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仙道茫茫啊,沒心沒肺的白宛和,她也不知何去何從。
就這個事兒,宛和也曾經問過她的師父,紫緣仙君當時是邊喝著酒,邊為這傻徒兒解惑的。
他說:“求仙問道者,修道、修心、修天法自然。”
紫緣這種高深的說法,宛和自然不能理解,紫緣只好一言一語的解答,“修士,皆願羽化升仙,壽與天齊,一朝願望成真,卻又耐不住漫漫仙生的寂寞,成大道者,也就寥寥無幾了。”
成仙,並不是修士的終點,可又有幾人知道呢。
紫緣講得頭頭是道,宛和聽得津津有味,怎料紫緣話鋒一轉,“丫頭,你若太閒,那就喝酒吧,壺裡乾坤大,杯中日月長。寧可醉死,也別去做那庸俗之人。”
所謂話糙理不糙,宛和似有所悟,師父的意思嘛,大約就是,酒要喝,樂子也得找。
此時,金華樓的故事正在上演,說書的先生,正在講百年前,陳國的故事。
那說書的先生,隱在幕後,只聞其聲,未見其人,卻依然聽得眾人身臨其境。
只聽得驚堂木一拍,眾人安靜下來,豎著耳朵。
話說百年前,陳國為晉國桎梏,當時的陳王羞愧自盡,兒子宇文極臨危受命,大刀闊斧,招賢納士,改變了陳國的命運。
這命運能這麼容易改變?那就要從齊王的最小的女兒說起。
說這位公主啊,是齊王老來得女,甚是寵愛,長得明艷動人,那叫一個動如脫兔撲朔,靜如姣花照水。取掌上明珠之意,公主的封號也為明珠。
從明珠公主及笄起,各國求親使者不斷,齊王不是嫌棄求親者誠意不夠,就是嫌棄對方胸無點墨,配不上他的明珠。
直至被後世叫做陳惠王的宇文極出現,才免了這位公主,被熬成老姑娘的可能。
傳說,陳惠王先天病體,肌膚瓷白,毫無血色,只要吹風受涼,必定臥病在床,在世華佗也無能為力。
陳惠王時年二十有八,膝下沒有一兒半女。
眾臣憂心,有的勸導陳惠王充盈後宮,留下子嗣,繼承宗廟。有的張貼榜文,招募神醫,卻一直未果。
臣下聽聞齊王嫁女,公主命格貴重,若為陳國王后,必是福緣。
於是,臣下稟告陳惠王,勸說惠王,派遣使者求娶公主。
陳惠王自知天命難違,唯恐累及公主,不願求娶。
怎知,眾臣聯名懇求,求惠王以國本為重,惠王拗不過,只好答應。
但,為表誠意,惠王帶上禮物,親往齊國求親。實則是告知齊王,自己身體有恙,讓齊王三思而後行。
齊王已過花甲之年,依然精神矍鑠。
惠王以長輩禮儀待之,詢問齊王日常飲食有否異常,孫輩的學習是否認真,只不問明珠公主的事情。
晚上齊王后問齊王,對陳惠王的看法,齊王據實以告。
比起他國使者而言,齊王很是喜歡惠王,為人誠懇謙恭,對人關心備至,談吐不凡,只這病,是個問題。
齊王后笑說,“難道你忘了明珠師從何人?”
齊王撫掌大笑,“果然天作之合。”
次月十五,黃道吉日,惠王和明珠公主,在齊王宮大婚,齊國大赦天下。
婚後,明珠公主隨惠王回了陳國,陳國百官迎接。
此時,晉國趁著陳惠王新婚,大舉南下,進攻陳國胡州。
然,一邊,陳惠王正當新婚,和公主蜜裡調油;另一邊,家仇國恨,陳惠王有些為難。
明珠公主訓斥陳惠王,“你為陳王,我為陳王后,晉國之流,攻占的你我的土地,殺害你我的子民,此時難道不該以天下為重?”
