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頁
這是趙元崇在知道李墨染口中的上輩子之後,一直在想的問題。
「在想什麼?」李墨染午夜醒來,發現被窩裡只有餘溫,而身邊的男人,卻是不在。等仰起身子,打算起床的時候,發現了那男人靠在床邊。
於是,李墨染來到他身邊問。
「想時間,想輪迴,想命運,想老天。」趙元崇一連回答了四個想。
想時間過的太快,想輪迴還有沒有下輩子,想命運是不是命中注定的,想老天會再怎樣的安排他們。
「就算時間流逝,我們之間一如當初。就算輪迴轉世,我們喝了孟婆湯也許就忘了彼此。就算命運天定,下輩子也是由天決定。就算老天厚愛,你多想,也是無用。」
李墨染是個理智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很理智。感情、天下,面對趙元崇,他雖然愛,但是也足夠理智。
在理智方面,趙元崇不如他,也許是經歷不同。
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趙元崇就算沒他理智,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會因私誤公。
所以聽到李墨染的話,趙元崇只是微笑。自己的想法,之玉不會懂。
其實,李墨染懂的。雖然他說的理智,可他又何嘗不想跟趙元崇有下輩子、下下輩子,也許說愛太俗氣,又或者,習慣了他,這個人的一切已經深入了他的靈魂。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天朝第一任帝皇聖武帝和聖文後,便是如此。他們死於同一天,誰也不知道,他們中是誰先死的,只是待伺候他們的人發現的時候,帝皇和帝後,躺在床上,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他們的睡顏,那麼安詳。就算歲月帶走了他們英俊的長相、高大的身軀,可是他們給天朝百姓的英明,卻是永遠的留下了。
聖武帝和聖文後死了之後,太監在床旁發現了一封聖旨。
聖旨上只有一句話:帝皇之位能者居之。
聖武帝死後,太子趙睿宇繼位。睿並非那一輩的號,但趙睿宇之名,乃是趙元崇親取的。趙睿宇是從小養在趙元崇身邊的,由趙元崇和李墨染親自教導,由未子塵擔任他的師父,這是一個從氣質到談吐,完全繼承了李墨染的孩子。
他從小坐在龍椅上,聽趙元崇談論國家大事。他從小趴在龍床上,聽李墨染談古今歷史。這個孩子,把趙元崇和李墨染的優點,全都集中在了一起。
這個從小養尊處優,無比金貴的孩子,看到聖武帝和聖文後的屍體之後,第一次,當著內侍的面,痛苦了起來。
這一年,他才十八歲。
十八歲的太子,還沒有納太子妃。
聖武帝和聖文後是真心相愛而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對於這個太子,和愛人有著幾分相似的太子,聖武帝從來不逼迫他納妃。
是的,從那麼多的孩子中,聖武帝選擇了這個孩子,僅僅是因為這個孩子,和聖文後有著幾分相似。就算不是他們身上的骨血,但是憑著這幾分的相似,也足以讓趙元崇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了。
除了聖旨之外,聖武帝還給太子留了一封信。
信中道:他和聖文後立衣冠冢,下葬於皇家墓地。
看到這封信的第二日,聖武帝和聖文後的屍體不見了。太子也不緊張,遵照聖武帝的遺願,瞞著滿朝的文武,為聖武帝和聖文後,立了衣冠冢。
直到前年之後,考古學家找到天朝皇族的墓地,打開了聖武帝和聖文後的棺木,才發現,這原來是衣冠冢,而和衣冠冢一起下葬的,還有聖武帝留給太子的這封信。
於是,千年後的今天,考古學界引起了震撼。
那位頌揚千年的帝皇,他和帝後的屍體,到底在哪裡?
安排好聖武帝和聖文後的後事,太子把聖武帝生平的最後一道聖旨,掛在了崇政殿。從此之後,聖武帝的一生,成為了傳奇。而他的這道聖旨,是留給後世唯一的見證和遺物。
出自聖武帝親筆的聖旨,那龍飛鳳舞的字跡,顯示了他狂狷的性格。自信,又睿智。
倒是聖文後留給後世又多了些,比如文學館裡他的詩詞,比如律法典故里親自修改的真跡,比如他的畫……由此可見,在天朝成立之後,聖文後倒是成了個風雅的人。
但其實,他並不是一個風雅的人。
後世也曾對聖武帝和聖文後的死,有過參考。
如此相愛的兩個人,是如何共死的?
或者,是誰先死了?另一個人再去相陪。
但是,不管後世如何猜測,這是一個誰也不知道的謎。而唯一知道真相的,就是當日值班的暗衛。可是,在聖武帝和聖文後一起去世之後,暗衛們也隨之消失了,放佛他們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
只有太子知道,聖武帝和聖文後的屍體,是被暗衛們帶走了。
但聖武帝和聖文後,到底是如何一起去世的?
