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已是中年的劉曉傑和畢麗靜能不能成為夫妻,還很難說。經過了這麼多年,畢麗靜和劉曉傑已經沒有了少男少女時的激情。人生的路還很漫長,除了夫妻還可以做最好的朋友。畢麗霞回到了省城,快到退休的年紀了,歲月不饒人,畢麗霞決定退休以後回老家。母親自己一個人孤單了四十多年。畢麗霞想回老家多陪陪母親。劉英蘭的墳前,兩個女兒去獻上了一束大大的鮮花。
其他人呢?王英,一個同樣有著悲慘命運的女子,一生孤苦。為了畢克發的冤案苦苦上訪,多方求助無門!斷絕了姐弟情分,沒有看一眼臨死的爹娘!在出獄後的整整十來年的時間,依靠著撿拾破爛度日,但還是念念不忘給自己帶來牢獄之災但是冤案纏身的畢克發翻案!在寒冬的街頭,凍僵的屍體,伸直的手。誰又為她鳴冤?誰又為她訴苦?歷史又是一個悲劇。每個人都在上演著自己的苦角!
劉曉傑同樣的在一個孤單的墳頭前豎立了一塊碑,那是含冤整整四十多年父親的墳!經過了這麼多年,父親的墳頭沒有標誌,沒有香火,一個殺人犯不配擁有人世間的香火。孤單單的畢克發在另外一個世界上苦苦的等待了四十年!淒淒荒草,孤零墳頭。這就是畢克發的最終歸宿。所有知情不知情的人都在另外一個世界上相逢了。但願他們能在另外一個世界沒有勾心鬥角的爭鬥。
記者把所有的文字整理出來發表了一篇文字,但是只能是以小說的內容來品讀了。沒有人會為沉冤四十多年的畢克發翻案!過去的就是塵封的歷史。死去的永遠是冤屈的靈魂。一個個該死不該死的面孔已然不在清晰,但是這一段持續了四十多年的離奇冤案最終還是在殺人犯兇手的嘴中才得以清晰的顯現。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在官方的檔案中,依然記載依然留存畢克發殺害劉英蘭的冤案。沒有人,沒有任何人能為一個沉冤四十年的死者翻案。這是最大的悲劇所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失。人們也許會忘記七十年代初發生的這起案件。但是死者的後人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在歷史的長河中將會有一段野史,也許正是這一段野史會還原歷史的真正面目。
正文 後記
書中所寫,只是野史。人名地址略有改動。但是在七十年代的膠東的確發生了一起令全國震驚的信用社兇殺案。我不敢枉定是非曲直,但是鄉鄰們盛傳這是一場冤案。無論怎樣,事到如今。死者的屍骨早已經和泥土合二為一早已融入大自然了。是非對錯已是昨日黃花,不可再現了。
應當承認,無論何朝何代,肯定有冤案發生。但是畢克發一案,也是存在著很多疑點的。我不是法官,更不是警察。我沒有參與案件之中,我沒有發言權。但是我是以旁觀者小說家的角度去剖析了案件的開始和結束,杜撰和虛擬了很多的人和事。我無意冒犯死去的逝者,和冤屈的靈魂。我只是以小說的形式來給大家提供一個閱讀的素材。
