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蔣經國病逝當晚7時,國民黨中常會召開緊急會議,俞國華主持會議,會議聽勸榮總”副院長、蔣經國醫療組召集人姜必寧報告蔣經國病逝經過,會上宣讀了蔣經國的遺囑,最後會議議定三件事:全體國民黨員恪遵蔣經國遺囑;由李登輝繼任“總統”;立即展開治喪事宜。
可見,機會不會等待被動的人。“宮廷派”人士對國民黨權力布局的憂慮和噩夢,果然成為事實,一個新的台灣時代隱然成型,蔣家的威權就在宋美齡的彈指之間溜走了!
二十三、小妹不只愛權
關於宋氏三姐妹———藹齡、慶齡和美齡,現在中國人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大姐愛錢,二姐愛國,小妹愛權”。這一評價隨著電影《宋氏三姐妹》的播映,更是廣為人知。
二姐愛國,世人周知,無需多說。但大姐愛的僅是錢,小妹愛的僅是權的概括則有失偏頗。
宋藹齡受父母影響,從小就對金錢有著濃厚的興趣,長大後斂財有方,丈夫、孩子均是錢迷,但宋藹齡也有強烈的權欲,她深知中國人的權錢關係理論,年輕時代即表露出很強的政治進取心,只嘆身為女性,且時運不濟,終身未能如願。
熱衷權勢並終於如願以償的宋美齡,當然也並非只愛權勢不愛錢。據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中介紹的一份聯邦調查局的保密文件來看,這份秘密文件的提供者熟悉該家族,他對他們的看法是:宋氏家族在中國最有影響,“實際上掌握著生殺予奪之權”。宋氏家族“總是錢迷心竅,他們的每一個行動的動機都是想撈錢”,因此,“他們玩弄巨大的陰謀,騙取中國人通常通過租借法得到的物資,並把這筆錢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錢轉移給宋氏家族”。
1948年11月宋美齡前往美國時,受到了杜魯門的冷遇。杜魯門當時對國民黨已經喪失了希望,他一直在向他的助手們坦率地談論國民黨政府中的“貪官和壞蛋”,這些“貪官和壞蛋”當然首推孔宋兩家族。他們在抗戰期間,大發國難財,截留美援,用來興辦自己的公司,倒賣美國援華物資,從中謀利;內戰期間,又向美國人伸手,把大批的美元投入自己的企業;在大陸政權即將喪失之際,又將金錢移向國外,特別是美國,這能不讓杜魯門生氣嗎?
宋美齡在那次赴美求援失敗時,也匆匆忙忙地在美國處理自己的私人財產,讓她的外甥孔令侃幫助管理。這筆財產有多少?現在仍是個謎。可以肯定的是:數額巨大。
大概是受到父親宋耀如精明的商人頭腦和積聚財富手法的影響,宋美齡的一生從未停止過對金錢的愛好與追求。據宋美齡的一個侍從回憶:宋美齡每隔一段時間總有那麼幾天心情會特別好,她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侍從們對這種年輕人般的情緒起伏驚訝不已。她們發現,宋美齡特別開心,見到蔣介石的時候,常常是噓寒問暖,眉開眼笑,一雙美麗的丹鳳眼簡直彎成了兩條細線,話也講得多了,語氣也特別親熱。
對於夫人這種周期性的態度變化,下人們自然很驚訝,於是也就分外留心,想找出個所以然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集體觀察和探討,大家不約而同地注意到:原來那幾天是總管蔣介石荷包的姓周的總計長來的前後。他來的時候,總是拎著一隻大包,一副神秘兮兮的樣子,生怕被誰看到似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士林官邸上下早就傳說蔣介石每隔一陣子就會“送錢”給宋美齡,但蔣介石不可能自己拎著錢,大包小箱地送到夫人面前,於是自然由“總統府”負責會計工作的官員來張羅此事。
大家得出這個猜想以後,就刻意觀察周總計長來的前後幾天,果然宋美齡的情緒起伏和平常不太一樣,和蔣介石一起吃飯或是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總是比較親熱,還經常是小鳥依人般地陪蔣介石散步,忽然間年輕了好多歲似的。隔不多久,周某某就會出現在官邸,按老規矩,手上提了一隻手提箱,臉色木然地走進官邸,然後,宋美齡就會告訴那些隨從說:“請你們暫時離開一下,我有話要和周總計長商量。”
隨從們當然聽命退下。不多久周總計長出來了,就會看到宋美齡高興地走出房間,周總計長再向她鞠躬之後便退出官邸,搭車離去。
