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米隆的秘密調查從他在公開場合正式露面後就開始了。他和溫悄悄闖入格里格的住所。溫是位於曼哈頓中區聲望卓著的調查機構洛克-霍恩公司的總裁,他的全名叫溫·霍恩·洛克伍德三世。在地下室,他們看到了血跡,又發現一個名叫“卡拉”的女人給格里格留過電話,要他到一家飯店的“後窩棚”見面。米隆在隨後的調查中發現“卡拉·惠特尼”又名薩莉·格羅、羅伯塔·史密斯,真名則是利茲·戈爾曼。由此牽出了一個現在僅剩下兩人的地下組織——“渡鴉組織”。該組織兩個月前在圖森市搶劫過一家銀行,在保險柜里發現了一盤磁帶,內容涉及格里格。他們便以此為要挾,對他敲詐勒索。於是,懸念迭起,是格里格被害,還是格里格殺人後逃跑?米隆這時能做的是爭分奪秒,趕在總決賽前讓一切都水落石出。但是,意外事件發生了,“卡拉”遭棒擊而死。接著又盛傳格里格狂賭以致欠下一幫罪犯一大筆錢,這幫人眼下也在四處找格里格。
就在格里格前往“卡拉”住處前,有人已先行一步,用球棒將“卡拉”敲死。最後,經過分析、推理,在溫以及米隆的辦公室助手艾絲普蘭扎小姐的協助下,米隆找到了殺害“卡拉”的真正兇手,即體育報女記者,格里格的情人奧德麗。與此同時,“渡鴉組織’’最後一位成員將那盤磁帶交給米隆。錄音內容揭示了塵封十年的賽場外的交易:當年伯特·韋森是在格里格的一手操縱下才把米隆的膝蓋撞傷的,這是蓄意的、有預謀的。籃框下的陰謀就此被揭穿。米隆立即明白了格里格的藏身之處,驅車飛也似的開到“龍之隊”超級巨星TC的那裡,進屋便直撲格里格。
這是一個奇特而又符合情理的故事,故事的展開多線索並進,看似互不關聯,最後卻到達同一目標。需要指出的是,與傳統意義上的犯罪小說不同,神秘懸念小說將嚴肅犯罪小說和偵探小說藝術的特點成功地結合起來,關注的往往已不再是犯罪本身,不在於誰是罪犯,而重在分析犯罪人的心理活動,重在製造出讓人感到難以捉摸的神秘氣氛。在《籃框下的陰謀》中,科本以精巧的構思,絲絲入扣、合理編排的情節來展開敘述。在小說中,雖然格里格到最後的章節才露面,但他的失蹤卻無疑是小說情節線索的中心,也是本小說所包含的最大的懸念。儘管他先前已有失蹤的經歷,但這次為什麼失蹤?而且,他精心策劃撞傷米隆的膝蓋。乍看起來似乎因為米隆是他事業上的對手,但最後我們讀者才犮現,根本的原因是:就在愛米莉與格里格結婚的前夜,她還在與米隆纏綿繾綣(我們在“米隆·波利塔系列小說”之一《惶恐不安》〈DarkestFea了,2000〉中,讀到這樣一個更為明確的細節,他倆還因此有了愛的結晶)。格里格犮現妻子婚前的戀情後,難以忍受這樣的打擊,接受不了自己“賽場贏家、情場輸家”這一事實,遂出於嫉妒鋌而走險,以殘酷的手段對米隆進行報復。
實際上,科本的這部小說並不以情節的離奇曲折取勝。儘管小說情節曲折,節奏快捷。科本在這裡表現出的才華其實包括人物形象的刻畫,同時又多方位地展示出這些人物錯綜複雜的心理活動。比如,主人公米隆這個人物就寫得很成功。他是一個球星,又是一個普通人,他有追求,但也會犯錯誤。小說多次寫到,他和愛米莉有了私情後,不斷受到良心的譴責,負疚感時時向他襲來。米隆曾自責過:“與愛米莉睡覺是為了對格里格進行報復,因為我排名在他後面,這只是另外一場愚蠢的爭奪,但是那使一場剛剛開始的婚姻走上了一條什麼樣的路何?