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懂了。例如,兩隻大象之間的引力要比兩隻老鼠之間的引;力要大。而同樣一座動物園內的兩隻大象之間的引力,又比在印度的一隻印度象與在非洲的一隻非洲象兩者之間的引力要大。”

  “沒錯,你的確懂了。現在我們要談到最重要的一點。牛頓證明這種引力是存在於宇宙各處的。也就是說,它在宇宙每個地方都發生作用,包括太空中的各個星球之間。據說他是坐在一棵蘋果樹下悟出這個道理的。當時他看到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便問自己:月球是否同樣也受到地球力量的牽引,才會恆久繞著地球旋轉?”

  “聰明。不過也不算真的很聰明。”

  “為什麼呢?”

  “這個嘛……如果月球是受到促使蘋果落地的同樣一種引力的影響,那麼總有一天月球會撞到地球,而不會一直繞著地球轉了。”

  “這個我們就要談到牛頓的行星軌道定律了。在這個問題上,你只對了一半。月球為什麼不會撞到地球呢?因為地球的重力的確以強大的力量牽引著月球。你想想看漲潮的情景,要將海平面提高一兩公尺需要多大的力量呀屍“這個我不太懂。”

  “你還記得伽利略的斜面嗎?當我讓彈珠滾過斜面時會有什麼現象?”

  “是不是同時有兩種力量在影響月球?”

  “一點沒錯。很久以前,當太陽系形成時,月球被一股很大的力量拋離地球。由於它在真空中移動,沒有阻力,因此這股力量會永遠不停地產生作用……”

  “但它同時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被拉向地球,對嗎?”

  “對。這兩股力量都是持續不停的,而且同時發生作用,所以月球才會一直繞著地球旋轉。”

  “它的原理真的就這麼簡單嗎?”

  “就是這麼簡單。而這種‘簡單性’正是牛頓學說的重點。他說明少數幾種自然法則可以適用於整個宇宙。在計算行星軌道時,他只應用了伽利略所提出的兩個自然法則。一個是慣性定律。牛頓說明所謂慣性定律就是‘一個物體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它改變狀態,否則它會一直處在靜止或呈直線進行的狀態’。另外一項定律是伽利略利用斜面證明的定律,就是:當兩股力量同時作用於一個物體上時,這個物體會循橢圓形的路徑移動。”

  “而牛頓就以此來解釋為何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旋轉?”

  “沒錯。由於受到兩種強弱不同的力量的影響,所有的行星都在橢圓形的軌道上繞太陽旋轉。其中一種是在太陽系形成時,他們呈直線進行的力量,另外一種則是他們受到太陽重力牽引的力量。”

  “聰明。”

  “很聰明。牛頓證明了若干關於物體移動的定律可以適用於宇宙每一個地方,他因此推翻了中世紀人們認為天上與人間分別適用兩套不同法則的看法。這時候,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世界觀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證實以及完整的解釋。”

  艾伯特站起身來,把斜面放回原來的抽屜里。然後他彎腰從地上撿起那顆彈珠,把它放在他和蘇菲間的茶几上。

  蘇菲心想,這一切居然都是科學家們從一小塊斜面的木板和一個彈珠推論出來的,這是多麼神奇呀!當她看著那顆仍然沾有墨水的綠色彈珠時,不禁想起地球來。她說:“於是當時的人們就不得不接受人類其實是生活在太空中某處一個偶然形成的星球上囉?”

  “是的。這個新的世界觀在許多方面都對人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這個情況和後來達爾文證明人類是從禽獸進化而來時所造成的影響相當。這兩個新發現都使人類失去他們在造物中的一部分特殊地位,於是也都遭遇到教會的強大阻力。”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這些新觀念中,上帝被放在哪裡呢?從前人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而上帝與各星球就在地球之上的想法倒是比較單純些。”

  “但這還不是當時人面臨的最大挑戰。當牛頓證明宇宙各處適用同樣的法則時,有人可能會認為他破壞了人們心目中的上帝無所不能的形象,但是牛頓本人的信仰卻從未動搖。他認為自然法則的存在正足以證明宇宙間確有一位偉大、萬能的上帝。事實上,受到更大衝擊的乃是人對自我的觀念。”

  “怎麼說呢?”

  “自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人們就不得不逐漸接受他們所居住的地球乃是浩瀚銀河中一個偶然形成的星球的說法。即使到現在,我看還是不見得大家都能夠完全接受這種想法。不過,即使在文藝復興時期,也有一些人認為,隨著新世界觀的產生,我們每一個人所處的地位也變得比以前更加重要。”

  “我還是不太明白。”

  “在此之前,世界的中心是地球。但天文學家卻告訴人們,宇宙根本沒有絕對的中心,因此,每一個人都是中心。”

  “喔,是這個意思!”。“文藝復興運動造成了新的宗教情感(狂熱)。隨著哲學與科學逐漸脫離神學的範疇,基督徒變得更加虔誠。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由於人類對自己有了新的看法,使得宗教生活也受到了影響。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變得比個人與教會組織之間的關係更加重要。”

  “比如說在晚上自行禱告之類的嗎?”

  宗教的改革“這也包括在內。在中世紀的天主教教會中,以拉丁文念的祈禱文和教會例行禱告一直是宗教儀式的骨幹。只有教士和僧侶能看得懂聖經,因為當時的聖經都是拉丁文寫的。但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聖經被人從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翻譯成各國語言。這是導致所謂‘宗教革命’的主要因素。”

  “馬丁路德……”

  “是的,馬丁路德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但他並不是當時唯一的宗教改革家。另有一些改革人士選擇留在羅馬天主教會中。其中之一是荷蘭的伊拉斯莫斯(ErasmusofRotterdam)。”

  “馬丁路德之所以和天主教會決裂是因為他不肯購買贖罪券,是嗎?”

  “是的,但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馬丁路德認為人們並不需要教會或教士居中代禱才能獲得上帝的赦免。同時,要取得上帝的赦免也不是靠購買教會所售的‘贖罪券’。從十六世紀中期起,天主教教會就禁止買這些所謂的‘贖罪券’。”

  “天主應該很樂於見到這個情況。”

  “總而言之,馬丁路德摒斥了教會中許多從中世紀起就形成的宗教習慣與教條。他希望回到新約中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

  他說:‘我們只信靠經文。’他希望以這個口號將基督教帶回它的‘源頭’,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希望回到藝術與文化的古老源頭一般。馬丁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因此創造了德文的文字。他認為應該讓每一個人都讀得懂聖經,並從某一個意義上來說,成為自己的教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