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國瓊在美留學期間,有家專為音樂藝術人才演出籌劃賺錢的公司,邀請國瓊到世界巡迴演出,名揚四海。她不願做對方的商品而未同意。且當時正是解放戰爭,她的心情渴望著祖國早日解放。
1952年留美學生羅維東(現在香港有名的建築設計工程師)追求國瓊,曾寫過兩厚本的情書;有天,他向國瓊求婚,國瓊說:「媽媽培養我們學成回去為祖國工作,現在國家已解放,我們將回國了。」「我是廣東人。」羅回答。國瓊領會意思,遂成眷屬。
她們都懷著雄心壯志要為新中國的建設干一番事業。回國心切!奈當時中美兩國尚未建交,回國阻力很大。
女兒們回國工作、再去美國 全國剛解放,國瑛首先冒險潛逃回國。回國後,要求創辦教育電影製片廠寫了一個計劃由王炳南交周總理批准。在總政文化部部長陳沂和政治部主任蕭華領導下,她擔任副秘書長(這時她是准團級幹部),奔跑約二年多建成解放軍教育電影製片廠,後改為「八一」電影製片廠。抗美援朝時,她在朝鮮戰場上拍攝了《慰問最可愛的人》一片。風景片《西湖風景》(曾在捷克布拉格之春電影節上得最佳風景片獎,並替國家創不少外匯)、《蘇州園林》,以及好些科教片。她早年參加抗日戰爭,走上革命道路。多少年來,她在工作上,一貫努力積極的表現是無可指責的。舉一小例:有一次,她參加於部下鄉勞動時,她聽大家在叫喊,她問什麼事?都說:「一頭豬掉下糞坑裡去了。」她說:「把豬撈上來就是了。」說著,她跑過去,把大衣脫下,跳進糞坑,把豬拖上來了,還把大衣往豬身上一蓋。在「文化大革命」中,她遭遇到難能理解的折磨。侮辱。但她經得起組織的審查和群眾的衝擊。
1978年她離休後,往返於中美之間,做些力所能及的外貿工作,為國家創收外匯幾千萬元,亦曾做過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曾得過乳癌幸而治癒。她早已離婚。
兩個女兒,小昭、小琪由她培育,在美國成長,獲得了學士、哈佛碩士學位。
國琇夫婦當年未得逃回,至今僑居美國,生一男,名小立。
國瓊女於1953年秋,身懷七八個月的身孕,因不願孩子入美國籍,不在美國分娩。夫婦倆設計,得到蔣介石派駐美國紐約「大使館」發給去台灣的入境證。他倆持此證明離美,未去台灣卻冒險繞道歐洲巴黎轉赴日內瓦找王炳南。因為國瑛告知周總理此事,周總理通知王炳南(當時任波蘭大使、中美談判首席代表)幫助他倆返回解放後的上海。他們回到上海家不久,就生一女孩子取名小華。
國璋女亦於1953年冒險逃回上海,婚後生一女孩名小宏。這時期我們都住在上海復興西路一四七號三樓兩層公寓。這段時期,人丁興旺,三代家人團聚,笑聲滿室、喜氣洋洋。雖然孩子們在經濟上入不敷出,而大家全心全意為新中國的建設,樂融融地努力工作著。我難忘那段家庭的快樂。
國瓊的小孩滿月後,任上海音樂學院鋼琴教授。羅維東在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民用建築教授。國瓊與羅維東進校任教後,工作積極,成績顯著,受到學生們的敬愛,同事們的讚揚。可是他倆因關心校務建議頗多,觸怒了校方,遂在1955年肅反運動時,夫婦倆遭受不同程度的折磨作弄,一級教授降為二級。兩人頓時消瘦。
羅維東在工作上不受重視反被靠邊站,什麼會議都不讓他參加。國瓊則忍辱上班,仍然認真教課。
