夸「夫人真能幹」。幾年下來,蔡文姬除了生了兩個孩子外,簡直無事可做。鬱悶的時候,只剩下小資地講講情調,思念思念故鄉了。故鄉思念久了,免不了要做一些歌來寄託一下,蔡文姬本來就是才女,寫點歌詞自是小菜一碟,她最著名的歌是《胡笳十八拍》:一拍拍到頭髮邊啊,頭髮細密又纏綿;二拍拍到眉毛邊,眉毛彎彎真好看;三拍拍到嘴唇邊,紅紅的嘴唇甜又軟;四拍拍到頸兒邊,頸兒滋潤圓又圓……十八拍到心口邊,心兒飛到家鄉好田園。

  《胡笳十八拍》流傳甚廣,從匈奴流到了中原,人們嫌歌名叫起來太麻煩,就去掉了「胡笳」兩個字,直接叫成了《十八拍》。此歌流傳到後世,受到上至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的一致喜愛。據載,一千多年後,清朝康熙年間,一等鹿鼎公韋小寶還曾經將此曲交給一百多人的交響樂隊進行大規模的演出,一時傳為佳話。

  《十八拍》在市井流傳了很多年後,傳到了曹操的耳朵里。其時張角兄弟早已被蔡邕的雙胞胎書童賈演和賈源殺掉,曹操的丞相也已經做了很多年,他很喜歡蔡文姬的才華,便讓人將她接回漢朝,左賢王也不敢阻攔。

  蔡文姬後來嫁給了董祀,平安地度過了後半生,也不必細表。

  就蔡文姬因地制宜一事,後人有對云:金紫萬千誰治國,裙釵一二可安邦。

  張角之死

  張角造反後,抓來了蔡邕做他們的老師,蔡邕的書童賈演和賈源自然同車而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