那幾天裡,宋美齡的心情就格外顯得輕鬆,對蔣介石也相當親熱,會打破慣例,向他問東問西,關懷備至。大家就更確信,原來周總計長是送錢來了。“財神”到,夫人笑。看來千金一笑的典故在蔣介石、宋美齡夫婦間又有了新的詮釋。
蔣介石在世的時候,每兩三個月就會給宋美齡這樣一筆津貼。蔣經國上台後也是如此。李登輝在國民黨內權力鬥爭最表面化的時候去士林官邸,要想取得宋美齡為代表的“宮廷派”人士的支持,對宋美齡表明其尊重的態度時,宋美齡知道李登輝有求於她,在和李登輝見面時,就打蛇隨棍上地向李登輝提出要求:“你是知道的,經國在的時候,‘總統府’每月都會按時給我一筆經費,現在經國去世了,不知道你是否還會給我這筆經費?”畢竟,依照法律,宋美齡應該享有去職“總統”遺孀的待遇,諸如每月薪俸的支領問題,但這必須經過李登輝的批准。對宋美齡的要求,李登輝一般都能滿足她的願望。
宋美齡早就擁有令人咋舌的偌大家財,但直到耄耋之年,還對此類“津貼”念念不忘,她攢的錢,自己這輩子肯定花不完了,有人說,有錢人里也是分級別的,他們的賺錢目的不同:有數十到上百萬元資產的,還要為了生活得更加舒適而努力;有成千上萬直至數億元資產的,掙錢就成為一種慣性,一種樂趣;當錢多到一定程度以後,就要用它來實現精神上和名譽上的滿足了。宋美齡攢錢的目的大概屬於前兩者,因為第三者,她的第一夫人身分及由此發揮的影響早已使她在精神上得到了滿足。
二十四、不僅會攢錢,還會賺錢
宋美齡從沒捨得從她的家私中捐出一部分來從事福利事業。大概因為她的權力已經夠大,名聲也已經夠響,無須再藉助金錢的效力了。就是當時在台北傳為美談,由宋美齡登高一呼興辦的島內外知名的華興育幼院、振興復健醫院等慈善機構,事實上也不過是當年到官邸擺龍門陣的官太太一起玩橋牌,把“財資”拿來籌措開辦的。
宋美齡都覺得無趣,其他附和的人大概也不見得能持久。所以,“婦聯會”1950年4月17日成立後,一旦夫人都不想做了,大家更是有理由改變玩的花樣。
後來,也不知道是誰說了一句玩笑話,說大家何不一起來玩橋牌,玩牌總會有輸贏,輸的一方就拿出錢來,把這些錢拿來做日後興建若干慈善機構的經費。參加“婦聯會”領導層工作的人本來就是一些國民黨高級官員的太太,誰也不愁拿不出這點打牌錢來,而且這樣“寓工作於娛樂”,讓打牌還顯得有點社會意義,聽起來還是一件很風趣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個建議於是就真的付諸行動了,日後“華興”和“振興”的開辦基金中,就有少部分錢來自當初官夫人玩橋牌的捐獻款項,而大部分還是由慈善者捐獻來的。
可見,機會不會等待被動的人。“宮廷派”人士對國民黨權力布局的憂慮和噩夢,果然成為事實,一個新的台灣時代隱然成型,蔣家的威權就在宋美齡的彈指之間溜走了!
二十三、小妹不只愛權
關於宋氏三姐妹———藹齡、慶齡和美齡,現在中國人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大姐愛錢,二姐愛國,小妹愛權”。這一評價隨著電影《宋氏三姐妹》的播映,更是廣為人知。
二姐愛國,世人周知,無需多說。但大姐愛的僅是錢,小妹愛的僅是權的概括則有失偏頗。
宋藹齡受父母影響,從小就對金錢有著濃厚的興趣,長大後斂財有方,丈夫、孩子均是錢迷,但宋藹齡也有強烈的權欲,她深知中國人的權錢關係理論,年輕時代即表露出很強的政治進取心,只嘆身為女性,且時運不濟,終身未能如願。
熱衷權勢並終於如願以償的宋美齡,當然也並非只愛權勢不愛錢。據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中介紹的一份聯邦調查局的保密文件來看,這份秘密文件的提供者熟悉該家族,他對他們的看法是:宋氏家族在中國最有影響,“實際上掌握著生殺予奪之權”。宋氏家族“總是錢迷心竅,他們的每一個行動的動機都是想撈錢”,因此,“他們玩弄巨大的陰謀,騙取中國人通常通過租借法得到的物資,並把這筆錢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錢轉移給宋氏家族”。
1948年11月宋美齡前往美國時,受到了杜魯門的冷遇。杜魯門當時對國民黨已經喪失了希望,他一直在向他的助手們坦率地談論國民黨政府中的“貪官和壞蛋”,這些“貪官和壞蛋”當然首推孔宋兩家族。他們在抗戰期間,大發國難財,截留美援,用來興辦自己的公司,倒賣美國援華物資,從中謀利;內戰期間,又向美國人伸手,把大批的美元投入自己的企業;在大陸政權即將喪失之際,又將金錢移向國外,特別是美國,這能不讓杜魯門生氣嗎?