隨後,公主又手書一封,往齊國借兵,交由惠王手下一員猛將,名叫范年的統領。
陳惠王感激公主大義,對公主更加關懷備至,體貼入微。
陳齊聯手共御晉敵,次年二月,大戰告捷,收服胡州等地。次年十月,晉國併入陳國版圖。
同年十二月,陳王宮傳來另一條喜訊,王后誕下一位王子。
陳國舉國沸騰,陳惠王也喜極而涕,他宇文氏,終於後繼有人。
喜訊傳到齊國,齊國自然備了重禮相送。齊王拉著齊王后的手,大讚王后賢明,沒有人云亦云,才讓他得此佳婿。
王后不敢居功,只說是齊王教導有方,明珠聰慧,醫術堪比華佗。
有人要問啊,這明珠究竟師從何人,竟能治好陳惠王的頑疾。
傳言說啊,有一位白姓的藥理仙人,看重明珠睿智聰穎,收為徒弟,傳授一身的歧黃之術,還留下救命仙丹,這才救了陳惠王一命。
還有傳言說,這位明珠公主不僅精通醫術,還是再世藺相如,一代賢后,先後輔佐夫陳惠王,子陳文王,孫陳武王,後又助武王一統中原。
至於那仙人,後世知之甚少。
傳聞那人是相貌堂堂、目若秋波、鼻若懸樑、唇若塗丹、膚如凝脂、神通廣大,能上天入地,和地府閻君更是好友。
雖不知是男是女,此仙卻是已為人夫人婦,有一子二女兩個孩子。
幕後,驚堂木再一拍,說書的先生說道,“此事已過去百年,到底是真是假,已無證可考,不過故事而已,為博君一樂罷。”
<完>
☆、那個番外的兩則小姑事
番外一
一位大約花甲,穿著花哨的老太婆,左手挽著菜籃子,叉著腰,跟眾人顯擺著:“快看快看,那邊那些穿白衣鑲綠邊的就是東華山的弟子了。”眾人隨著那婆子所指的方向,紛紛向那些人投以羨慕的目光。
那婆子更加得意了,“還是我家的孫女出息,去年才滿十二歲,就被東華山選為了外門弟子,單是月錢,便有十兩紋銀之多,那可是你們這些莊稼人好幾個月的嚼頭了。”
“是啊是啊,東華山如今是每六年才選一次弟子,並且篩選嚴格,你的孫女就在其中,要不算命的說你有後福呢!”
要說這婆子,為人最是尖酸刻薄,這條街上每一個人喜歡她的,所以街坊鄰居嘴裡雖是一陣恭維,心裡卻都是暗嘆這婆子走了狗屎運,不甘居多,真心祝福的寥寥無幾。
“無心,看什麼呢,快走吧,仔細誤了時辰被師父責罰。”
叫做無心的是東華山的小師弟,他正癟著嘴,滿眼的不高興,“大師兄,這些凡夫俗子當真沒趣,虛偽的很。幾百年前,東華山遭難,他們只顧在背後嚼舌根,如今東華山好容易起復了,他們拜在門下,為的卻不是求仙問道而是銀兩,真乃滑天下之大稽。”
無心師弟雖是耿直了些,說的也在理,他也不喜歡這些凡人的閒話,可今天是初茗仙姑的仙忌,萬萬不能因為這些小事錯過了祭典的吉時。“無心,祭典要緊,你我還是趕緊置辦了東西回山的好。”
“是了,差點忘了正事。”無心跟上大師兄,像是隨意般問道,“大師兄,仙姑的事跡雖然從小就聽過,可也只是知道個大概,我實在不明白,她是如何在百年之後死而復生的,還有守易仙君,他到底去向了何方?為何我翻遍東華山的典故,總也找不到一絲記載?”
就這個事兒,宛和也曾經問過她的師父,紫緣仙君當時是邊喝著酒,邊為這傻徒兒解惑的。
他說:“求仙問道者,修道、修心、修天法自然。”
紫緣這種高深的說法,宛和自然不能理解,紫緣只好一言一語的解答,“修士,皆願羽化升仙,壽與天齊,一朝願望成真,卻又耐不住漫漫仙生的寂寞,成大道者,也就寥寥無幾了。”
成仙,並不是修士的終點,可又有幾人知道呢。
紫緣講得頭頭是道,宛和聽得津津有味,怎料紫緣話鋒一轉,“丫頭,你若太閒,那就喝酒吧,壺裡乾坤大,杯中日月長。寧可醉死,也別去做那庸俗之人。”
所謂話糙理不糙,宛和似有所悟,師父的意思嘛,大約就是,酒要喝,樂子也得找。
此時,金華樓的故事正在上演,說書的先生,正在講百年前,陳國的故事。
那說書的先生,隱在幕後,只聞其聲,未見其人,卻依然聽得眾人身臨其境。
只聽得驚堂木一拍,眾人安靜下來,豎著耳朵。
話說百年前,陳國為晉國桎梏,當時的陳王羞愧自盡,兒子宇文極臨危受命,大刀闊斧,招賢納士,改變了陳國的命運。
這命運能這麼容易改變?那就要從齊王的最小的女兒說起。
說這位公主啊,是齊王老來得女,甚是寵愛,長得明艷動人,那叫一個動如脫兔撲朔,靜如姣花照水。取掌上明珠之意,公主的封號也為明珠。
從明珠公主及笄起,各國求親使者不斷,齊王不是嫌棄求親者誠意不夠,就是嫌棄對方胸無點墨,配不上他的明珠。
直至被後世叫做陳惠王的宇文極出現,才免了這位公主,被熬成老姑娘的可能。
傳說,陳惠王先天病體,肌膚瓷白,毫無血色,只要吹風受涼,必定臥病在床,在世華佗也無能為力。
陳惠王時年二十有八,膝下沒有一兒半女。
眾臣憂心,有的勸導陳惠王充盈後宮,留下子嗣,繼承宗廟。有的張貼榜文,招募神醫,卻一直未果。
臣下聽聞齊王嫁女,公主命格貴重,若為陳國王后,必是福緣。
於是,臣下稟告陳惠王,勸說惠王,派遣使者求娶公主。
陳惠王自知天命難違,唯恐累及公主,不願求娶。
怎知,眾臣聯名懇求,求惠王以國本為重,惠王拗不過,只好答應。
但,為表誠意,惠王帶上禮物,親往齊國求親。實則是告知齊王,自己身體有恙,讓齊王三思而後行。
齊王已過花甲之年,依然精神矍鑠。
惠王以長輩禮儀待之,詢問齊王日常飲食有否異常,孫輩的學習是否認真,只不問明珠公主的事情。
晚上齊王后問齊王,對陳惠王的看法,齊王據實以告。
比起他國使者而言,齊王很是喜歡惠王,為人誠懇謙恭,對人關心備至,談吐不凡,只這病,是個問題。
齊王后笑說,“難道你忘了明珠師從何人?”
