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之所以大家覺得劉邦不擅兵,大部分是因為楚霸王項羽的緣故。在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騎兵擊敗了近六十萬的諸侯聯軍後,劉邦“不善戰”之名鐵證如山。可縱觀劉邦一生,真正吃過大虧的,也就在項羽身上。
項羽是誰?史上唯一一位親自操刀斬敵超過千人的統帥,西楚霸王已經超越了人的極限,是獨一無二的傳奇。
章邯是秦末名將,秦帝國反擊戰時多厲害,結果在項羽手上怎樣。巨鹿之戰章邯手握重兵十餘倍於項羽,反倒被項羽打得體無完膚,潰不成軍。如果說章邯是“名將”,項羽就是“軍神”。劉邦輸在這種對手手下,不丟人。
到稱帝平叛異姓王叛亂時,劉邦多次老當益壯,率軍親征。其中最大的原因不是劉邦不服老,而是當時朝中沒有適合的將領。英布造反時,也曾說道:“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
可見,英布是害怕劉邦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因為心理上,英布是封王,劉邦是天子,英布心理上輸掉一籌,道義上也站不住腳;二則是害怕劉邦真正的帶兵能力。英布這個強盜頭子,向來只服武力,不從道義。
由此可見,劉邦的帶兵能力絕對不會差。
比較劉邦、項羽兩人有個共同的特點:這兩位都是沒有深入讀過兵書的人。
劉邦是沒機會讀,項羽是沒仔細領悟,可是這兩人卻三下五除二把龐大的秦帝國給滅了。這就證明了二人在軍事上的天才,都是後來自學成才的傑出人物。這一點,無可厚非,無法辯駁。
劉邦VS項羽
很多人認為劉邦比不上項羽。沒錯,這是事實。比如說,就光明磊落這一點,劉邦就值得大家去唾罵。可項羽也有很多比不上劉邦的地方。就是這些方面,最後決定了楚漢之爭的勝負。
比如納諫。劉邦的口頭禪就是“為之奈何”,該怎麼辦?這是個習慣性向別人討主意的人。而項羽的口頭禪恰恰相反,他說“我們該這麼辦”,這是個習慣自己拿主意的人。
從納諫態度,又可以影射二人不同階級出身造成的性格差異。劉邦草根階級是流氓,項羽世家出生是貴族。前者知道自己起點低,在生存的壓迫下就學會了謙虛、聽別人的意見;後者自負出生,自視勇武才能,在常勝中獨斷專行、自視頗高。劉邦旗下的韓信、陳平就因此反楚歸漢。
從人心相背來看。項羽自入世就坑襄城,自此養成屠城的壞習慣,事過再三後,百姓約定俗成地認定霸王殘暴,百姓骨子裡就不希望這樣的人當統治者。再看劉邦,這位一入關就忙約法三章收買人心。此項羽比不上劉邦。
最終霸王落敗,率八百騎順利突圍,卻因迷路被一個農夫欺騙,最終被追兵追到。如果當初他也肯收買人心,那個農夫就不會心怨霸王殘暴,而在最關鍵的時候騙他一把。那麼日後霸王東山再起,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劉邦、項羽,到楚漢之爭二人爭奪的已經不是別的,而是一個帝位。誰贏誰當皇帝,這麼說,我們也可以當楚漢之爭時的二人都已經是皇帝——試用期。
再來比帝王的駕馭術。
項羽溫文,待人謙和;劉邦粗野,動則辱罵。表面看前者得人,後者失人。可事實恰恰相反。項羽的謙和才是表面,劉邦的粗野則不然。
在漫長的楚漢之爭中,誰得駕馭亂世中的奇才誰就能獲得最終勝利。項羽以為只給口頭鼓勵,只要溫和待人就能讓這些人給他賣命,他錯了。相反劉邦就抓住了這些奇才的秉性——人性皆貪。奇才們為你賣命為的是什麼?得到好處。付出多少就必須得到更多,這才是奇才們努力的目標——封侯拜相。
項羽不肯分封有功之人,很多人都說項羽吝嗇。我卻覺得這其中還有其他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他從小受的貴族教育。貴族教育告訴他,感化一個人用禮儀。用錢財可以收買的人,不是真正的君子。項羽是君子,中國政壇上最後一個君子。可惜他身邊的人並不都和他一樣。諸如韓信、陳平之流,為的就是投機。
相比之下,市井出身,見多人世百態的劉邦就做得很好。他清楚地知道身邊跟他造反的人要的是什麼,要什麼我就給什麼,只要你肯替我賣命。除此之外,楚漢之爭中,劉邦的厚黑學也在突飛猛進。從他收復悍將英布用的欲揚先抑手法就能看出。
這種帝王術到了劉邦稱帝後,更是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秦末紛亂,世道已經到了“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地步。之前他也是造反者,這種情況當然好,可稱帝後,情況恰恰相反。為了改變這個可怕的現狀,進一步鞏固皇權,劉邦想了幾個辦法。
辦法一,通過尊自己父親太公為太上皇,向天下人顯示自己以“孝”治天下。皇帝帶頭“孝”了,手底下的人就更要“孝”。既然在家要孝順“家父”,在外自然也要忠誠天子這個“君父”。
