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直到趙愛貞再次來到監牢,川島芳子仍是一動不動地躺著,她多麼希望時間就這麼凝固啊。一聲清脆的開鎖聲把沉浸在思考中的川島芳子帶出了最後的夢幻,不曾梳頭也無須洗臉,兩人打了個照面,便在沉默中相繼走出。
在影影綽綽的黑暗中,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戒備非常森嚴。兩名法警扶持著她的胳膊,牽引著她走向她最後的「舞台」。第一監獄後院西南角上那個侍弄得宛如花園似的小農場——這是囚犯種菜的園圃,就是這次處決的臨時刑場。許多記者在刑場外已經等候多時了,就似等待女主角出場,無論是文字記者還是攝像記者都嚴陣以待,準備在第一時間把消息發出去。可是到了川島芳子進入刑場的時候,國內的記者卻都全部被拒之於門外了,只有一個美聯社的記者被允許進入刑場。抗議是意料中的事情,抗議無效也是意料中的事情,記者們只有張大耳朵期待那一聲槍聲,然後好寫稿。
萬籟寂靜,刑場上沒有一點聲息。站到被指定的地方後,川島芳子腦袋低垂著,搖搖晃晃像是要睡去了一般。執行檢察官何承斌用司法人員特有的莊重聲音,例行地開始詢問姓名、籍貫和年齡等,川島芳子夢囈般地應答著。
所有問題都要答完,那個最終的時刻就要來臨,忽然間,這個好似夢遊的人像是想起了什麼,頭猛地抬起,神情緊張,嘴唇輕輕地發顫,她用急切的、懇求的口吻說道:「我要給我的父親寫封信!」幾個執行官對視了一眼,然後點點頭:「你說吧。」「不,我要自己寫。」一疊紙被遞到她手上,眼眶中的淚水一個勁地打轉,川島芳子用蘸著濃墨的筆寫下了短短數行:「父親大人:終於三月廿五日的早晨執行了,請告訴青年們永遠不止地祈禱中國之將來,並請到亡父的墓前告訴中國的事情,我亦將於來世為中國而效力。」
「還有什麼事嗎?」執行官再次問到。川島芳子沉吟了一會,臉上浮起一種苦笑,央求著說道:「如果法官允許,我還想換換衣服。我有一套白紡綢的褲子和黑色的綢子上衣,是父親為我做的壽衣,可以嗎?」而此時在監獄門外傳來嘈雜的人聲,還夾雜著砸門的砰砰響聲,從半夜等在那裡的記者和市民都不滿地和憲兵爭吵起來。這讓幾位執行官只想著快點把事情辦完,別出什麼亂子。「不行,時間到了!」何承斌站起身迅速地回答。
兩位法警把川島芳子扶住,又按了下她的肩膀,令她面牆跪下。法警閃開,一個刑警托起馬槍,一槍射去,她應聲倒地。子彈從後腦穿出右額,頭部浸在一攤濃漿的血泊里。幾位執行官長長地舒了口氣,檢驗員宋純義把她還沒有僵挺的屍體翻過身來,驗明了正身,點點頭表示認可了。三個執行官迅速地離開,留下法院收屍的夫役把屍體放到一塊門板上,搭到牆角邊,蓋上半片破舊的席片。
7時過後,一副擔架從監獄的後門抬出。記者們涌了上去,被血污塗蓋的臉已無法辨認。日本長老古川大航認領了屍體,日善後連絡班廣賴和川島芳子堂姐金幼貞也趕了過來給她裹上白毛毯和花布,做完佛事,送往朝陽門外日本人墓地火化。
後來古川大航透露說,在川島芳子死時的衣兜里有幾隻毛粟子,手裡還攥著寫著絕命詩的紙片。詩曰: 有家不得歸, 有淚無處垂, 有法不公正,有冤訴向誰。 這可以看做是她對自己生平一個最好的註解了吧,它真實地記錄了漢奸在尋找靈魂的歸宿時,普遍會遇到的難堪。
