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我明天要到湘潭去,要過幾天才回來。我姐姐要我去有些事。”
她相信這是託詞,他怕她丈夫找他的麻煩。她說:“那你去吧。”
他甚至都不敢再親她,他們只是隨便地擁抱了下,他就走開了。儘管這樣,她並不恨他。她這一世終於嘗到了愛人的滋味,沒有他的出現,她不會有這種被愛情折磨的強烈的體會。這種體會如火爐燒烤著我。她想。她覺得她沒什麼好抱怨的。她走到一處水池前,這是一處設有假山的長方形水池,水池邊上有幾張麻石凳,她在一張麻石凳上坐下了。她看著前面的假山,又瞧著前面的樹木,她的視線忽然被明澈如鏡的水面吸引了。
一個玉盤似的圓月倒映在水裡,月亮周邊還有幾圈紅、黃、藍、綠的顏色,這是月暈。
她把目光從水中移到天空,她這才留意到寧謐的天空十分美麗,那輪圓月懸在碧天上,紅黃藍綠幾種顏色圍繞著月亮。這種月相她還從沒見過,她被迷住了,她盯著月亮。她想這是給我什麼啟示嗎?我從來就沒找到過我想要的東西,我以為我的愛情感動了大力,其實只是感動了我自己,我怎麼能感動他人呢?他有他的生活模式,他在他的自我意識里存在著,一旦發生衝突,甚至只是露出衝突的端倪,他就躲到他的自我中心中去了,那個“自我中心”里她的比重是那麼輕,也許只是一朵浮雲,也許連浮雲也不是。她想。
她的目光又移到水池中,水紋絲不動,她拾起一顆小石子,丟到水中,水面上立即泛起了一圈圈漣漪,圓月破碎了,晃動著,隨後水面又恢復了平靜,月亮又成了一個由幾種顏色包圍的圓盤。遠處傳來輪船的嗚嗚嗚聲,還有一輛汽車駛過的聲音,這兩種聲音逝去後,世界又是一片寧謐。她想起弟弟在《長沙晚報》第四版上談論的一首禪偈,偈曰:
夢時有我哭,醒時無我笑。貪嗔痴何在,正好自觀照。她又一次感到自己很好笑地笑了笑,她覺得她的大腦不再腫脹了,她覺得她像這個月夜一樣能面對她的未來了……她在這張石凳上坐了很久,她感到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曇花一現,隨之而來的卻是煩惱和茫茫黑夜,你永遠捕捉不到你想尋找的東西,失望永遠等著你……天色微明了,她看見曙色從薄雲里透出來,黃黃的一線,驅散著漫漫長夜,接著又有幾抹黃色從雲層里射出來,將黑夜沖得更淡了。一隻鷹在晨曦中盤旋,忽而飛進雲層,忽而又從雲層里飛出。整個天空都是它的,它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翱翔。她痴迷地瞪著它,我應該成為這隻鷹,她想。弟弟被她回來的聲音驚醒了,弟弟本來就有起早床的習慣。弟弟注意到姐姐的臉色很白,像紙一樣白,且十分疲倦,便請到姐姐一晚沒睡覺。“你昨晚沒睡覺?”
她回答弟弟說:“我看到了一隻鷹。”
弟弟注視著姐姐臉上的表情,覺得姐姐臉上的表情有點兒古怪。隨後,他把目光移到了姐姐的頭髮上,他發現姐姐的有額上有一綹頭髮白了,他找到了古怪的原因,驚異道:“姐姐,你這綹頭髮白了。”他臉上露出了擔心姐姐的神色。
鄧瑛並不驚慌,她走到鏡子前看了眼,她看見她右額上有一綹手指粗的頭髮全白了,繞著她的顱骨向後彎去,如一條白色的帶子纏著頭。她摸了摸,一點也不在意的樣子。
“白了就白了,姐姐也四十歲了。”
她睡下了,她睡得很寧靜。中午弟弟走進書房叫她起床吃飯時,發現她的臉色在睡夢中恢復了紅潤,仿佛臉上有一層光在閃耀。弟弟說;“姐姐,吃飯了。”
“哦,”她醒了,“我做了一個好夢。”
“什麼夢?”弟弟問她。
她回憶著那個夢的樣子看著弟弟,“我夢見我的頭髮都剃了,成了尼姑。”
弟弟一笑,“這算什麼好夢?”