俗云:「福無雙降、禍不單行」,肅反運動過去,嗚放開始,夫婦工作之餘,還得參加鳴放運動。這時三歲多的孩子小華患嚴重的氣喘咳嗽病症,每天靠床半躺著,小手捧著一隻搪瓷漱口杯咳吐。孩子哭著不讓父母上班。雙親急得焦頭爛額,白天不得已,將可憐的幼孩交給保姆看護,依然早出晚歸不停地工作。夫婦倆下班回來後,孩子的父親羅維東給小華煎藥,國瓊就給孩子做這、做那忙個不息。為使孩子減少咳嗽氣喘,夜間她跪在孩子床前,撫摸孩子胸部,讓孩子舒服些,經常到天亮。我每問孩子病情時,國瓊總是流淚不說什麼。我住二樓,每天半夜還聽到他們夫婦的腳步聲,我知此情景,能不心痛、難眠!夫婦倆隱瞞家人(怕家人難過)將訂婚戒指、照相機等出賣給寄售商店給孩子治病及貼補生活開支。後來孩子的病經中西醫治療無效,病情日趨嚴重。夫婦對小華愛之甚篤,束手無策。
經中西醫說:上海氣候無常,最好去廣州或香港醫治。最後,為救孩子小生命起見,遵醫囑羅維東向同濟大學請假帶孩子去香港治病了。
國瓊送父女倆到廣州。臨別時,國瓊在廣東海關出境處站著,當羅維東抱著小華出境時,極其聰明的小華邊跳邊哭地叫喊:「媽媽呀!媽媽我們就是這樣分開了嗎?!」她母親國瓊邊招呼,邊淚如雨下、心如刀割。後來國瓊回到上海和到北京工作時,每見路上有人抱著孩子,她總是上前去摸摸那孩子的小手並吻吻。我能體會到國瓊是多麼思念小華喲!那時候國瓊在每晚入睡之前,總要走近掛在牆上的小華照片看一陣才上床。當時保姆告訴我的。我寫至此,聯想起他們仁人後來的變化,能不落淚!
父女倆到達香港,因其手頭缺錢,經濟上相當困難。此後,羅維東給人設計了一張建築圖,得報酬十幾萬港幣!從此,生活好轉。不久,他母親由台灣到香港,分別二十多年的母子團聚。母親指責兒子不該回大陸,認為這都是因為國瓊之故,恨透了國瓊。
1952年留美學生羅維東(現在香港有名的建築設計工程師)追求國瓊,曾寫過兩厚本的情書;有天,他向國瓊求婚,國瓊說:「媽媽培養我們學成回去為祖國工作,現在國家已解放,我們將回國了。」「我是廣東人。」羅回答。國瓊領會意思,遂成眷屬。
她們都懷著雄心壯志要為新中國的建設干一番事業。回國心切!奈當時中美兩國尚未建交,回國阻力很大。
女兒們回國工作、再去美國 全國剛解放,國瑛首先冒險潛逃回國。回國後,要求創辦教育電影製片廠寫了一個計劃由王炳南交周總理批准。在總政文化部部長陳沂和政治部主任蕭華領導下,她擔任副秘書長(這時她是准團級幹部),奔跑約二年多建成解放軍教育電影製片廠,後改為「八一」電影製片廠。抗美援朝時,她在朝鮮戰場上拍攝了《慰問最可愛的人》一片。風景片《西湖風景》(曾在捷克布拉格之春電影節上得最佳風景片獎,並替國家創不少外匯)、《蘇州園林》,以及好些科教片。她早年參加抗日戰爭,走上革命道路。多少年來,她在工作上,一貫努力積極的表現是無可指責的。舉一小例:有一次,她參加於部下鄉勞動時,她聽大家在叫喊,她問什麼事?都說:「一頭豬掉下糞坑裡去了。」她說:「把豬撈上來就是了。」說著,她跑過去,把大衣脫下,跳進糞坑,把豬拖上來了,還把大衣往豬身上一蓋。在「文化大革命」中,她遭遇到難能理解的折磨。侮辱。但她經得起組織的審查和群眾的衝擊。
1978年她離休後,往返於中美之間,做些力所能及的外貿工作,為國家創收外匯幾千萬元,亦曾做過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曾得過乳癌幸而治癒。她早已離婚。