各報記者們對於監獄方面阻礙新聞自由極為不滿,事後不斷向司法部門提出質問。法院對於記者們的質問也無可奈何,不了了之。但是,對川島芳子的槍決真相卻是傳說紛紛,鬧得滿城風雨。報紙和雜誌上成篇累牘地把這件事情加以渲染,有的報紙還設立了連載追蹤報導,一時間幾乎沒有人相信川島芳子已經真的死了。其中最神乎其神的一條傳聞是:一位名叫劉風玲的女犯作了川島芳子死刑的替身,其代價是10根金條。整件事的經過傳說是這樣的:囚犯劉風玲在監獄裡得了重病,醫生診斷沒有治好的希望。監獄官員便找了劉風玲的媽媽,說要其女兒為某個身分很高的人作槍決的替身,如答應可換來10根金條,若不答應,母女二人性命難保,劉風玲的母親就邊哭邊答應了。但當時只領了4根金條為定錢,剩餘6根待執行死刑後去取。當老人按約定的日期前去領金條時,就再也沒有回來。女囚劉風玲的妹妹劉風貞便向當局要母親,並向報界公開揭露了此事的始末。
亦有傳聞說,某國民黨權貴因迷戀川島芳子的絕代風華,不惜違犯國法,用偷龍換鳳的手法,花重金買通獄吏將川島芳子救出,秘密納為外寵……諸多傳言,不脛而走。川島芳子的老師本多松江甚至直接就作了這樣的推測:「當我聽說死者的耳朵附近長著又密又厚的頭髮時,我立即想到這是替身,而不是芳子。」
人們綜合了各方面的原委,對川島芳子的死提出了種種質疑:首先,過去一直把川島芳子一案作為「殺一儆百」的典型,報紙廣播都曾大肆進行轟炸式的宣傳,甚至破格舉行萬人空巷的公審,並為之拍攝電影記錄片,為什麼最為關鍵的行刑場面,卻搞得如此神秘?處理得那麼倉促?其次,有什麼理由無視慣例,不准新聞記者在行刑現場採訪?即已臨處決,何以如此保密?再次,退一萬步說,倘使為了防止越獄逃跑或其他意外事件發生,終審現場不放外人進入,那麼為什麼在處刑後仍然不將現場和其他情況向新聞記者公開?更為奇怪的是,為什麼把中國記者拒之門外,而允許一名外國記者進入現場?最後,為什麼將犯人面部等處弄得那麼血肉模糊,又沾滿泥土,以至於難以辨認,而且一向以男裝短髮示人的川島芳子,在死時為什麼頭髮長得能夠盤繞到脖子上,並特意選了漆黑的黎明行刑,讓不清晰的容貌更無法看清?所有的質疑都沒有得到官方的正式回應,流言不止,只有等待時間的沖蝕。
在影影綽綽的黑暗中,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戒備非常森嚴。兩名法警扶持著她的胳膊,牽引著她走向她最後的「舞台」。第一監獄後院西南角上那個侍弄得宛如花園似的小農場——這是囚犯種菜的園圃,就是這次處決的臨時刑場。許多記者在刑場外已經等候多時了,就似等待女主角出場,無論是文字記者還是攝像記者都嚴陣以待,準備在第一時間把消息發出去。可是到了川島芳子進入刑場的時候,國內的記者卻都全部被拒之於門外了,只有一個美聯社的記者被允許進入刑場。抗議是意料中的事情,抗議無效也是意料中的事情,記者們只有張大耳朵期待那一聲槍聲,然後好寫稿。
萬籟寂靜,刑場上沒有一點聲息。站到被指定的地方後,川島芳子腦袋低垂著,搖搖晃晃像是要睡去了一般。執行檢察官何承斌用司法人員特有的莊重聲音,例行地開始詢問姓名、籍貫和年齡等,川島芳子夢囈般地應答著。
所有問題都要答完,那個最終的時刻就要來臨,忽然間,這個好似夢遊的人像是想起了什麼,頭猛地抬起,神情緊張,嘴唇輕輕地發顫,她用急切的、懇求的口吻說道:「我要給我的父親寫封信!」幾個執行官對視了一眼,然後點點頭:「你說吧。」「不,我要自己寫。」一疊紙被遞到她手上,眼眶中的淚水一個勁地打轉,川島芳子用蘸著濃墨的筆寫下了短短數行:「父親大人:終於三月廿五日的早晨執行了,請告訴青年們永遠不止地祈禱中國之將來,並請到亡父的墓前告訴中國的事情,我亦將於來世為中國而效力。」