整整一個下午她就這麼坐著,這麼凝望著藍天。她遐想她成了一隻鷹,在藍天上翱翔,想飛到哪裡就飛到哪裡,哪裡都有她翅膀投下的陰影,而任何一處美麗的地方都無法挽留她,因為她是一隻飛翔的漂亮的雌鷹,她是生,她是神性的存在體。弟弟的書房牆上有一幅字,是弟弟的手跡,弟弟從小就寫得一手好毛筆字,那幅字是弟弟非常喜歡的一首禪偈,曰:茫茫拔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她曾問弟弟這首偈是什麼意思,弟弟說有些求道的人往往是捨近求遠,把真實的自己丟掉,去追尋所謂更好的東西,其實更好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的,而那些求道的人卻以為有,反而離生命的本體愈來愈遠。“其實生命的本體就是自我,自我從來就沒有丟失,哪裡用得著去追尋?但那些求道的人卻以為一定有更好的東西等待著他們去尋找。”弟弟說。她看著這幅寫在宣紙上的偈,想著和弟弟交談的心得,她想仰起臉大笑一氣,她笑了。
幾天後,她消失了,事先也沒跟任何人說一聲什麼,誰也不曉得她到哪兒去了。大家都在找她,打聽她的下落,她丈夫還跑來找她弟弟要人,凶凶地威脅她弟弟,說是他把姐姐藏起來了。整整一年過去了,她丈夫,她弟弟,她的朋友都沒有她的消息……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她相信這是託詞,他怕她丈夫找他的麻煩。她說:“那你去吧。”
他甚至都不敢再親她,他們只是隨便地擁抱了下,他就走開了。儘管這樣,她並不恨他。她這一世終於嘗到了愛人的滋味,沒有他的出現,她不會有這種被愛情折磨的強烈的體會。這種體會如火爐燒烤著我。她想。她覺得她沒什麼好抱怨的。她走到一處水池前,這是一處設有假山的長方形水池,水池邊上有幾張麻石凳,她在一張麻石凳上坐下了。她看著前面的假山,又瞧著前面的樹木,她的視線忽然被明澈如鏡的水面吸引了。
一個玉盤似的圓月倒映在水裡,月亮周邊還有幾圈紅、黃、藍、綠的顏色,這是月暈。
她把目光從水中移到天空,她這才留意到寧謐的天空十分美麗,那輪圓月懸在碧天上,紅黃藍綠幾種顏色圍繞著月亮。這種月相她還從沒見過,她被迷住了,她盯著月亮。她想這是給我什麼啟示嗎?我從來就沒找到過我想要的東西,我以為我的愛情感動了大力,其實只是感動了我自己,我怎麼能感動他人呢?他有他的生活模式,他在他的自我意識里存在著,一旦發生衝突,甚至只是露出衝突的端倪,他就躲到他的自我中心中去了,那個“自我中心”里她的比重是那麼輕,也許只是一朵浮雲,也許連浮雲也不是。她想。
她的目光又移到水池中,水紋絲不動,她拾起一顆小石子,丟到水中,水面上立即泛起了一圈圈漣漪,圓月破碎了,晃動著,隨後水面又恢復了平靜,月亮又成了一個由幾種顏色包圍的圓盤。遠處傳來輪船的嗚嗚嗚聲,還有一輛汽車駛過的聲音,這兩種聲音逝去後,世界又是一片寧謐。她想起弟弟在《長沙晚報》第四版上談論的一首禪偈,偈曰:
夢時有我哭,醒時無我笑。貪嗔痴何在,正好自觀照。她又一次感到自己很好笑地笑了笑,她覺得她的大腦不再腫脹了,她覺得她像這個月夜一樣能面對她的未來了……她在這張石凳上坐了很久,她感到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曇花一現,隨之而來的卻是煩惱和茫茫黑夜,你永遠捕捉不到你想尋找的東西,失望永遠等著你……天色微明了,她看見曙色從薄雲里透出來,黃黃的一線,驅散著漫漫長夜,接著又有幾抹黃色從雲層里射出來,將黑夜沖得更淡了。一隻鷹在晨曦中盤旋,忽而飛進雲層,忽而又從雲層里飛出。整個天空都是它的,它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翱翔。她痴迷地瞪著它,我應該成為這隻鷹,她想。弟弟被她回來的聲音驚醒了,弟弟本來就有起早床的習慣。弟弟注意到姐姐的臉色很白,像紙一樣白,且十分疲倦,便請到姐姐一晚沒睡覺。“你昨晚沒睡覺?”
她回答弟弟說:“我看到了一隻鷹。”
弟弟注視著姐姐臉上的表情,覺得姐姐臉上的表情有點兒古怪。隨後,他把目光移到了姐姐的頭髮上,他發現姐姐的有額上有一綹頭髮白了,他找到了古怪的原因,驚異道:“姐姐,你這綹頭髮白了。”他臉上露出了擔心姐姐的神色。
鄧瑛並不驚慌,她走到鏡子前看了眼,她看見她右額上有一綹手指粗的頭髮全白了,繞著她的顱骨向後彎去,如一條白色的帶子纏著頭。她摸了摸,一點也不在意的樣子。
“白了就白了,姐姐也四十歲了。”
她睡下了,她睡得很寧靜。中午弟弟走進書房叫她起床吃飯時,發現她的臉色在睡夢中恢復了紅潤,仿佛臉上有一層光在閃耀。弟弟說;“姐姐,吃飯了。”
“哦,”她醒了,“我做了一個好夢。”
“什麼夢?”弟弟問她。
她回憶著那個夢的樣子看著弟弟,“我夢見我的頭髮都剃了,成了尼姑。”
弟弟一笑,“這算什麼好夢?”
整整一個下午她就這麼坐著,這麼凝望著藍天。她遐想她成了一隻鷹,在藍天上翱翔,想飛到哪裡就飛到哪裡,哪裡都有她翅膀投下的陰影,而任何一處美麗的地方都無法挽留她,因為她是一隻飛翔的漂亮的雌鷹,她是生,她是神性的存在體。弟弟的書房牆上有一幅字,是弟弟的手跡,弟弟從小就寫得一手好毛筆字,那幅字是弟弟非常喜歡的一首禪偈,曰:茫茫拔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她曾問弟弟這首偈是什麼意思,弟弟說有些求道的人往往是捨近求遠,把真實的自己丟掉,去追尋所謂更好的東西,其實更好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的,而那些求道的人卻以為有,反而離生命的本體愈來愈遠。“其實生命的本體就是自我,自我從來就沒有丟失,哪裡用得著去追尋?但那些求道的人卻以為一定有更好的東西等待著他們去尋找。”弟弟說。她看著這幅寫在宣紙上的偈,想著和弟弟交談的心得,她想仰起臉大笑一氣,她笑了。
幾天後,她消失了,事先也沒跟任何人說一聲什麼,誰也不曉得她到哪兒去了。大家都在找她,打聽她的下落,她丈夫還跑來找她弟弟要人,凶凶地威脅她弟弟,說是他把姐姐藏起來了。整整一年過去了,她丈夫,她弟弟,她的朋友都沒有她的消息……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