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方才文之堯已聽喬頃瀾說起這些事,大致已有了解,“你是女兒家,勢單力薄,面對這樣的劇變根本無力應對,能護好你自己和之儀即可。”
說到此,他又向候在一旁的承譽拱手道謝,“多謝安王照顧舍妹,之堯感激不盡!”
虛扶了一把,承譽輕笑道:“之堯你太客氣,無需與我見外。”
喬頃瀾招呼大伙兒坐下說話,萬莫拘謹。丫鬟上茶的檔口,寧疏想起方才見到錦彤的情形,忍不住向兄長打聽因由,
“大哥你才回來,為何要退婚呢?”
妹妹問起此事,文之堯深感無奈,攥著拳哀聲嘆道:“方才我入宮面聖,請求皇上饒父親一命,皇上給了我兩個選擇,要麼娶鎮國公的女兒,與閔家聯姻,要麼……去黔南鎮壓叛亂。”
閔家?據文寧疏所知,閔家只有閔霏霜這一位姑娘,難不成皇上是讓她大哥娶閔霏霜?雖說閔霏霜是個好姑娘,可錦彤與他有婚約在先啊!
“難道你決定娶閔姑娘,所以才要與彤姐姐退婚?”
喬頃瀾既是錦彤的兄長,又是之堯的摯友,他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不能偏幫另一方,“若然能救文世伯,即便是退婚,我們家也可以接受,之堯你且放心,錦彤那邊由我去勸。”
然而文之堯卻道:“我沒說要娶閔家千金,我選了第二條路。”
第一條是捷徑,這第二條嘛!卻是禍福難料,承譽一向關注戰事,對此再了解不過,“黔南多瘴氣,叛亂兩年一直未能平定,先後已犧牲三位將領,之堯你真的確定要去?”
前路兇險,他早有預料,當乾德帝讓他做選擇時,他便毫不猶豫的選擇去領兵打仗。
喬頃瀾最在乎的還是摯友的安危,總覺得黔南那地方太危險,生怕他出什麼意外,“那還不如選第一條路,特殊情況,我們不會怪你。”
虎口撐著下巴的承譽沉吟道:“之堯的選擇是對的,乾德帝不會無端讓他選擇,這是在考驗他,看他究竟是貪生怕死之輩,還是不畏艱險的將才。”
原來還有這層含義嗎?寧疏不懂帝王的心機,她在乎的是錦彤的感受,“既然大哥沒選閔姑娘,那就沒退婚的必要。”
因為他是男人,必須考量全局,“乾德帝命我三日後出發,此去兇險,生死未知,即便大難不死,也有可能落下一身的病根兒,我實在不願耽誤錦彤。”
若然是為救文世伯,喬頃瀾無話可說,但若只是為這個,那喬頃瀾也不會同意退婚,“咱們兩家可是世交,你覺得我們會在乎這些嗎?錦彤她不會因此而退縮。”
喬家人重情重義,文之堯感激不盡,但他深知自己不該自私自利,“正因為是世交,我才不想連累你們。姑娘家的婚事關乎一輩子的幸福,倘若我不能給她安穩,那便不該再用婚約將她束縛。”
兩方皆有理,一時難有定論,沉默許久的承譽發了話,“興許之堯有幸擺平這戰事呢?到時候也算是雙喜臨門。是以本王認為婚約一事無需著急做決定,等你回來再說也不遲。”
這安王都發話了,文之堯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得聽從安王的意思,寧疏總算安了心,朝著承譽欣慰一笑,而後去往後院找喬錦彤,將真相告知於她。
得知文之堯其實是為她著想,喬錦彤這才稍稍安慰,擦了擦眼淚,洗了把臉。
三日後文之堯便又要出發,相聚的時光太過短暫,眾人也就沒拘泥於規矩,晌午聚在一起用午宴,文之堯與喬錦彤本就是兩情相悅,席間對她自是照顧有加,寧疏亦有安王親手給她布菜,獨余喬頃瀾孤家寡人,故作悵然地感嘆著,
“唉!我就不該出現在這兒,多餘啊!”
為了安撫兄長,喬錦彤趕忙為他夾了塊魚肉,還提醒他多用菜,少說話。
安王對自家妹子關懷體貼,文之堯本該高興才對,可一想到文家的境況,他又隱隱生憂,飯桌上不好多問,便也沒提,淡笑以應。
待午宴過後,寧疏隨著喬錦彤回屋歇著,說是午歇,其實這倆姑娘湊一塊兒哪有睡意,精神奕奕的聆聽著各自的心事,懷揣著對將來的不安和一絲希冀。
這邊廂,幾個男子坐在一起喝茶,閒談之際,喬頃瀾說起自己的那首詩,原來他當日是故意為之,選不上便罷,若然選上,他便可藉機面見聖上,為父求情,
“原本都被奕王選上了,卻不知為何又被剔除,沒了見乾德帝的機會,著實可惜!”
承譽一直認為他是文人不羈,才會肆意揮寫,不顧忌後果,今日始知他早有預謀,胸腔內的火焰莫名升騰,
“你以為皇上看到那首詩就會宣你入宮當面質問嗎?那首詩上帶著他的字,不管你是有心還是無意,他都有可能直接將你處斬,你連辯解求情的機會都沒有!”
喬頃瀾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確是在冒險,但他也是無奈之舉,“只要有機會,我總得試一試,難不成就這樣看著我父親含冤入獄,坐視不理?”
他隨手一試,可苦了旁人,“你可知就因為你那首破詩,害得我與寧疏想盡千方百計替你遮掩,沒讓乾德帝瞧見,你才免去一劫!”