「還有什麼事嗎?」執行官再次問到。川島芳子沉吟了一會,臉上浮起一種苦笑,央求著說道:「如果法官允許,我還想換換衣服。我有一套白紡綢的褲子和黑色的綢子上衣,是父親為我做的壽衣,可以嗎?」而此時在監獄門外傳來嘈雜的人聲,還夾雜著砸門的砰砰響聲,從半夜等在那裡的記者和市民都不滿地和憲兵爭吵起來。這讓幾位執行官只想著快點把事情辦完,別出什麼亂子。「不行,時間到了!」何承斌站起身迅速地回答。
兩位法警把川島芳子扶住,又按了下她的肩膀,令她面牆跪下。法警閃開,一個刑警托起馬槍,一槍射去,她應聲倒地。子彈從後腦穿出右額,頭部浸在一攤濃漿的血泊里。幾位執行官長長地舒了口氣,檢驗員宋純義把她還沒有僵挺的屍體翻過身來,驗明了正身,點點頭表示認可了。三個執行官迅速地離開,留下法院收屍的夫役把屍體放到一塊門板上,搭到牆角邊,蓋上半片破舊的席片。
7時過後,一副擔架從監獄的後門抬出。記者們涌了上去,被血污塗蓋的臉已無法辨認。日本長老古川大航認領了屍體,日善後連絡班廣賴和川島芳子堂姐金幼貞也趕了過來給她裹上白毛毯和花布,做完佛事,送往朝陽門外日本人墓地火化。
後來古川大航透露說,在川島芳子死時的衣兜里有幾隻毛粟子,手裡還攥著寫著絕命詩的紙片。詩曰: 有家不得歸, 有淚無處垂, 有法不公正,有冤訴向誰。 這可以看做是她對自己生平一個最好的註解了吧,它真實地記錄了漢奸在尋找靈魂的歸宿時,普遍會遇到的難堪。
各報記者們對於監獄方面阻礙新聞自由極為不滿,事後不斷向司法部門提出質問。法院對於記者們的質問也無可奈何,不了了之。但是,對川島芳子的槍決真相卻是傳說紛紛,鬧得滿城風雨。報紙和雜誌上成篇累牘地把這件事情加以渲染,有的報紙還設立了連載追蹤報導,一時間幾乎沒有人相信川島芳子已經真的死了。其中最神乎其神的一條傳聞是:一位名叫劉風玲的女犯作了川島芳子死刑的替身,其代價是10根金條。整件事的經過傳說是這樣的:囚犯劉風玲在監獄裡得了重病,醫生診斷沒有治好的希望。監獄官員便找了劉風玲的媽媽,說要其女兒為某個身分很高的人作槍決的替身,如答應可換來10根金條,若不答應,母女二人性命難保,劉風玲的母親就邊哭邊答應了。但當時只領了4根金條為定錢,剩餘6根待執行死刑後去取。當老人按約定的日期前去領金條時,就再也沒有回來。女囚劉風玲的妹妹劉風貞便向當局要母親,並向報界公開揭露了此事的始末。
亦有傳聞說,某國民黨權貴因迷戀川島芳子的絕代風華,不惜違犯國法,用偷龍換鳳的手法,花重金買通獄吏將川島芳子救出,秘密納為外寵……諸多傳言,不脛而走。川島芳子的老師本多松江甚至直接就作了這樣的推測:「當我聽說死者的耳朵附近長著又密又厚的頭髮時,我立即想到這是替身,而不是芳子。」
人們綜合了各方面的原委,對川島芳子的死提出了種種質疑:首先,過去一直把川島芳子一案作為「殺一儆百」的典型,報紙廣播都曾大肆進行轟炸式的宣傳,甚至破格舉行萬人空巷的公審,並為之拍攝電影記錄片,為什麼最為關鍵的行刑場面,卻搞得如此神秘?處理得那麼倉促?其次,有什麼理由無視慣例,不准新聞記者在行刑現場採訪?即已臨處決,何以如此保密?再次,退一萬步說,倘使為了防止越獄逃跑或其他意外事件發生,終審現場不放外人進入,那麼為什麼在處刑後仍然不將現場和其他情況向新聞記者公開?更為奇怪的是,為什麼把中國記者拒之門外,而允許一名外國記者進入現場?最後,為什麼將犯人面部等處弄得那麼血肉模糊,又沾滿泥土,以至於難以辨認,而且一向以男裝短髮示人的川島芳子,在死時為什麼頭髮長得能夠盤繞到脖子上,並特意選了漆黑的黎明行刑,讓不清晰的容貌更無法看清?所有的質疑都沒有得到官方的正式回應,流言不止,只有等待時間的沖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