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端宗一行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來到雷州附近的洲。逃亡途中,宰相陳宜中藉口聯絡占城,一去不返,第三次充當了可恥的逃兵。端宗由於在逃亡途中受到颶風驚嚇,驚恐成疾,四月十五日死於洲,年僅11歲。端宗死後,群龍無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離析,陸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氣:“諸君為何散去?度宗一子還在,他怎麼辦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復興的,何況如今還有上萬將士,只要老天不絕趙氏,難道不能靠此再造一個國家麼?”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由楊太后垂簾聽政,改元祥興。
元軍步步為營,小朝廷已陷入三面包圍之下。洲地處雷州半島,而雷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戰局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元軍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小朝廷形勢危急。張世傑數次派軍想奪回雷州,但都沒有成功,於是將流亡政權遷至崖山。崖山位於今廣東省新會市南,與西面的湯瓶山對峙如門,稱為崖門,寬僅里許,形成天然港口,內可藏舟。“每大風南起,水從海外排闥而入,怒濤奔突,浪涌如山”,而“崖山東西對峙,其北水淺”,每天早晨和中午漲潮落潮時分,既可“乘潮而戰”,又可“順潮而出”。崖山的這種地理特點,後來被元軍利用,導致宋軍大敗。
小朝廷到達崖山時,尚有正規軍和民兵20萬人,而進攻的元軍只有數萬,僅就兵力而言,雙方相差懸殊,且元軍不善水戰,宋軍無疑在這方面占有優勢。但張世傑已經對前途不抱希望,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制,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用大索連接,四面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製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昺的御船居於方陣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張世傑此舉有兩大失誤,一是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制權,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方;二是把千餘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了力量,但卻喪失了機動性,相當於把宋軍暴露在敵人面前,任人攻打。元將張弘范率水軍趕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從北面和南面兩個側翼切斷了宋軍的所有退路。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禦戰中,將士們只能以乾糧充飢,飲海水解渴,飲過海水的士兵嘔吐不止,戰鬥力嚴重削弱。
一個暴風雨的早晨,元軍對宋軍發起總攻。元將李恆指揮水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渡過平時戰艦難以渡過的淺水,從北面對宋軍發動了一場突襲,到中午,北面的宋軍已被元軍擊潰。南面的元軍又在張弘范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時機,向宋軍發動了另一次進攻。宋軍南北受敵,士兵又身心疲憊,無力戰鬥,全線潰敗。戰鬥從黎明進行到黃昏,宋軍多艘戰艦被毀。張世傑見水師陣腳大亂,戰船為大索聯貫,進退不得,下令砍斷繩索,率10餘戰艦護衛楊太后突圍。
張世傑率帥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御船過於龐大,被外圍的船隻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海面上風雨大作,對面不辨人影,陸秀夫惟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張世傑無奈,只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后殺出崖門。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兒子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隨陸秀夫跳海自盡。官員、婦女、將士們也紛紛隨之跳海。
這是一場少見的殘酷戰役。結束時,海面上到處漂浮著屍體。文天祥此時正在崖山元營,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他在詩中寫道:“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biāo)風吹鬢華。”據記載,宋朝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10萬人!