原來這背後動手腳之人竟是安王!得知真相後,喬頃瀾非但不感激,反倒心生怨怪,
說到此,他又向候在一旁的承譽拱手道謝,“多謝安王照顧舍妹,之堯感激不盡!”
虛扶了一把,承譽輕笑道:“之堯你太客氣,無需與我見外。”
喬頃瀾招呼大伙兒坐下說話,萬莫拘謹。丫鬟上茶的檔口,寧疏想起方才見到錦彤的情形,忍不住向兄長打聽因由,
“大哥你才回來,為何要退婚呢?”
妹妹問起此事,文之堯深感無奈,攥著拳哀聲嘆道:“方才我入宮面聖,請求皇上饒父親一命,皇上給了我兩個選擇,要麼娶鎮國公的女兒,與閔家聯姻,要麼……去黔南鎮壓叛亂。”
閔家?據文寧疏所知,閔家只有閔霏霜這一位姑娘,難不成皇上是讓她大哥娶閔霏霜?雖說閔霏霜是個好姑娘,可錦彤與他有婚約在先啊!
“難道你決定娶閔姑娘,所以才要與彤姐姐退婚?”
喬頃瀾既是錦彤的兄長,又是之堯的摯友,他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不能偏幫另一方,“若然能救文世伯,即便是退婚,我們家也可以接受,之堯你且放心,錦彤那邊由我去勸。”
然而文之堯卻道:“我沒說要娶閔家千金,我選了第二條路。”
第一條是捷徑,這第二條嘛!卻是禍福難料,承譽一向關注戰事,對此再了解不過,“黔南多瘴氣,叛亂兩年一直未能平定,先後已犧牲三位將領,之堯你真的確定要去?”
前路兇險,他早有預料,當乾德帝讓他做選擇時,他便毫不猶豫的選擇去領兵打仗。
喬頃瀾最在乎的還是摯友的安危,總覺得黔南那地方太危險,生怕他出什麼意外,“那還不如選第一條路,特殊情況,我們不會怪你。”
虎口撐著下巴的承譽沉吟道:“之堯的選擇是對的,乾德帝不會無端讓他選擇,這是在考驗他,看他究竟是貪生怕死之輩,還是不畏艱險的將才。”
原來還有這層含義嗎?寧疏不懂帝王的心機,她在乎的是錦彤的感受,“既然大哥沒選閔姑娘,那就沒退婚的必要。”
因為他是男人,必須考量全局,“乾德帝命我三日後出發,此去兇險,生死未知,即便大難不死,也有可能落下一身的病根兒,我實在不願耽誤錦彤。”
若然是為救文世伯,喬頃瀾無話可說,但若只是為這個,那喬頃瀾也不會同意退婚,“咱們兩家可是世交,你覺得我們會在乎這些嗎?錦彤她不會因此而退縮。”
喬家人重情重義,文之堯感激不盡,但他深知自己不該自私自利,“正因為是世交,我才不想連累你們。姑娘家的婚事關乎一輩子的幸福,倘若我不能給她安穩,那便不該再用婚約將她束縛。”
兩方皆有理,一時難有定論,沉默許久的承譽發了話,“興許之堯有幸擺平這戰事呢?到時候也算是雙喜臨門。是以本王認為婚約一事無需著急做決定,等你回來再說也不遲。”
這安王都發話了,文之堯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得聽從安王的意思,寧疏總算安了心,朝著承譽欣慰一笑,而後去往後院找喬錦彤,將真相告知於她。
得知文之堯其實是為她著想,喬錦彤這才稍稍安慰,擦了擦眼淚,洗了把臉。
三日後文之堯便又要出發,相聚的時光太過短暫,眾人也就沒拘泥於規矩,晌午聚在一起用午宴,文之堯與喬錦彤本就是兩情相悅,席間對她自是照顧有加,寧疏亦有安王親手給她布菜,獨余喬頃瀾孤家寡人,故作悵然地感嘆著,
“唉!我就不該出現在這兒,多餘啊!”
為了安撫兄長,喬錦彤趕忙為他夾了塊魚肉,還提醒他多用菜,少說話。
安王對自家妹子關懷體貼,文之堯本該高興才對,可一想到文家的境況,他又隱隱生憂,飯桌上不好多問,便也沒提,淡笑以應。
待午宴過後,寧疏隨著喬錦彤回屋歇著,說是午歇,其實這倆姑娘湊一塊兒哪有睡意,精神奕奕的聆聽著各自的心事,懷揣著對將來的不安和一絲希冀。
這邊廂,幾個男子坐在一起喝茶,閒談之際,喬頃瀾說起自己的那首詩,原來他當日是故意為之,選不上便罷,若然選上,他便可藉機面見聖上,為父求情,
“原本都被奕王選上了,卻不知為何又被剔除,沒了見乾德帝的機會,著實可惜!”
承譽一直認為他是文人不羈,才會肆意揮寫,不顧忌後果,今日始知他早有預謀,胸腔內的火焰莫名升騰,
“你以為皇上看到那首詩就會宣你入宮當面質問嗎?那首詩上帶著他的字,不管你是有心還是無意,他都有可能直接將你處斬,你連辯解求情的機會都沒有!”
喬頃瀾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確是在冒險,但他也是無奈之舉,“只要有機會,我總得試一試,難不成就這樣看著我父親含冤入獄,坐視不理?”
他隨手一試,可苦了旁人,“你可知就因為你那首破詩,害得我與寧疏想盡千方百計替你遮掩,沒讓乾德帝瞧見,你才免去一劫!”
原來這背後動手腳之人竟是安王!得知真相後,喬頃瀾非但不感激,反倒心生怨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