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什麼懲罰?”

  “他在一六OO午時被綁在羅馬花市的一根柱子上活活燒死。”

  “真是太爛了……太蠢了。這還叫人文主義嗎?”

  “不,絕不是。布魯諾是人文主義者,但將他處決的人則不是。

  不過在文藝復興時期,所謂的‘反人文主義’也同樣盛行。我所謂的‘反人文主義’指的是各國政府與教會的威權。在文藝復興時期,審判女巫、燒死異教徒的風氣非常盛行。魔法、迷信充斥,而且不時有人發動血腥的宗教戰爭。美洲也是在這段時期被歐洲人用蠻橫的手段征服了。這些都是人文主義陰暗的一面。不過話說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是完全好或完全壞的。善惡乃是人類歷史中不時交織在一起的兩股線。在我們下面要講到的另外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新產物‘新科學方法’方面也是如此。”

  “當時的人是否興建了人類史上最早的一些工廠?”

  “還沒有。不過多虧文藝復興時期發明的新科學方法,才會有後來那些科技發展。所謂新科學方法是指以嶄新的角度來看待科學,這種方法到後來才結出明顯的科技果實。”

  “那是什麼樣的新方法?”

  “它最主要的一點是用我們的感官來調查研究大自然,自從十四世紀以來,愈來愈多思想家警告人們不要盲目相信權威,無論是宗教教條或亞理斯多德的自然哲學。但也有人勸告大眾不要相信純粹憑思考就可以解決問題。在整個中世紀期間,人們過度迷信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則認為研究大自然現象必須以觀察、經驗與實驗為基礎。我們稱之為‘實證法’。”

  “意思是?”

  “就是以親身經驗,而不是以古人的著作或憑空想像之物,來做為知識的基礎。古代也有實證科學,但從來不曾以有系統的方式做過實驗。”

  “我猜他們大概沒有現代這些儀器設備。”

  “當然,他們沒有計算機或電子尺這類工具,但是他們可以憑藉數學計算和普通的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科學觀察所得的結果用準確的數學辭彙表達出來。十七世紀的大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Galilei)說:‘我們要測量那些可以測量的東西,至於那些無法測量的,也要想辦法加以測量。’他並表示:‘大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的語言寫的。”’“有了這些實驗與測量結果之後,就自然會有新發明了。”

  “新科學方法的出現促成了技術革命,這是第一個階段。而技術革命又為後來的每一項發明打下了基礎。可以說人類這時已經開始脫離自然環境了,人類不再僅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Bacon)表示:‘知識即力量。’這句話強調了知識的實用價值,在當時也是一個很新的觀念。人們開始認真干預大自然並加以控制。”

  “但這並不一定是好的,不是嗎?”

  “對。我曾經提到過,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的作用。文藝復興時期展開的技術革命雖然帶來了紡織機,但也造成了失業;雖然帶來了新的藥物,但也帶來了新的疾病;雖然提高了農業效率,但也榨取了許多自然資源;雖然帶來了洗衣機、電冰箱等實用的器具,但也導致了污染與工業廢棄物處理的問題。今天我們面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使得許多人認為,技術革命乃是人類嘗試調整自然環境的一種危險做法,而且已經失敗,有人指出,這場革命最終將會走向失控的局面。比較樂觀的人士則認為我們目前仍處於科技的襁褓階段,同時,儘管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不免會有陣痛,但人類終將逐漸學習到如何控制大自然,而不致對環境構成威脅。”

  “你覺得誰說的比較對?”

  “我覺得雙方的說法或許都有點道理。在某些領域內我們必須停止干預自然,但在其他領域內我們則不妨更進一步。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我們絕不可能再走中世紀的老路。自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人類就不再只是創造物的一部分,而開始干預自然,並按照自己的心意來改造大自然。說真的,‘人是多麼了不起呀!”

  “人類已經登陸月球了。在中世紀,誰會相信人能跑到月亮上;去呀!”

  新世界觀“他們當然無法想像。說到這裡,我們要談談所謂的‘新世界觀’。中世紀的人雖然也會坐在天空下,看著太陽、月亮與星球。但他們從不曾懷疑‘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說法。他們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而各個‘天體’則在軌道上環繞著地球運行。這種觀念被稱為‘以地球為中心的世界觀’,也就是‘萬物皆以地球為中心’的意思。基督教相信上帝高居各天體之上,主宰宇宙,這也是當時人抱持這種觀念的原因之一。”

  “世界真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然而,在一五四三年,有一本名叫《天體運行論》(OntheRevolutions OFtheCelestialSpheres)的小書出版了。作者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他在這本書出版當天就去世了。哥白尼在書中宣稱,太陽並未繞地球運行,而是地球繞太陽運行。他根據觀察各星球的心得,認為這種可能性很高。他說,人們之所以相信太陽繞著地球轉,是因為地球繞著自己的軸心轉的緣故。他指出,如果我們假設地球和其他星球都繞著太陽轉,則我們所看到的天體運轉現象將會變得容易理解得多。我們稱這種觀念為‘以太陽為中心的世界觀’,也就是相信萬物以太陽為中心的意思。”

  “這個世界觀應該是正確的囉?”

  “也不全然。哥白尼的主要論點—一地球圍繞著太陽轉——當然是正確的。不過他宣稱太陽是宇宙中心的說法可就錯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太陽系只是宇宙中無數個星系之一。宇宙中共有數十億個銀河系,圍繞太陽的星系只是其中之一罷了。哥白尼並且相信地球和其他星球都在圓形的軌道上運轉。”

  “難道不是嗎?”

  “不。他之所以相信軌道是圓形的,只是根據‘天體是圓形的,且繞著圈圈轉’這個古老的觀念。自從柏拉圖的時代以來,球體與圓形就被認為是最完美的幾何圖形。但在十七世紀初期,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Kepler)發表了他廣泛觀察的結果,顯示各星球實際上是以太陽為中心,繞著橢圓形的軌道運轉。他並且指出,一個星球在軌道上愈接近太陽的地方,運轉的速度愈快,離太陽愈遠則愈慢。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明白提出‘地球只是眾多行星之一’的說法。克卜勒同時強調宇宙每個地方都適用同樣的物理法則。”

  “他怎麼知道呢?”

  伽利略“因為他用自己的感官來觀察、研究星球運轉的現象,而不盲目地接受古代的迷信。大約與克卜勒同一時代的還有一位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也用天文望遠鏡來觀察天體的運轉。他在研究月球的表面後,宣稱月球像地球一樣有高山、有深谷。更重要的是,他發現木星有四個衛星。因此地球並非唯一擁有衛星的星球。然而,伽利略最偉大的成就還是他首度提出所謂的(‘慣性定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