兩個女兒,小昭、小琪由她培育,在美國成長,獲得了學士、哈佛碩士學位。
國琇夫婦當年未得逃回,至今僑居美國,生一男,名小立。
國瓊女於1953年秋,身懷七八個月的身孕,因不願孩子入美國籍,不在美國分娩。夫婦倆設計,得到蔣介石派駐美國紐約「大使館」發給去台灣的入境證。他倆持此證明離美,未去台灣卻冒險繞道歐洲巴黎轉赴日內瓦找王炳南。因為國瑛告知周總理此事,周總理通知王炳南(當時任波蘭大使、中美談判首席代表)幫助他倆返回解放後的上海。他們回到上海家不久,就生一女孩子取名小華。
國璋女亦於1953年冒險逃回上海,婚後生一女孩名小宏。這時期我們都住在上海復興西路一四七號三樓兩層公寓。這段時期,人丁興旺,三代家人團聚,笑聲滿室、喜氣洋洋。雖然孩子們在經濟上入不敷出,而大家全心全意為新中國的建設,樂融融地努力工作著。我難忘那段家庭的快樂。
國瓊的小孩滿月後,任上海音樂學院鋼琴教授。羅維東在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民用建築教授。國瓊與羅維東進校任教後,工作積極,成績顯著,受到學生們的敬愛,同事們的讚揚。可是他倆因關心校務建議頗多,觸怒了校方,遂在1955年肅反運動時,夫婦倆遭受不同程度的折磨作弄,一級教授降為二級。兩人頓時消瘦。
羅維東在工作上不受重視反被靠邊站,什麼會議都不讓他參加。國瓊則忍辱上班,仍然認真教課。
俗云:「福無雙降、禍不單行」,肅反運動過去,嗚放開始,夫婦工作之餘,還得參加鳴放運動。這時三歲多的孩子小華患嚴重的氣喘咳嗽病症,每天靠床半躺著,小手捧著一隻搪瓷漱口杯咳吐。孩子哭著不讓父母上班。雙親急得焦頭爛額,白天不得已,將可憐的幼孩交給保姆看護,依然早出晚歸不停地工作。夫婦倆下班回來後,孩子的父親羅維東給小華煎藥,國瓊就給孩子做這、做那忙個不息。為使孩子減少咳嗽氣喘,夜間她跪在孩子床前,撫摸孩子胸部,讓孩子舒服些,經常到天亮。我每問孩子病情時,國瓊總是流淚不說什麼。我住二樓,每天半夜還聽到他們夫婦的腳步聲,我知此情景,能不心痛、難眠!夫婦倆隱瞞家人(怕家人難過)將訂婚戒指、照相機等出賣給寄售商店給孩子治病及貼補生活開支。後來孩子的病經中西醫治療無效,病情日趨嚴重。夫婦對小華愛之甚篤,束手無策。
經中西醫說:上海氣候無常,最好去廣州或香港醫治。最後,為救孩子小生命起見,遵醫囑羅維東向同濟大學請假帶孩子去香港治病了。
國瓊送父女倆到廣州。臨別時,國瓊在廣東海關出境處站著,當羅維東抱著小華出境時,極其聰明的小華邊跳邊哭地叫喊:「媽媽呀!媽媽我們就是這樣分開了嗎?!」她母親國瓊邊招呼,邊淚如雨下、心如刀割。後來國瓊回到上海和到北京工作時,每見路上有人抱著孩子,她總是上前去摸摸那孩子的小手並吻吻。我能體會到國瓊是多麼思念小華喲!那時候國瓊在每晚入睡之前,總要走近掛在牆上的小華照片看一陣才上床。當時保姆告訴我的。我寫至此,聯想起他們仁人後來的變化,能不落淚!
父女倆到達香港,因其手頭缺錢,經濟上相當困難。此後,羅維東給人設計了一張建築圖,得報酬十幾萬港幣!從此,生活好轉。不久,他母親由台灣到香港,分別二十多年的母子團聚。母親指責兒子不該回大陸,認為這都是因為國瓊之故,恨透了國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