我欠格里格的。”也許是人性的缺陷吧,他少有自制力。大學讀書期間,邂逅愛米莉這樣一位“活生生的性感寶貝”就三下五除二,立即與她上床,卻因此既毀掉了格里格的家庭,又毀掉了自己的前程。等到十年後重新上場當替補,已經力不從心,獲得的基本上是喝倒彩了。不過。科本筆下的米隆對籃球事業所懷有的那份執著、那份痴迷,讀來令人感動不已。米隆離開了籃球賽場,便一蹶不振,心裡從未能真正舒坦過,看看籃圈他都能興奮不已,父親當年舉著他、讓他去夠籃圈的畫面立即浮現在他的眼前。這樣的描寫讓讀者為他感到惋惜,對違背體育精神的籃框下的陰謀更是感到深惡痛絕。
和米隆一樣,格里格也是個立體人物。他打球,他賭博,他使壞報復米隆,但是,當年指使高大的伯特·韋森迎上去撞米隆的時候,他也沒忘提醒他別撞擊得太猛,以免傷得過重。事故發生以後,在米隆住院期間,格里格還去探望,雖然去了坐那兒一聲不吭。米隆以為格里格是好意,是競爭的運動員之間存在一種紐帶的標誌,直到最後,米隆才發覺格里格當時去探望,完全是因為感到愧疚。當然這說明他還沒有完全喪失人性。
奧德麗這個人物刻畫得也在情在理,非常可信。從一開始,她就清楚,格里格已經神秘失蹤,她知道,米隆回來,不是為了打球,而是另有任務。她愛格里格,可體育記者的職業不允許她暴露自己正在和所報導的球星約會,否則事業就會毀於一旦,所以,隱瞞與格里格的關係,她是不得已而為之。然而,作為格里格的神秘情人,她現在也在尋找格里格,所以,需要尋求與米隆的合作。而一旦她得悉格里格遭到“卡拉’’的勒索,便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冒險前往“卡拉”的住處。等到她發現給“卡拉”錢根本不管用時,便只能殺死她,別無選擇。又一個為愛鋌而走險的例子。本來,她認為格里格和她是完美的一對兒,兩人事業進展順利,她肚子裡又有了格里格的骨肉。因為愛情的緣故,也為。了保護格里格,她最後只能去坐牢了,代價是不小的。不過,她身陷囹圄,卻心懷希望,因為心裡有愛。
就在格里格前往“卡拉”住處前,有人已先行一步,用球棒將“卡拉”敲死。最後,經過分析、推理,在溫以及米隆的辦公室助手艾絲普蘭扎小姐的協助下,米隆找到了殺害“卡拉”的真正兇手,即體育報女記者,格里格的情人奧德麗。與此同時,“渡鴉組織’’最後一位成員將那盤磁帶交給米隆。錄音內容揭示了塵封十年的賽場外的交易:當年伯特·韋森是在格里格的一手操縱下才把米隆的膝蓋撞傷的,這是蓄意的、有預謀的。籃框下的陰謀就此被揭穿。米隆立即明白了格里格的藏身之處,驅車飛也似的開到“龍之隊”超級巨星TC的那裡,進屋便直撲格里格。
這是一個奇特而又符合情理的故事,故事的展開多線索並進,看似互不關聯,最後卻到達同一目標。需要指出的是,與傳統意義上的犯罪小說不同,神秘懸念小說將嚴肅犯罪小說和偵探小說藝術的特點成功地結合起來,關注的往往已不再是犯罪本身,不在於誰是罪犯,而重在分析犯罪人的心理活動,重在製造出讓人感到難以捉摸的神秘氣氛。在《籃框下的陰謀》中,科本以精巧的構思,絲絲入扣、合理編排的情節來展開敘述。在小說中,雖然格里格到最後的章節才露面,但他的失蹤卻無疑是小說情節線索的中心,也是本小說所包含的最大的懸念。