齊王撫掌大笑,“果然天作之合。”
次月十五,黃道吉日,惠王和明珠公主,在齊王宮大婚,齊國大赦天下。
婚後,明珠公主隨惠王回了陳國,陳國百官迎接。
此時,晉國趁著陳惠王新婚,大舉南下,進攻陳國胡州。
然,一邊,陳惠王正當新婚,和公主蜜裡調油;另一邊,家仇國恨,陳惠王有些為難。
明珠公主訓斥陳惠王,“你為陳王,我為陳王后,晉國之流,攻占的你我的土地,殺害你我的子民,此時難道不該以天下為重?”
隨後,公主又手書一封,往齊國借兵,交由惠王手下一員猛將,名叫范年的統領。
陳惠王感激公主大義,對公主更加關懷備至,體貼入微。
陳齊聯手共御晉敵,次年二月,大戰告捷,收服胡州等地。次年十月,晉國併入陳國版圖。
同年十二月,陳王宮傳來另一條喜訊,王后誕下一位王子。
陳國舉國沸騰,陳惠王也喜極而涕,他宇文氏,終於後繼有人。
喜訊傳到齊國,齊國自然備了重禮相送。齊王拉著齊王后的手,大讚王后賢明,沒有人云亦云,才讓他得此佳婿。
王后不敢居功,只說是齊王教導有方,明珠聰慧,醫術堪比華佗。
有人要問啊,這明珠究竟師從何人,竟能治好陳惠王的頑疾。
傳言說啊,有一位白姓的藥理仙人,看重明珠睿智聰穎,收為徒弟,傳授一身的歧黃之術,還留下救命仙丹,這才救了陳惠王一命。
還有傳言說,這位明珠公主不僅精通醫術,還是再世藺相如,一代賢后,先後輔佐夫陳惠王,子陳文王,孫陳武王,後又助武王一統中原。
至於那仙人,後世知之甚少。
傳聞那人是相貌堂堂、目若秋波、鼻若懸樑、唇若塗丹、膚如凝脂、神通廣大,能上天入地,和地府閻君更是好友。
雖不知是男是女,此仙卻是已為人夫人婦,有一子二女兩個孩子。
幕後,驚堂木再一拍,說書的先生說道,“此事已過去百年,到底是真是假,已無證可考,不過故事而已,為博君一樂罷。”
<完>
☆、那個番外的兩則小姑事
番外一
一位大約花甲,穿著花哨的老太婆,左手挽著菜籃子,叉著腰,跟眾人顯擺著:“快看快看,那邊那些穿白衣鑲綠邊的就是東華山的弟子了。”眾人隨著那婆子所指的方向,紛紛向那些人投以羨慕的目光。
那婆子更加得意了,“還是我家的孫女出息,去年才滿十二歲,就被東華山選為了外門弟子,單是月錢,便有十兩紋銀之多,那可是你們這些莊稼人好幾個月的嚼頭了。”
“是啊是啊,東華山如今是每六年才選一次弟子,並且篩選嚴格,你的孫女就在其中,要不算命的說你有後福呢!”
要說這婆子,為人最是尖酸刻薄,這條街上每一個人喜歡她的,所以街坊鄰居嘴裡雖是一陣恭維,心裡卻都是暗嘆這婆子走了狗屎運,不甘居多,真心祝福的寥寥無幾。
“無心,看什麼呢,快走吧,仔細誤了時辰被師父責罰。”
叫做無心的是東華山的小師弟,他正癟著嘴,滿眼的不高興,“大師兄,這些凡夫俗子當真沒趣,虛偽的很。幾百年前,東華山遭難,他們只顧在背後嚼舌根,如今東華山好容易起復了,他們拜在門下,為的卻不是求仙問道而是銀兩,真乃滑天下之大稽。”
無心師弟雖是耿直了些,說的也在理,他也不喜歡這些凡人的閒話,可今天是初茗仙姑的仙忌,萬萬不能因為這些小事錯過了祭典的吉時。“無心,祭典要緊,你我還是趕緊置辦了東西回山的好。”
“是了,差點忘了正事。”無心跟上大師兄,像是隨意般問道,“大師兄,仙姑的事跡雖然從小就聽過,可也只是知道個大概,我實在不明白,她是如何在百年之後死而復生的,還有守易仙君,他到底去向了何方?為何我翻遍東華山的典故,總也找不到一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