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史學研究] 《大明奇才》作者:歷史.塵埃【完結】
作者歷史.塵埃序: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寶座上,俯視著這個帝國的一切,之前那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似乎還歷歷在目,但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對於那場鬥爭中的失敗者朱允炆來說,政治地位的完結意味著他的人生已經結束了,無論他本人是生還是死。但對於朱棣而言,今天的陽光是明媚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今後的很長時間內,他將用手中的權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個富國強兵的夢想。
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朱棣都絕對算不上一個好人,這個人冷酷、殘忍、權欲薰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絕對不想和這樣的一個人做朋友。但他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皇帝。
一個皇帝從不需要用個人的良好品格來證明自己的英明,恰恰相反,在歷史上干皇帝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麼好人,因為好人幹不了皇帝,朱允?就是鐵證。
下面,我們將介紹這位偉大皇帝的功績,就如同我們之前說過的那樣,他絕對不是一個好人,卻絕對是一個好皇帝。他用驚人的天賦和能力成就了巨大的功業,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遺產,並在六百多年後依然影響著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當之無愧。
說起修書這件事,應該是很多人嚮往的吧,把自己的努力化為書籍確實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而對於某些沒有能力寫書的人而言,要出版一本書還是有辦法的。比如我原先上大學的時候,學校的一些教務人員(不教書的)眼紅教研室的人出書,想寫書卻沒本事,也不知是誰出的主意,到四處抄來一些名人名言,居然搞出了一本書出版。當然,其銷量也是可以預料的。
說來很難讓人相信,早在幾百年前的朱棣時代,也有人做過一件類似的事情,做這件事情的就是朱棣。
我們之前說過,朱棣文化修養有限,他自己應該是寫不出什麼傳世名著的,所以他只能指示手下的人修書,其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哪個皇帝不想青史留名呢?以往的很多皇帝修了很多書,修書其實是一件並不稀罕的事情,但朱棣確實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要修的是一部前無古人的書,他要做的是一件前人沒有做過的事。
“我要修一部古往今來最齊備,最完美、最優秀的書,要讓千年之後的人們知道我們這個時代的光輝和榮耀!”
他做到了,他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冊,流芳千古的偉大書籍——永樂大典。
但就如我們前面說過的那樣,他只是一個決策者,無論決策多麼英明,沒有人執行也是不行的,按照朱棣的構想,他要修一部包含有史以來所有科目,所有類別的大典,毫無疑問,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一個合適的人擔任總編官,這個人必須有廣博的學問、清晰的辨別能力、無比的耐心、兼容並包的思想。
符合以上條件的人實在是很難找的,但值得慶幸的是,朱棣也確實找到了一個這樣的人。
而這個人的一生也和永樂大典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他的命運如同永樂大典這部書一樣,跌宕起伏,卻又充滿傳奇。
所以,在我們介紹永樂大典之前,必須先介紹這位偉大的總編官。
第一章命運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紀綱下達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他要請自己牢里的一個犯人吃飯。這可是一條大新聞,紀綱是朱棣的紅人,錦衣衛的最高統帥,居然會屈尊請一個囚犯吃飯,大家對此議論紛紛。
這位囚犯欣然接受了邀請,但飯局開張的時候,紀綱並沒有來,只是讓人拿了很多酒給這位囚犯飲用,這位心事重重的囚犯一飲便停不住,他回想起了那夢幻般的往事,不一會便酩酊大醉。
看他已經喝醉,早已接到指示的錦衣衛打開了大門,把他拖了出去。
外面下著很大的雪,此時正是正月。
這位囚犯被丟在了雪地里,在漫天大雪之時,在這純潔的銀白色世界裡,在對往事的追憶和酒精的麻醉作用中,他迎來了死亡。
這個囚犯就是被稱為明代第一才子的解縉,永樂大典的主編者。這一年,他四十七歲。
第二章起點解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出生,江西吉安府人,自幼聰明好學,被同鄉之人稱為才子,大家都認為他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他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他一舉考中了進士,由於在家鄉時他的名聲已經很大,甚至傳到了京城,所以朱元璋對他也十分重視,百忙之中還抽空接見了他。朱元璋的這一舉動讓所有的人都認為,一顆政治新星即將升起。
當時正是政治形勢錯綜複雜之時,胡維庸已經案發,法司各級官員不斷逮捕大臣,很多今天同朝為臣的人第二天就不見了蹤影,真可謂腥風血雨,變化莫測,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大臣成了逍遙派,遇事睜隻眼閉隻眼,只求能活到退休但解縉註定是個出人意料的人,在這種朝不保夕的惡劣政治環境中,他沒有退卻,畏縮,而是表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骨氣和勇敢。
他勇敢的向朱元璋本人上書,針砭時弊,斥責不必要的殺戮,並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在此文中,他詳細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為朱元璋勾畫了一幅太平天下的圖畫,並對目前的一些政治制度提出了意見和批評。
