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然是關上城門,嚴密防守!」皇甫堅壽當即作答。「但依我看,城頭上人心惶惶,多有不安,只要咱們發力,奪得一個城門,那長安城便可輕易易手!之前董卓屢次辱皇甫嵩之恨,也能就此了結了!」

  「不是這麼算的。」皇甫嵩攥著手中的《封神演義》搖頭不止。「董卓尚在,其部大軍也沒理由忽然全無,此事必然有古怪,若是咱們賭錯了,那依照董卓的作風,一個不好就要滿門遭厄。而且再說了,長安這裡勢力駁雜,經過數番清洗之後,更是人人相疑,猝然動手,難免生亂……」

  「那……」

  「人心惶惶之下,首先應該保全天子和公卿才對。」皇甫嵩仰頭望著上方樹蔭嘆道。「我這就去見王司徒,請他以領尚書事的身份,下令抽調一部分兵馬,到宮中防衛天子,然後再召集公卿議事。」

  皇甫堅壽剛要再勸,卻又忽然醒悟,然後心悅誠服:「父親大人這才是老成謀國之道。」

  「若非是力量不足,我如何願意打這種小聰明?」皇甫嵩搖頭不止。「我也想提萬騎、持白馬旗,自遼西橫行至關中千萬里……但如今悔之晚矣。」

  皇甫堅壽也是無奈。

  就這樣,皇甫義真扔下自己的《封神演義》,匆忙換上正經衣服,便帶著自己兒子一同出去,準備去見王允……然而,剛一出門,卻迎面撞上了自己侄子皇甫酈,剛剛從城頭上下來的後者則帶來了一個最新消息。

  「叔父大人、兄長!」皇甫酈匆匆一禮,便乾脆直言。「衛將軍親自從城外馳過,然後令軍士大喊『敵只一人,正在郿縣』,然後便率全軍在城外轉向往北去了,看樣子是要過渭橋往轉渭北進軍郿縣!」

  皇甫嵩連連搖頭,終於是恍然大悟,卻是不管不顧,扔下一子一侄,轉身回舍中看自己的《封神演義》去了。

  一時間,長安城中,並無大亂,卻又人心惶惶難安。

  且不說長安城內如何,城外,當著數千守軍之面轉向過橋的騎兵陣中,徐榮作為這支突襲部隊中僅次於公孫珣的首席將領,自然要從軍事角度進行一些理所當然的請示。

  「君侯!」徐榮打馬而來,立在橋上,然後指著腳下可能是這個時代最寬闊的橋面正色相詢。「渭橋寬闊,便於行軍,全軍渡河後要不要讓文遠燒掉大橋,以作防備?」

  「不用!」之前在長安城下親自喊了好幾嗓子,此時正在馬上扶著水袋喝水的公孫珣放下水袋,抹了把嘴,依舊是乾脆直接。「什麼都不用做,沒有敵人會來的……董旻、郭汜、呂布或許會動,但這三人一動,子伯、元皓、義公他們便會直接追上,將彼輩的撤退給追成潰退,反而正是我想看到的!至於弘農、河南的各部董軍兵馬,有文和在潼關,伯達在武關,根本不足為慮!」

  「可是長安呢?!」徐榮繼續指著依舊在視線內的長安城巍峨城牆追問道。「咱們路上打聽的清楚,剛剛也看的清楚,長安城中雖然沒有野戰勁旅,卻有數千衛戍兵馬,若是彼輩中有善用兵又忠於董公的人率眾追上來,在郿塢下與董公裡應外合又如何?君侯,我們並無後勤,一旦被堵住,反而是我們要亂!」

  「不會的!」公孫珣收起水袋,一邊緩緩打馬向前,一邊不由冷笑起來。「伯進你還是不懂政治和人心,就此時長安城中那些真正有魄力和能耐的人而言,如執掌朝政的王允,如在關西軍中素有威望的皇甫嵩、蓋勛,即便是對我有防備,卻也萬萬不會再助董卓的……而且說到底,賈文和這個計策是真的點到了要害,關中大局,只在我與董卓,所以但凡我能堵住董卓,哪怕是不能攻下來,只把他圍住,大局也會向我傾斜,與他人著實無關。」

  徐榮緩緩點頭……經過潼關一事,他著實不敢再和公孫珣論及人心與政治了。

  然而,就在公孫珣信心滿滿,準備扔下長安徹底不管的時候,打臉的事情說來便來——忽然間,長安城北面的洛城門大門洞開,然後數百步騎在一名軍官的帶領下直趨渭橋而來,引得公孫珣所部騎兵多有緊張!

  這下子,公孫珣立即便有些掛不住了,而徐榮佯做不知,只是趕緊調兵準備迎上。但是,原本就要負責渡河斷後的張文遠比他更快,其人見對方只有數百步騎,便乾脆根本不調兵馬,直接引著尚未上橋的數百騎兵轉身迎上……然後輕鬆將對方刺於馬下,並逐散了當面那數百步騎。

  不過有意思的是,稍傾片刻,得勝歸來的張遼居然又前來請罪——原來,殺了人之後他才知道,這個喚做李肅的董卓麾下軍司馬,居然是是來投降起義的!

  據被俘的其部部屬聲稱,李肅乃是并州九原人,多有鄉人在衛將軍麾下,所以見到衛將軍後就立即動了投效的念頭。只是其人一開始以為公孫珣是要入城,所以便棄了其人駐守的北面洛城門,試圖往東面宣平門開門迎接,所以不免浪費了時間。而見到公孫珣轉向渭北後,復又匆匆追來,這才被誤會了。

  公孫珣和徐榮面面相覷,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徐榮自去主持大局,而公孫珣安慰了張遼兩句,也只能純當這個李肅是個倒霉蛋,然後繼續全軍進發。

  到了第三日晚上,公孫珣率部宿在了右扶風首府槐里城。

  而到了這個時候,此地地方官在驚愕之餘,態度也變得愈發尊重和配合起來,甚至已經隱隱有主動協助之意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七八千騎兵過了長安卻沒有受到長安中樞的阻攔,這最起碼說明朝廷的態度是中立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