宋美齡在那次赴美求援失敗時,也匆匆忙忙地在美國處理自己的私人財產,讓她的外甥孔令侃幫助管理。這筆財產有多少?現在仍是個謎。可以肯定的是:數額巨大。
大概是受到父親宋耀如精明的商人頭腦和積聚財富手法的影響,宋美齡的一生從未停止過對金錢的愛好與追求。據宋美齡的一個侍從回憶:宋美齡每隔一段時間總有那麼幾天心情會特別好,她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侍從們對這種年輕人般的情緒起伏驚訝不已。她們發現,宋美齡特別開心,見到蔣介石的時候,常常是噓寒問暖,眉開眼笑,一雙美麗的丹鳳眼簡直彎成了兩條細線,話也講得多了,語氣也特別親熱。
對於夫人這種周期性的態度變化,下人們自然很驚訝,於是也就分外留心,想找出個所以然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集體觀察和探討,大家不約而同地注意到:原來那幾天是總管蔣介石荷包的姓周的總計長來的前後。他來的時候,總是拎著一隻大包,一副神秘兮兮的樣子,生怕被誰看到似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士林官邸上下早就傳說蔣介石每隔一陣子就會“送錢”給宋美齡,但蔣介石不可能自己拎著錢,大包小箱地送到夫人面前,於是自然由“總統府”負責會計工作的官員來張羅此事。
大家得出這個猜想以後,就刻意觀察周總計長來的前後幾天,果然宋美齡的情緒起伏和平常不太一樣,和蔣介石一起吃飯或是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總是比較親熱,還經常是小鳥依人般地陪蔣介石散步,忽然間年輕了好多歲似的。隔不多久,周某某就會出現在官邸,按老規矩,手上提了一隻手提箱,臉色木然地走進官邸,然後,宋美齡就會告訴那些隨從說:“請你們暫時離開一下,我有話要和周總計長商量。”
隨從們當然聽命退下。不多久周總計長出來了,就會看到宋美齡高興地走出房間,周總計長再向她鞠躬之後便退出官邸,搭車離去。
那幾天裡,宋美齡的心情就格外顯得輕鬆,對蔣介石也相當親熱,會打破慣例,向他問東問西,關懷備至。大家就更確信,原來周總計長是送錢來了。“財神”到,夫人笑。看來千金一笑的典故在蔣介石、宋美齡夫婦間又有了新的詮釋。
蔣介石在世的時候,每兩三個月就會給宋美齡這樣一筆津貼。蔣經國上台後也是如此。李登輝在國民黨內權力鬥爭最表面化的時候去士林官邸,要想取得宋美齡為代表的“宮廷派”人士的支持,對宋美齡表明其尊重的態度時,宋美齡知道李登輝有求於她,在和李登輝見面時,就打蛇隨棍上地向李登輝提出要求:“你是知道的,經國在的時候,‘總統府’每月都會按時給我一筆經費,現在經國去世了,不知道你是否還會給我這筆經費?”畢竟,依照法律,宋美齡應該享有去職“總統”遺孀的待遇,諸如每月薪俸的支領問題,但這必須經過李登輝的批准。對宋美齡的要求,李登輝一般都能滿足她的願望。
宋美齡早就擁有令人咋舌的偌大家財,但直到耄耋之年,還對此類“津貼”念念不忘,她攢的錢,自己這輩子肯定花不完了,有人說,有錢人里也是分級別的,他們的賺錢目的不同:有數十到上百萬元資產的,還要為了生活得更加舒適而努力;有成千上萬直至數億元資產的,掙錢就成為一種慣性,一種樂趣;當錢多到一定程度以後,就要用它來實現精神上和名譽上的滿足了。宋美齡攢錢的目的大概屬於前兩者,因為第三者,她的第一夫人身分及由此發揮的影響早已使她在精神上得到了滿足。
二十四、不僅會攢錢,還會賺錢
宋美齡從沒捨得從她的家私中捐出一部分來從事福利事業。大概因為她的權力已經夠大,名聲也已經夠響,無須再藉助金錢的效力了。就是當時在台北傳為美談,由宋美齡登高一呼興辦的島內外知名的華興育幼院、振興復健醫院等慈善機構,事實上也不過是當年到官邸擺龍門陣的官太太一起玩橋牌,把“財資”拿來籌措開辦的。
宋美齡都覺得無趣,其他附和的人大概也不見得能持久。所以,“婦聯會”1950年4月17日成立後,一旦夫人都不想做了,大家更是有理由改變玩的花樣。
後來,也不知道是誰說了一句玩笑話,說大家何不一起來玩橋牌,玩牌總會有輸贏,輸的一方就拿出錢來,把這些錢拿來做日後興建若干慈善機構的經費。參加“婦聯會”領導層工作的人本來就是一些國民黨高級官員的太太,誰也不愁拿不出這點打牌錢來,而且這樣“寓工作於娛樂”,讓打牌還顯得有點社會意義,聽起來還是一件很風趣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個建議於是就真的付諸行動了,日後“華興”和“振興”的開辦基金中,就有少部分錢來自當初官夫人玩橋牌的捐獻款項,而大部分還是由慈善者捐獻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