陸秀夫負帝投海圖數天之後,陸秀夫屍體浮出海面,被鄉人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范,經確認是趙昺所帶玉璽。張弘范再派人尋找趙昺屍體時,已下落不明。
張世傑帶著楊太后衝出重圍。聽到帝昺的死訊後,楊太后痛哭,投水自盡。張世傑收拾殘部,逃亡海上。突遭暴風雨,張世傑仰天大呼:“我為趙氏已經盡心盡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如今遭逢大風,不知天意如何?若老天不要我存復趙氏,就讓大風吹翻我的船吧!”話語剛落,狂風大作,船便沉於海中。
崖山之戰是元軍消滅南宋最後一戰,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滅亡。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是崖山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雖然如此,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不能不讓人嘆服。
宋陵大浩劫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鞏義市),北宋9帝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客死異鄉外,其餘7帝均葬於此。北宋滅亡以後,河南地區為金朝控制,宋帝當然不能繼續葬在奉先。紹興元年(1131),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遺命先擇地“攢殯”,待恢復中原以後,再歸葬河南。後葬於紹興府會稽縣寶山泰寧寺。後來此地就成為南宋的皇家陵園,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宮均葬在這裡。
元軍步步為營,小朝廷已陷入三面包圍之下。洲地處雷州半島,而雷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戰局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元軍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小朝廷形勢危急。張世傑數次派軍想奪回雷州,但都沒有成功,於是將流亡政權遷至崖山。崖山位於今廣東省新會市南,與西面的湯瓶山對峙如門,稱為崖門,寬僅里許,形成天然港口,內可藏舟。“每大風南起,水從海外排闥而入,怒濤奔突,浪涌如山”,而“崖山東西對峙,其北水淺”,每天早晨和中午漲潮落潮時分,既可“乘潮而戰”,又可“順潮而出”。崖山的這種地理特點,後來被元軍利用,導致宋軍大敗。
小朝廷到達崖山時,尚有正規軍和民兵20萬人,而進攻的元軍只有數萬,僅就兵力而言,雙方相差懸殊,且元軍不善水戰,宋軍無疑在這方面占有優勢。但張世傑已經對前途不抱希望,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制,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用大索連接,四面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製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昺的御船居於方陣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張世傑此舉有兩大失誤,一是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制權,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方;二是把千餘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了力量,但卻喪失了機動性,相當於把宋軍暴露在敵人面前,任人攻打。元將張弘范率水軍趕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從北面和南面兩個側翼切斷了宋軍的所有退路。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禦戰中,將士們只能以乾糧充飢,飲海水解渴,飲過海水的士兵嘔吐不止,戰鬥力嚴重削弱。
一個暴風雨的早晨,元軍對宋軍發起總攻。元將李恆指揮水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渡過平時戰艦難以渡過的淺水,從北面對宋軍發動了一場突襲,到中午,北面的宋軍已被元軍擊潰。南面的元軍又在張弘范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時機,向宋軍發動了另一次進攻。宋軍南北受敵,士兵又身心疲憊,無力戰鬥,全線潰敗。戰鬥從黎明進行到黃昏,宋軍多艘戰艦被毀。張世傑見水師陣腳大亂,戰船為大索聯貫,進退不得,下令砍斷繩索,率10餘戰艦護衛楊太后突圍。
張世傑率帥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御船過於龐大,被外圍的船隻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海面上風雨大作,對面不辨人影,陸秀夫惟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張世傑無奈,只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后殺出崖門。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兒子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隨陸秀夫跳海自盡。官員、婦女、將士們也紛紛隨之跳海。
這是一場少見的殘酷戰役。結束時,海面上到處漂浮著屍體。文天祥此時正在崖山元營,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他在詩中寫道:“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biāo)風吹鬢華。”據記載,宋朝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10萬人!
陸秀夫負帝投海圖數天之後,陸秀夫屍體浮出海面,被鄉人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范,經確認是趙昺所帶玉璽。張弘范再派人尋找趙昺屍體時,已下落不明。
張世傑帶著楊太后衝出重圍。聽到帝昺的死訊後,楊太后痛哭,投水自盡。張世傑收拾殘部,逃亡海上。突遭暴風雨,張世傑仰天大呼:“我為趙氏已經盡心盡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如今遭逢大風,不知天意如何?若老天不要我存復趙氏,就讓大風吹翻我的船吧!”話語剛落,狂風大作,船便沉於海中。
崖山之戰是元軍消滅南宋最後一戰,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滅亡。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是崖山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雖然如此,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不能不讓人嘆服。
宋陵大浩劫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鞏義市),北宋9帝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客死異鄉外,其餘7帝均葬於此。北宋滅亡以後,河南地區為金朝控制,宋帝當然不能繼續葬在奉先。紹興元年(1131),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遺命先擇地“攢殯”,待恢復中原以後,再歸葬河南。後葬於紹興府會稽縣寶山泰寧寺。後來此地就成為南宋的皇家陵園,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宮均葬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