其實,是聖文後先死的。如同上輩子,李墨染死了之後,趙元崇抱著他的屍體,一直一直,都不捨得鬆開。只是上輩子,趙元崇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而這輩子的聖武帝不同,他的人生,除了他的之玉,什麼都不重要了。
所以,他選擇了共死。
聖文後被廢了武功,身體就算再調養,也沒有聖武帝健康,這結果,他們早就知道,不管他們誰先走一步,另一個人,會馬上跟上。
「在想什麼?」李墨染午夜醒來,發現被窩裡只有餘溫,而身邊的男人,卻是不在。等仰起身子,打算起床的時候,發現了那男人靠在床邊。
於是,李墨染來到他身邊問。
「想時間,想輪迴,想命運,想老天。」趙元崇一連回答了四個想。
想時間過的太快,想輪迴還有沒有下輩子,想命運是不是命中注定的,想老天會再怎樣的安排他們。
「就算時間流逝,我們之間一如當初。就算輪迴轉世,我們喝了孟婆湯也許就忘了彼此。就算命運天定,下輩子也是由天決定。就算老天厚愛,你多想,也是無用。」
李墨染是個理智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很理智。感情、天下,面對趙元崇,他雖然愛,但是也足夠理智。
在理智方面,趙元崇不如他,也許是經歷不同。
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趙元崇就算沒他理智,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會因私誤公。
所以聽到李墨染的話,趙元崇只是微笑。自己的想法,之玉不會懂。
其實,李墨染懂的。雖然他說的理智,可他又何嘗不想跟趙元崇有下輩子、下下輩子,也許說愛太俗氣,又或者,習慣了他,這個人的一切已經深入了他的靈魂。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天朝第一任帝皇聖武帝和聖文後,便是如此。他們死於同一天,誰也不知道,他們中是誰先死的,只是待伺候他們的人發現的時候,帝皇和帝後,躺在床上,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他們的睡顏,那麼安詳。就算歲月帶走了他們英俊的長相、高大的身軀,可是他們給天朝百姓的英明,卻是永遠的留下了。
聖武帝和聖文後死了之後,太監在床旁發現了一封聖旨。
聖旨上只有一句話:帝皇之位能者居之。
聖武帝死後,太子趙睿宇繼位。睿並非那一輩的號,但趙睿宇之名,乃是趙元崇親取的。趙睿宇是從小養在趙元崇身邊的,由趙元崇和李墨染親自教導,由未子塵擔任他的師父,這是一個從氣質到談吐,完全繼承了李墨染的孩子。
他從小坐在龍椅上,聽趙元崇談論國家大事。他從小趴在龍床上,聽李墨染談古今歷史。這個孩子,把趙元崇和李墨染的優點,全都集中在了一起。
這個從小養尊處優,無比金貴的孩子,看到聖武帝和聖文後的屍體之後,第一次,當著內侍的面,痛苦了起來。
這一年,他才十八歲。
十八歲的太子,還沒有納太子妃。
聖武帝和聖文後是真心相愛而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對於這個太子,和愛人有著幾分相似的太子,聖武帝從來不逼迫他納妃。
是的,從那麼多的孩子中,聖武帝選擇了這個孩子,僅僅是因為這個孩子,和聖文後有著幾分相似。就算不是他們身上的骨血,但是憑著這幾分的相似,也足以讓趙元崇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了。
除了聖旨之外,聖武帝還給太子留了一封信。
信中道:他和聖文後立衣冠冢,下葬於皇家墓地。
看到這封信的第二日,聖武帝和聖文後的屍體不見了。太子也不緊張,遵照聖武帝的遺願,瞞著滿朝的文武,為聖武帝和聖文後,立了衣冠冢。
直到前年之後,考古學家找到天朝皇族的墓地,打開了聖武帝和聖文後的棺木,才發現,這原來是衣冠冢,而和衣冠冢一起下葬的,還有聖武帝留給太子的這封信。
於是,千年後的今天,考古學界引起了震撼。
那位頌揚千年的帝皇,他和帝後的屍體,到底在哪裡?
安排好聖武帝和聖文後的後事,太子把聖武帝生平的最後一道聖旨,掛在了崇政殿。從此之後,聖武帝的一生,成為了傳奇。而他的這道聖旨,是留給後世唯一的見證和遺物。
出自聖武帝親筆的聖旨,那龍飛鳳舞的字跡,顯示了他狂狷的性格。自信,又睿智。
倒是聖文後留給後世又多了些,比如文學館裡他的詩詞,比如律法典故里親自修改的真跡,比如他的畫……由此可見,在天朝成立之後,聖文後倒是成了個風雅的人。
但其實,他並不是一個風雅的人。
後世也曾對聖武帝和聖文後的死,有過參考。
如此相愛的兩個人,是如何共死的?
或者,是誰先死了?另一個人再去相陪。
但是,不管後世如何猜測,這是一個誰也不知道的謎。而唯一知道真相的,就是當日值班的暗衛。可是,在聖武帝和聖文後一起去世之後,暗衛們也隨之消失了,放佛他們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
只有太子知道,聖武帝和聖文後的屍體,是被暗衛們帶走了。
但聖武帝和聖文後,到底是如何一起去世的?
其實,是聖文後先死的。如同上輩子,李墨染死了之後,趙元崇抱著他的屍體,一直一直,都不捨得鬆開。只是上輩子,趙元崇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而這輩子的聖武帝不同,他的人生,除了他的之玉,什麼都不重要了。
所以,他選擇了共死。
聖文後被廢了武功,身體就算再調養,也沒有聖武帝健康,這結果,他們早就知道,不管他們誰先走一步,另一個人,會馬上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