作者歷史.塵埃序: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寶座上,俯視著這個帝國的一切,之前那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似乎還歷歷在目,但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對於那場鬥爭中的失敗者朱允炆來說,政治地位的完結意味著他的人生已經結束了,無論他本人是生還是死。但對於朱棣而言,今天的陽光是明媚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今後的很長時間內,他將用手中的權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個富國強兵的夢想。
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朱棣都絕對算不上一個好人,這個人冷酷、殘忍、權欲薰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絕對不想和這樣的一個人做朋友。但他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皇帝。
一個皇帝從不需要用個人的良好品格來證明自己的英明,恰恰相反,在歷史上干皇帝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麼好人,因為好人幹不了皇帝,朱允?就是鐵證。
下面,我們將介紹這位偉大皇帝的功績,就如同我們之前說過的那樣,他絕對不是一個好人,卻絕對是一個好皇帝。他用驚人的天賦和能力成就了巨大的功業,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遺產,並在六百多年後依然影響著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當之無愧。
說起修書這件事,應該是很多人嚮往的吧,把自己的努力化為書籍確實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而對於某些沒有能力寫書的人而言,要出版一本書還是有辦法的。比如我原先上大學的時候,學校的一些教務人員(不教書的)眼紅教研室的人出書,想寫書卻沒本事,也不知是誰出的主意,到四處抄來一些名人名言,居然搞出了一本書出版。當然,其銷量也是可以預料的。
說來很難讓人相信,早在幾百年前的朱棣時代,也有人做過一件類似的事情,做這件事情的就是朱棣。
我們之前說過,朱棣文化修養有限,他自己應該是寫不出什麼傳世名著的,所以他只能指示手下的人修書,其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哪個皇帝不想青史留名呢?以往的很多皇帝修了很多書,修書其實是一件並不稀罕的事情,但朱棣確實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要修的是一部前無古人的書,他要做的是一件前人沒有做過的事。
“我要修一部古往今來最齊備,最完美、最優秀的書,要讓千年之後的人們知道我們這個時代的光輝和榮耀!”
他做到了,他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冊,流芳千古的偉大書籍——永樂大典。
但就如我們前面說過的那樣,他只是一個決策者,無論決策多麼英明,沒有人執行也是不行的,按照朱棣的構想,他要修一部包含有史以來所有科目,所有類別的大典,毫無疑問,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一個合適的人擔任總編官,這個人必須有廣博的學問、清晰的辨別能力、無比的耐心、兼容並包的思想。
符合以上條件的人實在是很難找的,但值得慶幸的是,朱棣也確實找到了一個這樣的人。
而這個人的一生也和永樂大典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他的命運如同永樂大典這部書一樣,跌宕起伏,卻又充滿傳奇。
所以,在我們介紹永樂大典之前,必須先介紹這位偉大的總編官。
第一章命運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紀綱下達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他要請自己牢里的一個犯人吃飯。這可是一條大新聞,紀綱是朱棣的紅人,錦衣衛的最高統帥,居然會屈尊請一個囚犯吃飯,大家對此議論紛紛。
這位囚犯欣然接受了邀請,但飯局開張的時候,紀綱並沒有來,只是讓人拿了很多酒給這位囚犯飲用,這位心事重重的囚犯一飲便停不住,他回想起了那夢幻般的往事,不一會便酩酊大醉。
看他已經喝醉,早已接到指示的錦衣衛打開了大門,把他拖了出去。
外面下著很大的雪,此時正是正月。
這位囚犯被丟在了雪地里,在漫天大雪之時,在這純潔的銀白色世界裡,在對往事的追憶和酒精的麻醉作用中,他迎來了死亡。
這個囚犯就是被稱為明代第一才子的解縉,永樂大典的主編者。這一年,他四十七歲。
第二章起點解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出生,江西吉安府人,自幼聰明好學,被同鄉之人稱為才子,大家都認為他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他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他一舉考中了進士,由於在家鄉時他的名聲已經很大,甚至傳到了京城,所以朱元璋對他也十分重視,百忙之中還抽空接見了他。朱元璋的這一舉動讓所有的人都認為,一顆政治新星即將升起。
當時正是政治形勢錯綜複雜之時,胡維庸已經案發,法司各級官員不斷逮捕大臣,很多今天同朝為臣的人第二天就不見了蹤影,真可謂腥風血雨,變化莫測,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大臣成了逍遙派,遇事睜隻眼閉隻眼,只求能活到退休但解縉註定是個出人意料的人,在這種朝不保夕的惡劣政治環境中,他沒有退卻,畏縮,而是表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骨氣和勇敢。
他勇敢的向朱元璋本人上書,針砭時弊,斥責不必要的殺戮,並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在此文中,他詳細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為朱元璋勾畫了一幅太平天下的圖畫,並對目前的一些政治制度提出了意見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