在六七十年代,在公檢法不健全的年代,就是有個過錯也無可厚非。在人命難保的年代,也難以保證沒有屈打成招的現象發生。但是聽老一輩的講。在槍斃畢克發的時候,天上萬里無雲的下起了大雨也是事實。就是因為畢克發到了刑場也是喊冤不止,加上天降大雨才造成了鄉村山民們的議論和幾十年來飯後的話題。
誰也沒有看到畢克發殺人,但是現在的六十歲以上的膠東老人很多看到了槍斃畢克發的場面。當時的審判是公開的,公平公正另當別論。聽爺爺說,當時槍斃畢克發是在秋後,也就是花生還不怎麼成熟的時候。人山人海的看熱鬧的把方圓幾里路的花生地踩得是稀里嘩啦。那一年的花生是減產了。
但是槍斃畢克發是在花生地的另一頭,當時旁邊有一棵葡萄樹。槍斃完畢克發以後的第二年,葡萄樹上的葡萄格外的紅,格外的甜。有老人說是因為那上面沾了畢克發的血。那時候的我還沒有出生。聽村子裡吃了葡萄、膽子大的老民爺說過,“呸,甜什麼甜?和以前一樣的味。”葡萄肯定不甜。吃完葡萄的老民爺酸了一輩子的牙,酸的老民爺一提起畢克發,就酸的眼淚在眼圈裡轉。
事情過去了整整四十多年了。當時劉英蘭的屍骨確實是埋在了烈士陵園。後來議論的多了,也不知出於什麼目的,把是烈士稱號的劉英蘭又從烈士塔下給遷了出去。那時我出生倒是出生了,但是不記事。現在教學的大姐那時也就十來歲吧,對此事還記著。但是問她具體情節,大姐也不太清楚。畢竟過去了這麼多年。
前些日子回老家鄉下,鄉下正在修路。所有的過去已經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淡忘消失了,沒有人會記得曾經就在這寬敞的馬路邊上,上演過人生中也是是悲慘,也許是冤屈,也許是罪有應得的一幕幕。
寫了《苦難歲月》,現在又匆匆的完成《啞巴,請開口說話》。我就是一個農村出來現在又回到農村的苦命孩子。我不想還原歷史,也不想重回過去。我只是覺得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不應該忘記歷史留給我們的傷痛!我就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三種人,人上人、人、人下人的中間。我苦苦掙扎也享受不到人上人的幸福和甜蜜,能當個人,能當個頂天立地的人就不錯了。我想站直了身子,不想下滑,下滑到人下人的苦悲命運中。
小說是這樣,生活的來源就是我小說中的一樣。我還想寫更多,寫更多能反映我們人、人下人的生活情節出來。寫完這一篇,留待以後整理修改。我迫不及待的動筆,我想寫好下一部《城鄉分界線》,期待讀者的閱讀。你們的閱讀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其他人呢?王英,一個同樣有著悲慘命運的女子,一生孤苦。為了畢克發的冤案苦苦上訪,多方求助無門!斷絕了姐弟情分,沒有看一眼臨死的爹娘!在出獄後的整整十來年的時間,依靠著撿拾破爛度日,但還是念念不忘給自己帶來牢獄之災但是冤案纏身的畢克發翻案!在寒冬的街頭,凍僵的屍體,伸直的手。誰又為她鳴冤?誰又為她訴苦?歷史又是一個悲劇。每個人都在上演著自己的苦角!
