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人,我們應該趕快走,我算那援兵今晚就會殺到,到時候我們合他們衝突起來,有些問題說不清楚……”田豐起身道。

  “好吧,事不宜遲,我們現在就走,這樣,張兄弟,我寫一封信,你帶這封信先去你家取你家小,然後你們直奔我江山,這裡卻事不能再留了!”程長風布置道。

  “哦,那大人你們……”張合問。

  “我們這些人足夠了!你們不要耽誤時間,萬一鄴城派出的全部是騎兵,再不走就晚了。”程長風草草寫完一封信交與張合。

  “好,張合領命,與大人江山再見。”張合不再廢話,轉身出去。

  “周倉,你告訴山寨里的這些兄弟,趕快把所有物資裝車,能帶走的就帶走,不能帶走的就不要了,讓他們去直接去江山城,找我羅西兄弟,他自會安排他們的。”周倉也接令出去安排了。

  “我們也走吧!”一切安排妥當,眾人全部下山,為了能拖延鄴城的軍隊,山寨旌旗不撤,寨門緊閉,並點燃起數十火把分散於山寨各處。

  然後,眾人下山,那邊張合已經先去家中取家小奔赴江山城,這邊程長風特意派此次護送商團的一名飛虎軍連長帶領一百名戰士,指引那近2000名黃巾士兵以及他們家屬一起前往江山城。兩隊人馬就此別過。

  正文 第六十章,初入洛陽

  “洛陽牡丹天生麗質、雍容華貴、名甲天下,每年穀雨前後,花海人潮,流光溢彩,萬人空巷,蔚為壯觀。可惜,現在以近八月末,卻是沒有趕上牡丹花會的盛況啊。”離洛陽還有幾十里,田豐就開始給程長風等人介紹洛陽的人文地理,說道洛陽的牡丹花更是贊不決口。

  的確,在《隋志•;素問篇》中就有“清明次五日,牡丹華”,以記載隋朝洛陽人賞華場面。北宋中期,洛陽人植牡丹、賞牡丹已達到了空前。司馬光曾用詩將洛陽繁榮景象加以描寫:“洛陽春日取繁榮,紅綠叢中下萬家,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歐陽修在他的《洛陽牡丹記•;風俗記》中作了更為詳盡的敘述:“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竟為遨遊。往往於古寺廢宅有池台處為市井,張幄,笙歌之聲相聞。”鄞江周氏的《洛陽牡丹記》中也有記載:“姚黃……故洛人貴之,號為花王。城中每歲不過開三數朵,都人士女,必傾城往觀,鄉人扶老攜幼,不遠千里,其為時所貴重如此。”

  這段歷史可以說是比較翔實的記載了洛陽牡丹的源遠流長,但其實,在漢末,洛陽牡丹就已經形成了規模產業,牡丹之名,更盛洛陽。

  因此,田豐談起洛陽牡丹來著實是讚不絕口,更有錦上添花之感。

  趙雲、余揚等人不曾見過洛陽牡丹,還不覺得錯過一個花期有什麼可惜,就連張綃也僅僅是因為女孩子喜歡美麗事物的天性,表示出了一點惋惜。但程長風卻是懊喪無比,在自己那個時代可是對洛陽牡丹早有耳聞,只是因為戰亂,一直未曾得見,這次來洛陽其中計劃就有看一看天下聞名的洛陽牡丹的想法,此時聽田豐一說,心有感觸,一時詩興大發。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程長風隨口念出了唐朝大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他是信口念來,這邊田豐幾人卻是驚的目瞪口呆。

  幾人都是飽讀詩書的人,即使是書讀的最少的趙雲也是文武雙全之人,只是他讀的大都是兵書策略罷了。

  幾個人越品味越覺得這詩寫的好,反覆吟唱半天,才齊聲贊道:“好詩,好詩!”

  其時,文壇最流行的文學體裁是歌賦,或者四言、五言的詩,少有七言之詩詞,幾人都是雖然覺得程長風這詩歌與當今的詩體略有不同,但偏偏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而且對情對景的描寫也是繪聲繪色。

  “那日我聽程大人讚美子龍時曾吟道‘一步殺一人,十步辟千軍’,就已經對程大人的文才欽佩不已,今日觀此詠牡丹之詩,對仗比之那兩句卻是更加嚴謹,實在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啊!”田豐真心的讚美道。程長風卻是老臉一紅,自己信口胡捏的讚美趙雲的詩句又怎麼能和劉禹錫這樣的大詩人譴詞造句出來的經典相比呢,實在是慚愧得可以。

  “程大哥,你寫的真好……”再看張綃,此時雙目含情,就是傻子都可以看出來這丫頭春心已動。

  “大哥,我等有事要商量一下。”余揚胡亂編造了一個藉口一拉田豐和趙雲,三人偷笑而去。

  “呃,胡亂說說,胡亂說說罷了。”都說最難消受美人恩,程長風此刻就是心中有鬼,臉紅的發燙。

  “程大哥胡亂說說都能說出這麼美的詩來,那要認真起來會怎樣呢?”張綃自顧道,程長風卻是暗罵自己簡直是不會說話。

  張綃到底不是普通兒女,情動片刻,自己低頭沉吟去了:“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如果這詩是寫給我的該有多好……”說完,別有深意的看了程長風一眼。

  “呃……惹禍鳥、惹禍鳥……”程長風聞聽此言差點摔下馬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