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音樂是意識形態最高的表現,我喜歡它,唯國瓊女離國後,多少年對鋼琴獨奏的曲調從未聽取欣賞了。時光飛逝,上述我和孩子們的情況都已成為歷史!

  感想

  昔日此琴中外譽,

  今日此琴冷冰冰。

  琴聲不知何處去?

  隨著西風飄渺影。

  國瑛女創建八一電影製片廠 前文提及有關周總理支持國瑛女創辦「八一電影製片廠」一事,現補述其始末:這廠開始時取名「解放軍教育電影製片廠」,後因不僅是拍科教片兼拍故事片改名為「八一電影製片廠」。

  國瑛於1949年秋在美國紐約大學電影技術學院畢業後,在聯合國電影部工作了半年。祖國解放,她是第一批回國的留學生,通過封鎖線(由香港到天津),乘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的貨運船經黑水洋偷渡(國民黨軍艦巡邏地帶)到達天津。當時黃敬市長親自接待第一批由美、法、英國歸來的留學生共五十人。住在天津鎮南道招待所。她到北京後,即找當時任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王炳南同志接上了關係,到電影局報到。當時的第一任電影局局長袁牧之。袁問她:「想幹些什麼?」她說:「我想辦一個教育電影製片廠。」袁囑她寫份計劃書。她遂由京返滬,在火車途經徐州時,遇國民黨飛機轟炸,幾乎送命。那時,我們住在上海法華路三百卅六號,她在家擬好一份計劃書後到京,交給袁牧之,此時已是冬天,解放後的第一個冬天。袁牧之吩咐她先籌辦幻燈及幻燈製造所(當時名叫電化教育工具製造所)。後來發展為北京幻燈片廠,屬科學普及局袁翰青局長領導。她的計劃書送上去後,久久無消息。袁牧之很忙,她告訴王炳南同志。王炳南替她交一份給周恩來總理,同樣無消息。繼後,在王炳南結婚典禮上(外交部街外交部大廳里),王炳南教她向劉少奇主席提起這個計劃,正好總理在旁,劉少奇對總理說:「這件事她很著急。」總理笑著說:「她媽媽是多年來為黨工作的人,父親參加辛亥革命,四川獨立時副都督,後來不革命了。陳老總(指陳毅同志)知道她父親的。」事後不久,有天晚上,總理派車接她去中南海西花廳,在座有袁牧之、陽翰笙(當時中央文化部計劃委員會主任)、沙可夫(當時中央文化部辦公廳主任)、袁翰青(當時科學普及局局長),國瑛當時任科普局電化教育工具製造所科長。總理說:「你們五人負責這個教育電影製片廠的籌備工作,由陽老(翰笙)總負責帶頭,經常將情況向我匯報。」

  1950年10月韓戰爆發。袁牧之召集會議,在會上宣布:「由於韓戰爆發,地方文化部沒有經費辦這個電影廠,但軍委文化部陳沂處有經費,可是沒有懂電影技術的人才。陳沂向我要人,那就派夏國瑛(那時尚未改姓董)同志到那邊去吧。」因此,國瑛籌備工作由地方轉到部隊,籌備委員會在軍委文化部部長陳沂、劉白羽、李兆炳和政治部主任蕭華領導下成立的。當時國瑛定為準團級幹部,任副秘書長。電影廠一切工程的設計、訂購器材、建材聯繫、培訓技術人員等均由她一手努力經辦。廠址在廣安門外六里橋,八百畝地上動上開工。她不坐吉普車騎自行車在東西城建築設計處和營房管理處,一天來回四五次。有時去上海、天津來日跑購買器材。

  她一開始就幹勁十足。為了美化廠區,接受馬勛超的建議借了幾十輛平板車,幾十名解放軍,把清華大學專家教授培養了幾十年的六百畝桃樹移植到八百畝廠地中間一條小溝兩旁,成為小橋、流水、人家之外,還添上無數桃花朵朵。這龐大的美化工程,完成迅速,未費一文。因為當時清華大學為清出空地建蓋大樓。這些可愛的桃樹直至反右後也被反掉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從她買進八百畝地皮開始,直至廠建成,她的建樹是不小的。

  1952年,她帶三十位經過培訓的技術人員進廠。這廠錄音樓的設計是當時亞洲最先進的,北影廠羅靜予工程師和捷克斯洛伐克專家到廠參觀時,大為讚揚。

  1953年,她被派去朝鮮戰場拍攝第二屆赴朝慰問團第一部戰地記錄片《慰問最可愛的人》,藉此,用膠片到實地戰場訓練攝影師。在羅盛教紀念碑揭幕典禮會場上,遇美機轟炸,幾乎犧牲。她帶隊的三十人中,青年攝影師高慶生同志本已逃出轟炸地,為保護公物攝影機,在轉回途中被炸犧牲了。高慶生同志評為「八一」廠烈士。

  當時,國瑛將廠建成後,在人事關係上遭受宗派主義的排斥。國瑛見電影廠已正式開始生產片子,同時部隊允許復員轉業,她主動要求轉業。遂於1954年,在冷落的氣氛中獨自肩負行李,手提皮包離廠。當她步行到公共汽車站時,轉頭回看這一座莊嚴可愛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她悲喜交加,流下了眼淚。

  當她離開「八一」廠時,總政文化副部長李兆炳同志和總政文化部部長陳沂同誌異常吃驚地問國瑛:「為何你要離開自己生的孩子(指「八一」廠)?」國瑛回答說:「我是為人民的事業工作,現在能生產片子了,就不需要我了。」有次總理在北京醫院盲腸炎開刀,國瑛去探望時,總理亦關心問起此事說部隊復員關你什麼?

  國瑛亦同樣的回答了。她始終不願吐露一句自己是被排斥的實情。當時我認為她這樣對待是正確的,顧全大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