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是高崗主席的秘書告訴我的。東北局領導層已經吹風了。”

  “餿點子一個!”饒漱石氣惱地甩出一句。

  說完這句,他再也不吭氣了。

  過了好一陣子,他指著大海又不明不白地來了一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三

  1952年底,有8個字在京城流傳開來,這就是:“五馬進京,一馬當先。”

  所謂“五馬進京”,是指五位中央局書記鄧小平、習仲勛、鄧子恢、高崗、饒漱石調中央工作。

  所謂“一馬當先”,是指其中的高崗位高權重,聲勢顯赫。

  調這五人進京,是毛澤東為加強中央的領導力量而採取的重大步驟。話題,要從頭說起。

  在戰火中誕生的人民共和國,從國家體制和領導機制上說,既帶有一定探索的性質,又保留著某些戰爭的色彩。而且,由於建國時間的緊迫,有些方面還來不及從容計議。

  1948年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革命形勢發展很快。黨中央、毛澤東在指揮作戰的同時,開始了籌劃迎接革命在全國勝利的各項準備工作。首先是決定成立華北局。華北局於5月成立,成立後加強了建政工作。8月,召開了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決定將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改為華北人民政府,董必武當選為主席。後來的中央人民政府工作機構,就是在華北人民政府工作機構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就連黨中央的機關報《人民日報》,也是由華北局的機關報《人民日報》改換而來的。

  1949年10月1日建國時,解放戰爭並沒有完全結束。新中國宣布成立了,那只是一個新政權的誕生。這個新政權的按照常規意義上的運轉,還是以後的事,並且是逐步進行的。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才宣告成立。10月31日,華北人民政府才向中央人民政府移交工作。至於黨、政、軍的領導力量,也較為分散,不少重要領導人都在各個中央局、大區獨當一面,或忙於戰爭、剿匪、安定社會,或忙於恢復經濟,發展生產。

  建國之初的緊張程度可想而知。千頭萬緒,百廢待興,內政外交,複雜繁忙。這樣,中央領導層領導力量薄弱的問題,就越來越突出了。常常是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工作的毛澤東不勝其勞,於是提出,要調人進京,加強黨中央辦事機構。

  毛澤東委託劉少奇辦理此事。劉少奇和毛澤東的意見完全一致,他認為中央領導力量不加強,中央辦事機構不增加,已經嚴重影響黨和國家方方面面的工作。他把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安子文找來,讓他們先拿個意見。

  1952年7月,楊尚昆和安子文主持起草了《關於加強黨中央辦事機構的意見》。意見說:目前我們的國家正進入建設時期,各方面都要求中央的領導更加集中。但是,一方面黨中央的負責同志過少,而工作卻十分繁重;另一方面黨中央的辦事機構已遠不能適應這樣的要求。因此,擬於明年初將各中央局的書記抽調回來,以加強中央的領導,同時加強中央現有的各部、委、辦公廳的組織及其工作,並增設一些新的部、委。劉少奇修改了這個意見,在轉送毛澤東時附信提出:“整個方案自須待九月以後的中央會議才能決定,但目前是否可以根據這個方案的原則進行一些準備,抽調一些辦事人員來中央,特別是加強中央辦公廳的機構,幫助中央處理大量的文電和材料。”

  8月4日,毛澤東在劉少奇轉送的這份意見上作了如下批示:

  周,朱,彭,鄧小平,賀龍,陳毅,劉伯承,譚震林,李富春,彭真,薄一波,馬明方諸同志閱,退劉少奇同志辦。

  (一)此件我認為可行。請你們審閱,如大體同意,即照少奇同志建議開始進行準備,從各地抽調一些人來建立一些機構。

  (二)至於整個方案,當然要待九十月間中央全會方能作出決議,付之實施。

  毛澤東

  八月四日

  中央要調的五人中,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到的最早。7月13日,劉少奇為中央起草致鄧小平電,內稱:“同意合併四川四個區並劃四川為一個省,以李井泉為四川省委書記兼省政府主席”,“望小平將西南工作布置後於七月下旬即來中央一商,並在中央先行工作兩三個月。”劉少奇內心著急,他要加快步伐,儘快將調人充實中央領導力量這件事辦妥。

  8月,鄧小平即走馬上任了。他來京擔任政務院常務副總理。鄧小平一向顧全大局,組織紀律性強,他接電後沒有講任何價錢。

  隨後,西北局第二書記習仲勛到京,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南局第三書記鄧子恢到京,擔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別看習仲勛、鄧子恢分別擔任第二、第三書記,其實是在主持工作,實際上負主要責任。因為,西北局的第一書記是彭德懷,彭德懷掛帥到朝鮮去了,朝鮮戰局穩定後,彭回國留京,在軍委工作,擔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南局的第一書記是林彪,第二書記是羅榮桓,林、羅身體不好,建國後即主要在休息。林彪先是調京在軍委工作,擔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後又去蘇聯養病。羅榮桓的身體狀況更差,一度全休。

章節目錄