儘管他先前已有失蹤的經歷,但這次為什麼失蹤?而且,他精心策劃撞傷米隆的膝蓋。乍看起來似乎因為米隆是他事業上的對手,但最後我們讀者才犮現,根本的原因是:就在愛米莉與格里格結婚的前夜,她還在與米隆纏綿繾綣(我們在“米隆·波利塔系列小說”之一《惶恐不安》〈DarkestFea了,2000〉中,讀到這樣一個更為明確的細節,他倆還因此有了愛的結晶)。格里格犮現妻子婚前的戀情後,難以忍受這樣的打擊,接受不了自己“賽場贏家、情場輸家”這一事實,遂出於嫉妒鋌而走險,以殘酷的手段對米隆進行報復。
實際上,科本的這部小說並不以情節的離奇曲折取勝。儘管小說情節曲折,節奏快捷。科本在這裡表現出的才華其實包括人物形象的刻畫,同時又多方位地展示出這些人物錯綜複雜的心理活動。比如,主人公米隆這個人物就寫得很成功。他是一個球星,又是一個普通人,他有追求,但也會犯錯誤。小說多次寫到,他和愛米莉有了私情後,不斷受到良心的譴責,負疚感時時向他襲來。米隆曾自責過:“與愛米莉睡覺是為了對格里格進行報復,因為我排名在他後面,這只是另外一場愚蠢的爭奪,但是那使一場剛剛開始的婚姻走上了一條什麼樣的路何?我欠格里格的。”也許是人性的缺陷吧,他少有自制力。大學讀書期間,邂逅愛米莉這樣一位“活生生的性感寶貝”就三下五除二,立即與她上床,卻因此既毀掉了格里格的家庭,又毀掉了自己的前程。等到十年後重新上場當替補,已經力不從心,獲得的基本上是喝倒彩了。不過。科本筆下的米隆對籃球事業所懷有的那份執著、那份痴迷,讀來令人感動不已。米隆離開了籃球賽場,便一蹶不振,心裡從未能真正舒坦過,看看籃圈他都能興奮不已,父親當年舉著他、讓他去夠籃圈的畫面立即浮現在他的眼前。這樣的描寫讓讀者為他感到惋惜,對違背體育精神的籃框下的陰謀更是感到深惡痛絕。
和米隆一樣,格里格也是個立體人物。他打球,他賭博,他使壞報復米隆,但是,當年指使高大的伯特·韋森迎上去撞米隆的時候,他也沒忘提醒他別撞擊得太猛,以免傷得過重。事故發生以後,在米隆住院期間,格里格還去探望,雖然去了坐那兒一聲不吭。米隆以為格里格是好意,是競爭的運動員之間存在一種紐帶的標誌,直到最後,米隆才發覺格里格當時去探望,完全是因為感到愧疚。當然這說明他還沒有完全喪失人性。
奧德麗這個人物刻畫得也在情在理,非常可信。從一開始,她就清楚,格里格已經神秘失蹤,她知道,米隆回來,不是為了打球,而是另有任務。她愛格里格,可體育記者的職業不允許她暴露自己正在和所報導的球星約會,否則事業就會毀於一旦,所以,隱瞞與格里格的關係,她是不得已而為之。然而,作為格里格的神秘情人,她現在也在尋找格里格,所以,需要尋求與米隆的合作。而一旦她得悉格里格遭到“卡拉’’的勒索,便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冒險前往“卡拉”的住處。等到她發現給“卡拉”錢根本不管用時,便只能殺死她,別無選擇。又一個為愛鋌而走險的例子。本來,她認為格里格和她是完美的一對兒,兩人事業進展順利,她肚子裡又有了格里格的骨肉。因為愛情的緣故,也為。了保護格里格,她最後只能去坐牢了,代價是不小的。不過,她身陷囹圄,卻心懷希望,因為心裡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