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舞台上那煌煌大氣的汴梁畫卷依然平靜地攤開著,以無比沉靜的氣度睥睨著周遭的喧囂。在過去的千年時光里,它無數次地見證了欲望與理想的碰撞。今天所發生的一切,不過是它漫長經歷中的一個小小片段罷了。

  我忽然想到了劉一鳴那句話:人鑑古物,古物亦可鑑人。我今天來鑑定《清明上河圖》,又何嘗不是《清明上河圖》在考驗我呢?

  希望這次考驗,我還算是合格。

  方震分開人群,朝我走過來,他是這群人里唯一一個仍舊保持平靜的人。我衝過去,問他警察有沒有趕到九龍城寨,有沒有發現藥不然。方震回答說:“剛剛有消息傳回來,你說的那個地方,只發現地上有一攤血,但沒看到任何屍體或傷員。”

  “那就是說藥不然順利逃脫嘍?”我問,心情頗有些複雜。方震眯起眼睛:“老朝奉的地下勢力,可不止在內地。”

  我表情猛然緊繃。這個熟悉的名字提醒我一件事,我和這位宿敵,還有一個約會。

  尾聲

  “喂,小許,你好。”電話那邊傳來老朝奉的聲音,蒼老但很矍鑠。

  “藥不然呢?”

  “他很好,你放心。”老朝奉說。

  “我有三個問題。”

  “呵呵,你的問題還不少啊。好吧,我們這次合作得很愉快,就給你這個機會。”

  “我回來以後想了很久。百瑞蓮在九龍城寨壓根就沒打算殺我,他們需要的是讓我合理地離開城寨,不產生懷疑。然後藥不然就適時出現了,還帶著我來了一出勝利大逃亡。這根本就是你和百瑞蓮安排好的吧?”

  “怎麼會呢?我和他們可是敵人吶。”

  “你只是兩邊下注罷了。如果我敗了,這就是送給百瑞蓮的一份人情;如果我勝了,這就是送我的一份人情。”

  “不要把人性想得那麼灰暗。”

  “面對你,我實在是沒法樂觀得起來。”

  “至少不要把小藥想得那麼灰暗嘛,他可是真打算去救你的。”

  “他到底為什麼一心一意要跟著你?你到底是拿什麼要挾他的?”

  “這個,你自己去問他好了,我可不能替年輕人回答。”

  “好吧。那麼第二個問題。我始終想不通,徽宗朝的畫院都應該用雙絲絹,但故宮本《清明上河圖》卻是單絲絹。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這個問題你為什麼會問我呢?應該去問劉一鳴嘛。”

  “現在大局已定,從五脈我得不到答案。”

  老朝奉沉默了一下,才娓娓道來:“徽宗畫院的畫師們,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獲得的筆墨紙硯品質,自然質量也不同。張擇端最初地位並不高,畫《清明上河圖》時用單絲絹也不足為奇。直到宋徽宗親筆品題,才聲名大噪——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清明上河圖》上沒有張擇端的署名了吧?他原本名氣太小,沒有署名的資格,等到天子御筆簽題後,他就更不敢補名了。”

  “這就是你的解釋?”

  “如果我是劉一鳴的話,就會這麼回答,嘿嘿——好了,你的第三個問題是?”

  “你明明答應我事情解決以後,你會站出來與我會面。現在卻只打這麼一通電話,算怎麼回事?”

  “你還記得那個堵住你門口的虎子嗎?”老朝奉突然把話題岔開。

  我一愣,隨即想起來了。在我抱病寫《質疑<清明上河圖>》的那一夜,我家門口離奇地多了一尊虎子,來得很蹊蹺。不過後來大事一件接著一件,我就把這件小事拋到腦後去了。

  “夜虎當門,必要傷人,我提醒過你要謹慎。結果你不聽,後來倒大霉了吧?”老朝奉悠悠道。

  “那是你放的?”

  “其實那個時候,我就已經打算跟你見一面了,虎子裡就藏有我的地址。只要你稍微細心一點,就能發現。可惜你當時急火攻心,根本沒注意,可見咱倆機緣未到,不可強求。”

  “你這是要食言嘍?”我怒氣沖沖。

  “你出去找找,如果那隻虎子還沒被人偷走,說明我們還有緣分。你按照那個地址過來,我在那兒等著你。”

  電話掛斷了。我放下話筒,飛快地走到四悔齋前店,四處掃視。很快發現那個虎子還好好地趴在牆角,身上蓋著一層塵土。琉璃廠這地方人傑地靈,連小偷都有眼光。像虎子這種用來做夜壺的玩意,連賊都不屑一偷。

  我把它抱起來,擱在玻璃柜上來回觀察,很快就發現在虎口深處似乎粘著一張紙條。我把手伸進去,掏出紙條打開,上面寫著一行工整的墨字。我飛快地讀了一遍,不由得把紙條貼在胸口,讓它感受一下我心臟的劇烈跳動。我沒法不激動,這寥寥十幾個字,將帶我見到那個一直苦苦追尋的老朝奉,我們許家的大宿敵。

  這一刻終於到了。

  我片刻都不想耽擱,把紙條揣在懷裡,推開店門,昂首走了出去。外頭強烈的陽光照射進來,如金似瀑。

  好一個艷陽天!

  後記

  本書雖純屬虛構,但其中關於《清明上河圖》的種種分析,卻都有本可據。

  早在三十年代,吳晗先生即在《<金瓶梅>的著作年代及其社會背景》中詳細考證了王世貞、嚴世藩與《清明上河圖》之間的種種傳說。

  有趣的是,吳晗先生當時是想買一部《<明史紀事>本末》,但沒有錢,就在暑假裡寫成此篇,換取10元稿酬。《清明上河圖》殘本之說,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議,鄭振鐸先生在擔任鑑定組組長時,曾撰專文予以探討,各方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至於《清明上河圖》其名其釋,孔憲易、鄒身城、史樹青等學者均別有創見。小說廣采諸家之言,化用於情節之中,特此鳴謝。

  相關文:

  【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