劉曉傑同樣的在一個孤單的墳頭前豎立了一塊碑,那是含冤整整四十多年父親的墳!經過了這麼多年,父親的墳頭沒有標誌,沒有香火,一個殺人犯不配擁有人世間的香火。孤單單的畢克發在另外一個世界上苦苦的等待了四十年!淒淒荒草,孤零墳頭。這就是畢克發的最終歸宿。所有知情不知情的人都在另外一個世界上相逢了。但願他們能在另外一個世界沒有勾心鬥角的爭鬥。
記者把所有的文字整理出來發表了一篇文字,但是只能是以小說的內容來品讀了。沒有人會為沉冤四十多年的畢克發翻案!過去的就是塵封的歷史。死去的永遠是冤屈的靈魂。一個個該死不該死的面孔已然不在清晰,但是這一段持續了四十多年的離奇冤案最終還是在殺人犯兇手的嘴中才得以清晰的顯現。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在官方的檔案中,依然記載依然留存畢克發殺害劉英蘭的冤案。沒有人,沒有任何人能為一個沉冤四十年的死者翻案。這是最大的悲劇所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失。人們也許會忘記七十年代初發生的這起案件。但是死者的後人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在歷史的長河中將會有一段野史,也許正是這一段野史會還原歷史的真正面目。
正文 後記
書中所寫,只是野史。人名地址略有改動。但是在七十年代的膠東的確發生了一起令全國震驚的信用社兇殺案。我不敢枉定是非曲直,但是鄉鄰們盛傳這是一場冤案。無論怎樣,事到如今。死者的屍骨早已經和泥土合二為一早已融入大自然了。是非對錯已是昨日黃花,不可再現了。
應當承認,無論何朝何代,肯定有冤案發生。但是畢克發一案,也是存在著很多疑點的。我不是法官,更不是警察。我沒有參與案件之中,我沒有發言權。但是我是以旁觀者小說家的角度去剖析了案件的開始和結束,杜撰和虛擬了很多的人和事。我無意冒犯死去的逝者,和冤屈的靈魂。我只是以小說的形式來給大家提供一個閱讀的素材。
在六七十年代,在公檢法不健全的年代,就是有個過錯也無可厚非。在人命難保的年代,也難以保證沒有屈打成招的現象發生。但是聽老一輩的講。在槍斃畢克發的時候,天上萬里無雲的下起了大雨也是事實。就是因為畢克發到了刑場也是喊冤不止,加上天降大雨才造成了鄉村山民們的議論和幾十年來飯後的話題。
誰也沒有看到畢克發殺人,但是現在的六十歲以上的膠東老人很多看到了槍斃畢克發的場面。當時的審判是公開的,公平公正另當別論。聽爺爺說,當時槍斃畢克發是在秋後,也就是花生還不怎麼成熟的時候。人山人海的看熱鬧的把方圓幾里路的花生地踩得是稀里嘩啦。那一年的花生是減產了。
但是槍斃畢克發是在花生地的另一頭,當時旁邊有一棵葡萄樹。槍斃完畢克發以後的第二年,葡萄樹上的葡萄格外的紅,格外的甜。有老人說是因為那上面沾了畢克發的血。那時候的我還沒有出生。聽村子裡吃了葡萄、膽子大的老民爺說過,“呸,甜什麼甜?和以前一樣的味。”葡萄肯定不甜。吃完葡萄的老民爺酸了一輩子的牙,酸的老民爺一提起畢克發,就酸的眼淚在眼圈裡轉。
事情過去了整整四十多年了。當時劉英蘭的屍骨確實是埋在了烈士陵園。後來議論的多了,也不知出於什麼目的,把是烈士稱號的劉英蘭又從烈士塔下給遷了出去。那時我出生倒是出生了,但是不記事。現在教學的大姐那時也就十來歲吧,對此事還記著。但是問她具體情節,大姐也不太清楚。畢竟過去了這麼多年。
前些日子回老家鄉下,鄉下正在修路。所有的過去已經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淡忘消失了,沒有人會記得曾經就在這寬敞的馬路邊上,上演過人生中也是是悲慘,也許是冤屈,也許是罪有應得的一幕幕。
寫了《苦難歲月》,現在又匆匆的完成《啞巴,請開口說話》。我就是一個農村出來現在又回到農村的苦命孩子。我不想還原歷史,也不想重回過去。我只是覺得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不應該忘記歷史留給我們的傷痛!我就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三種人,人上人、人、人下人的中間。我苦苦掙扎也享受不到人上人的幸福和甜蜜,能當個人,能當個頂天立地的人就不錯了。我想站直了身子,不想下滑,下滑到人下人的苦悲命運中。
小說是這樣,生活的來源就是我小說中的一樣。我還想寫更多,寫更多能反映我們人、人下人的生活情節出來。寫完這一篇,留待以後整理修改。我迫不及待的動筆,我想寫好下一部《城鄉分界線》,期待讀者的閱讀。你們的閱讀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