辦法二,是對於季布和丁公的處理。季布和丁公曾經都是項羽手底下的大將。季布為項羽領兵時,經常打得劉邦抱頭鼠竄。丁公卻在追殺劉邦時,刻意放水。之後劉邦登基,封季布做郎中,卻殺掉了丁公。
項羽是誰?史上唯一一位親自操刀斬敵超過千人的統帥,西楚霸王已經超越了人的極限,是獨一無二的傳奇。
章邯是秦末名將,秦帝國反擊戰時多厲害,結果在項羽手上怎樣。巨鹿之戰章邯手握重兵十餘倍於項羽,反倒被項羽打得體無完膚,潰不成軍。如果說章邯是“名將”,項羽就是“軍神”。劉邦輸在這種對手手下,不丟人。
到稱帝平叛異姓王叛亂時,劉邦多次老當益壯,率軍親征。其中最大的原因不是劉邦不服老,而是當時朝中沒有適合的將領。英布造反時,也曾說道:“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
可見,英布是害怕劉邦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因為心理上,英布是封王,劉邦是天子,英布心理上輸掉一籌,道義上也站不住腳;二則是害怕劉邦真正的帶兵能力。英布這個強盜頭子,向來只服武力,不從道義。
由此可見,劉邦的帶兵能力絕對不會差。
比較劉邦、項羽兩人有個共同的特點:這兩位都是沒有深入讀過兵書的人。
劉邦是沒機會讀,項羽是沒仔細領悟,可是這兩人卻三下五除二把龐大的秦帝國給滅了。這就證明了二人在軍事上的天才,都是後來自學成才的傑出人物。這一點,無可厚非,無法辯駁。
劉邦VS項羽
很多人認為劉邦比不上項羽。沒錯,這是事實。比如說,就光明磊落這一點,劉邦就值得大家去唾罵。可項羽也有很多比不上劉邦的地方。就是這些方面,最後決定了楚漢之爭的勝負。
比如納諫。劉邦的口頭禪就是“為之奈何”,該怎麼辦?這是個習慣性向別人討主意的人。而項羽的口頭禪恰恰相反,他說“我們該這麼辦”,這是個習慣自己拿主意的人。
從納諫態度,又可以影射二人不同階級出身造成的性格差異。劉邦草根階級是流氓,項羽世家出生是貴族。前者知道自己起點低,在生存的壓迫下就學會了謙虛、聽別人的意見;後者自負出生,自視勇武才能,在常勝中獨斷專行、自視頗高。劉邦旗下的韓信、陳平就因此反楚歸漢。
從人心相背來看。項羽自入世就坑襄城,自此養成屠城的壞習慣,事過再三後,百姓約定俗成地認定霸王殘暴,百姓骨子裡就不希望這樣的人當統治者。再看劉邦,這位一入關就忙約法三章收買人心。此項羽比不上劉邦。
最終霸王落敗,率八百騎順利突圍,卻因迷路被一個農夫欺騙,最終被追兵追到。如果當初他也肯收買人心,那個農夫就不會心怨霸王殘暴,而在最關鍵的時候騙他一把。那麼日後霸王東山再起,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劉邦、項羽,到楚漢之爭二人爭奪的已經不是別的,而是一個帝位。誰贏誰當皇帝,這麼說,我們也可以當楚漢之爭時的二人都已經是皇帝——試用期。
再來比帝王的駕馭術。
項羽溫文,待人謙和;劉邦粗野,動則辱罵。表面看前者得人,後者失人。可事實恰恰相反。項羽的謙和才是表面,劉邦的粗野則不然。
在漫長的楚漢之爭中,誰得駕馭亂世中的奇才誰就能獲得最終勝利。項羽以為只給口頭鼓勵,只要溫和待人就能讓這些人給他賣命,他錯了。相反劉邦就抓住了這些奇才的秉性——人性皆貪。奇才們為你賣命為的是什麼?得到好處。付出多少就必須得到更多,這才是奇才們努力的目標——封侯拜相。
項羽不肯分封有功之人,很多人都說項羽吝嗇。我卻覺得這其中還有其他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他從小受的貴族教育。貴族教育告訴他,感化一個人用禮儀。用錢財可以收買的人,不是真正的君子。項羽是君子,中國政壇上最後一個君子。可惜他身邊的人並不都和他一樣。諸如韓信、陳平之流,為的就是投機。
相比之下,市井出身,見多人世百態的劉邦就做得很好。他清楚地知道身邊跟他造反的人要的是什麼,要什麼我就給什麼,只要你肯替我賣命。除此之外,楚漢之爭中,劉邦的厚黑學也在突飛猛進。從他收復悍將英布用的欲揚先抑手法就能看出。
這種帝王術到了劉邦稱帝後,更是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秦末紛亂,世道已經到了“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地步。之前他也是造反者,這種情況當然好,可稱帝後,情況恰恰相反。為了改變這個可怕的現狀,進一步鞏固皇權,劉邦想了幾個辦法。
辦法一,通過尊自己父親太公為太上皇,向天下人顯示自己以“孝”治天下。皇帝帶頭“孝”了,手底下的人就更要“孝”。既然在家要孝順“家父”,在外自然也要忠誠天子這個“君父”。
辦法二,是對於季布和丁公的處理。季布和丁公曾經都是項羽手底下的大將。季布為項羽領兵時,經常打得劉邦抱頭鼠竄。丁公卻在追殺劉邦時,刻意放水。之後劉邦登基,封季布做郎中,卻殺掉了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