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本來劉衎九歲入京,身體就不是特別好,小皇帝偶爾早朝因病缺席,大家也不覺得有什麼——反正有安漢公還有太后就好了,原本有沒有小皇帝這個吉祥物差別也不是很大。

  可是等到劉衎連續好幾次不上朝之後,儼然有一病不起的架勢,眾人這才慌了起來。

  皇帝雖然有和沒有區別不大,但沒有皇帝卻萬萬不能。至少有了皇帝,很多大臣就能過心裡這一關,把王莽吹成繼霍光之後的大漢周公第二——你看孝昭皇帝從不親政,宣成侯還不是把朝廷打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四夷照樣賓服,對於普通大臣來說,這有什麼不好啊?

  但國不可一日無君,一旦沒有了小皇帝,他們不就變成了給安漢公幹活了嗎?這就變成倒行逆施,不忠不孝了,要不得,要不得。

  所以無數詢問皇帝身體安康的摺子不斷朝宮裡遞,自然都送到了王莽面前。

  王莽一開始並沒有在意,他派了長安城最好的醫者給劉衎看病。但不知道是不是衛姬的死和中山國的叛亂對小皇帝打擊太大,無數藥劑喝下去,他竟然還沒有半點好轉。

  “藥石罔效”的劉徹此時正在對著銀盆“呸呸呸”。

  “這藥也太苦了。”劉徹抱怨道,“等下我沒被醫好,反而被藥苦死了!該死,太醫都在裡面放了什麼鬼東西,怎麼熬出來這麼苦?簡直不是人喝的。”

  “陛下,你要是不喝點下去,王莽的人來看的時候咱們就露陷了。”衛青在背後給劉徹順著氣,柔聲安慰道。

  “真的苦,我不騙人……”劉徹轉過頭,對著衛青露出一副委屈臉,配合著他那張少年人的臉,看起來猶如一隻可憐巴巴的小包子,“仲卿,我要飴糖。”

  衛青連忙從一旁的琉璃小盞上取下一小塊用竹葉包裹的飴糖,遞給劉徹。

  “啊————”劉徹直接張開嘴,衛青把糖塞到嘴裡。

  又來了……在不遠處磨墨的張賀連忙扭轉頭,和跪坐在地板上正在研究一堆皮影人像的劉據交換了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

  想想他們兩個小年輕都沒這樣呢,陛下和大將軍/父皇和舅舅真是,嘖嘖!!

  劉徹裝病這些日子也沒閒著,他在閉關創作一部通俗的文學作品——皮影戲劇本《鄭姬怨》。

  名字還是張賀提議的,來源自《竇娥冤》,這個他就沒給幾位提起了。不過一開始劉徹非常不滿意,覺得《鄭姬怨》這個名字太土,不夠悽美悱惻。

  對此張賀是理解的,想想劉徹創作的文學作品的名字,《落葉哀蟬曲》,一聽就特別有逼格,連美國象徵主義詩人龐德都愛不釋手,將其改編翻譯成更加朦朧意象的英文詩句。

  “陛下,《鄭姬怨》雖然聽起來直白,但我覺得朗朗上口,非常好記,我們不正是想要讓這個故事在百姓之間口口相傳嗎?這樣的名字反而更適合他們。”衛青上來一勸,劉徹就乖乖同意了。

  衛姬假裝自焚而死,當晚便被霍去病秘密轉移離開了中山國,如今估計正喬裝打扮去西域欣賞大漠風光。

  劉徹自然不會放過衛姬之“死”,幾個人在未央宮內一合計,準備借這件事做文章,編寫一部影射她的故事的皮影戲,在長安城的酒肆里演出,用來削弱王莽的民心。

  將這個人物的名字取為鄭姬也是劉徹特地敲定的,取的就是“鄭衛之音”,能讓人從鄭字聯想到衛字。

  劉徹編寫的故事模糊了具體背景,將故事構建在一個類似春秋戰國的時代,鄭姬是其中一個小國離國的王后,丈夫早逝,孤兒寡母維持著國家。而他們王國的附近就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叫做君子國,這個國家是禮儀之邦,有很多大儒開講,百姓都喜歡坐在街上論經,國君也是謙謙君子。

  但在那樣一個群雄並起兼併天下的時代,並沒有哪個國王是真正的君子。君子國強大,就想要吞併周圍的小國,君子國的國王叫做邙,他打起了“義戰”的幌子,開始了覆滅其他國家的行為,他的手段血腥,完全不像他口中時常倡導的“義”那樣光明正大。

  邙先是用陰謀詭計滅了南邊一個同樣提倡儒學的小國,將那國的君主全家全部坑殺。邙之前就欺負離國孤兒寡母,強迫離國將年僅八歲的小公子送過去當質子。現在他想要吞併離國,就假造了一個盟約,說離國背棄了這個盟約,勾結南邊那個小國一起要攻打自己。

  用這個藉口,邙對離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還好鄭姬的兄長是當時威名赫赫的猛將,邙幾次列兵布陣,都被這位將軍打敗。邙心有不甘,再起用起了詭計,他用鄭姬的兒子威脅她,說鄭姬如果不開城門投降,就殺了她的兒子。

  鄭姬愛子心切,在邙派來的使者的蠱惑下打開城門,將君子國的士兵放了進來,結果害自己的哥哥腹背受敵,死於暗箭。離國城破之際,鄭姬一把火點燃了鹿台,自焚而死。

  鄭姬死後,離國王宮化為一片焦土,似乎還有人看到紅衣的女子在廢墟上徘徊,唱著離國悲傷的歌謠。而君子國的人一旦踏入這片廢墟,就會染上怪病,連君主邙也大病一場,許諾不再殺害鄭姬唯一活下來的孩子才好轉。

  故事的最後,弱小無助又可憐的小公子一個人在廢墟上走動,鄭姬幾次想在他身後觸碰他、擁抱他都撲了個空,只能哀傷地說:“孩子,阿母沒有辦法保護家人,也沒有辦法保護你,只能祝願你早日逃離氓的控制,來到一個自由自在地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